“农民进城”反映了新中国近70年农业发展的巨大变化。

1949年,中国有5.4亿人口,其中89.36%来自农村地区。到2018年,中国人口将接近14亿,而农村人口比例将降至40.42%。

70年来,中国农民的比例下降了近50%。有些人不禁会问:中国农民在哪里?事实上,回答这个问题并不难。在农业发展、城市化和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中国农民从农民转变为公民。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当农村人口比例急剧下降时,有些人可能会想,谁将耕种土地,谁将捍卫国民经济的基础?然而,当你看到这样一组数据时,你的心肯定会触底:“2018年粮食总产量为13158亿斤,比1949年增长4.8倍,年均增长2.6%。”中国用不到9%的世界可耕地养活近20%的世界人口”...可以看出,中国人手中牢牢地握着饭碗,中国农业的发展并没有受到农村人口比例下降的影响,相反,中国经济在这个过程中更具活力。

大量农民“进城”,实际上最直接地反映了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农村人口能够离开农村的原因不仅在于户籍政策的日益灵活,也在于城乡二元结构的逐步瓦解。它还可以用更少的劳动力来承担原本需要更多人去做的工作。到2018年,中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将达到58.3%,农作物种植综合机械化率将超过67%,主要粮食作物综合机械化率超过80%。这意味着大量农民将从“面朝黄土倒着”的高强度劳动中解放出来,他们将完全有可能在城市工作,甚至在自己的家里定居下来。因此,不仅他们的地位会改变,而且国家的城市化进程和经济发展也会得到更有力的推动。

大量农民“进城”,但农业继续发展,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耕地灌溉面积已达10.2亿亩,比1952年增长2.4倍。建设高标准农田6.4亿亩,这无疑是集中力量解决重大问题的重要体现。从农业合作化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再到农产品市场化改革,取消农业税,再到农村土地制度,一系列重大改革深入开展,充分体现了“与时俱进”的制度灵活性。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政府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坚持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有效促进了农业的稳定发展。只有社会主义中国才能实现这种持续发展和巨大成就。

如果农业丰富,基础就会牢固;如果农业好,大局就会主动。随着农业的进步和发展,饭碗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中国的经济转型和发展将有更坚实的基础,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的信心也将更大。这不仅是中国成为第二大经济体的重要保证,也是中国经济继续走向光明未来的信心源泉。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农业发展成就举世瞩目。进入新时代,随着农业和农村优先发展总方针的深入实施,随着农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随着城乡二元结构的不断打破,随着进城农民与各类返乡创业人员的良性互动,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中国农业将会有更好的发展,以农业为基础的各项事业也会有更好的发展!


大家都在看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