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华医院石齐:中国梦的斗争只有“分号”,没有“句号”

说明:石齐为龙华医院的患者检查来源/受访者提供图片

83岁的石齐教授“仰视”了很多:他是上海中医药大学创伤学系的第四代接班人,也是上海市卫生局副局长。退休后,他跟随自己的第一颗心脏,回到龙华医院创伤科,在那里接受继续看病人和带学生的训练。最近,石齐在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举办的主题为“不要忘记你的首创精神,记住使命”的特别党课上鼓励年轻党员。“我年轻时戴着一条红领巾开始了我的中医梦,并在年轻时实现了它。我仍然追求我晚年的中医梦。我为中医奋斗的一生没有尽头。”

祖父鼓励他成为“真正的好中医”

石齐教授的祖籍是江苏省东台市安丰古镇,他出生于“七·七”事件一个月后。在那个饱受战乱和流离失所的时代,他的祖父史少秋以高超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而闻名。“我看到我的祖父用中药来医治伤员和抢救垂死的人,治愈了一个又一个又一个艰难又严重的病例,我想到了一个主意——我也想成为一种中药。”

1947年秋天,石齐和父母搬到上海,饱受失业和物价飞涨之苦。1949年5月27日,作为一名学生,他见证了上海的解放。两年后,他进入初中,系了一条红领巾,然后加入了共青团。正是1957年夏天真正迎来了命运的改变。当时,努力学习的石齐收到了上海中医学院(现上海中医药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正式进入中医大门,实现了他童年的愿望。他仍然记得他80岁的祖父鼓励他成为一名“好中医”。

1963年7月,石齐毕业于上海中医学院内科,在龙华医院骨科工作,196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继著名创伤学大师史小山、史尤山之后,他成为史氏创伤学的第四代继承人。

进入石门拓展学术理念

半个多世纪以来,接受史氏真传的石齐带领团队通过收集整理病历、制定标准标准、促进推广应用等,继承和发扬史氏伤科“局部与整体统一、外伤与内伤统一、筋骨平衡、扶正祛邪”的学术精髓。在传承过程中,石齐教授与时俱进,结合当前骨科疾病谱向慢性退行性疾病转化的特点,创造性地提出了“中医骨学”建设。也就是说,以外伤内伤为研究对象,以自然退化(慢性肌肉骨骼疾病)为研究重点,以非手术治疗为手段,以“大中医”为多学科结合,建立了一个集预防、治疗、康复、养生、保健于一体的创新型“五位一体”模式。同时,针对颈椎病、神经根病和颈性眩晕,石齐带领团队建立了“三步九调”和“十二字养生术”等手工指导操作规范,并推广应用。

说明:早年石齐的资料来源/受访者

很少有人知道石齐在西医方面有进一步的经验。20世纪70年代,他先后去瑞金医院骨科和华山医院神经外科工作一年。学习西医的经验使他对“做一个真正好的中医”有了更深的理解:只有中西医结合,他才能不断开创中医药发展的新局面。与此同时,要在中医药领域取得进步和突破,科学研究和创新也至关重要。

因此,石齐带领团队走上了科研之路:研究慢性硬膜下颅内血肿、骶管封闭和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胸腰椎压缩骨折...一系列成果全面提升了龙华医院骨伤科的综合服务能力,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患者。

许多次的变革,斗争永无止境

1983年,石齐在其医疗生涯20周年之际被任命为上海市卫生局副局长。他负责全市中医卫生系统、中西医结合、科学研究和教育。他大力推动全市中医药的研发。最终,全市所有区县都有了独立的中医医疗机构。通过改革机制,上海中医药研究所成立。

9年后,石齐迎来了另一份“新工作”。他被任命为上海中医学院院长。毕业将近30年后,当他回到母校时,他深受感动。在党委的领导下,学校确立了“建设全国一流大学和世界著名大学”的目标。最让他兴奋的是,1993年,这所学校成为中国第一所更名为大学的中医学院。“1998年11月,我作为上海中医药大学校长的历史使命完成了,但我深深地感到,作为一名中医,我在奋斗的道路上只记录了另一种形式的分号,这条路是漫长的,永远不会结束。”

照片说明:石齐和他的导师史小山纪念铜像来源/照片受访者

1999年退休后,石齐回到龙华医院,成为一名“道路维修工人”,以支持年轻人的成长。他与研究生和学徒工建立了一个工作坊,全面系统地总结其前任史小山先生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并在临床实践中推广应用。他还在上海中医药大学的支持下成立了脊柱疾病研究所。今年,石齐教授编辑出版了《中医内骨骼学》一书,历时三年,共196万字,填补了中医药在这一学术领域的空空白。

“我经常思考如何更好地弘扬和普及中华医学和骨伤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祖国的瑰宝?”石齐教授说,为了让更多的患者通过标准治疗,避免手术带来的痛苦,中医内科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他坚信,通过几代中医的努力,可以给更多的患者带来好处。

新民晚报记者左岩

大家都在看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