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建设包括_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行业大学未来何去何从?

双一流建设包括

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工业大学(以下简称“工业大学”)是一种群体认同特征突出、地位非常特殊的学校,涉及地质、矿产、医药、农业、林业、政法、水利、电力、金融、通信、化工、建筑、交通等领域。

由于它与我国某一行业的建设和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行业大学有着特殊的办学历史和发展成就。同时,它也反映了中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诸多调整和改革过程,如“共建”、“合作”、“合并”、“转移”。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高等教育逐渐形成了一批不同层次、类型和层次的大学。

从第一批入选“双一流”建设的大学来看,高水平大学体系基本形成了一系列三个阵营,包括甲级大学(36所)、乙级大学(6所)和学科建设一流大学(95所),而具有行业特色的高水平大学主要在第三阵营。

双一流建设包括

▲高校产业特色大学的“双一流”建设

在当前“双一流”的背景下,工业大学既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也面临诸多挑战。

将来,工业大学应该做什么?

工业大学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工业大学的兴衰与所处的历史时代密切相关,主要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一是工业学院的建立阶段(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初期)。

1952年,教育部提出了全国高校院系调整的原则和计划。政策是“着力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教师,发展专科学校,整顿和加强综合性大学”。

在这一政策的指导下,一大批具有工业属性、隶属于各商业部门的工业院校应运而生。

例如,当时中央政府有关部门决定在北京西北郊区建立一个“大学区”,并成立了一批高等院校,根据行业培养专业人才。这样就形成了“八所学院”,主要包括航空空、地质、采矿、林业、医药、钢铁、石油和农业。

双一流建设包括

▲1952年院系重组成立的“八大学院”及其历史演变

据统计,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央政府和各部委先后设立了570多所工业大学。如果算上当地的工业院校,总数约占我国院校总数的一半。

特别是改革开放后,这些高校为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大量的人才和科技支持。

2是培养工业大学的阶段(从改革开放初期到1998年)。

改革开放之初,工业院校与工业紧密相连。除了几所综合性大学外,它们基本上处于“工业支持型大学”的状态。

当时,经济管理体制的“条块分割”导致了工业院校管理的“条块分割”。

中央各部委所属高校主要为全国产业发展提供相应的智力支持,但这种发展模式不能直接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因此,地方政府不得不“搭起一个新炉灶”,勉强设置地方经济发展所需的专业,形成“分校、分建、低层次重复建设”的三大模式。

3是[/s2工业学院的转学阶段/](自1998年起)。

教育部、财政部等有关部门在深入调查和不断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以国务院1998年进行的机构改革为契机,在“共建、调整、合作、合并”八字方针的指导下,分批调整和转移了原中央商务司管理的200多所不同行业的高等院校,逐步形成了国家政策指导下的中央地方政府管理和省级政府管理的新体制。

在那次改革中,只有少数学院和大学没有转学,而是留在了这个行业。其中一小部分直接转到教育部,成为高水平产业的特色大学。绝大多数转移到地方管理层,成为地方工业学院和大学。

至此,工业部门举办的高等教育的历史基本结束了。

总的来说,没有转学的大学基本上发展得更好,而转学到当地的情况却很暗淡。

例如,前卫生部北京协和医学院的发展速度远远快于沈阳的中国医科大学。原国防科技工业委员会(北京航空公司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南京航空公司空航天大学、南京理工大学(现为工业和信息化部直属)下属的“国防七大”也在“211工程”中排名最差。

“总的来说,行业性大学的学科建设仍在按照学科发展的基本规律摸索前进。一些大学已经达到了很高的特色学科水平,这也是一些行业性大学被列入“双一流”建设一流学科的主要原因。北京邮电大学前党委书记、北京科技大学联盟主席王雅捷指出。

但是,这里也有一点纠结,那就是,这样的高校不仅要适应产业发展的需要,还要遵循学科发展的基本规律。

工业大学渴望更名

在上述纠葛的影响下,行业型大学在被行业部门转移到中央或地方管理后,在“并购”和“赶超”高水平大学的过程中,往往呈现出“去工业化”的趋势。一个突出的标志是工业大学的“更名”。

西南政法大学经济学院制度经济学研究所研究员刘芸写道:相关统计显示,从2008年到2014年上半年,全国有380所大学更名,其中工业大学更名为“深度收费”(Depth Charge)。

然而,在新的改革形势下,一些高水平的工业大学已经开始恢复其产业特色,寻求多元化发展。他们已经走上了“211工程”和“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的快车道。拥有一门或多门工业性质的优势学科,在中国同类学科中处于领先地位,被评为一流的学科建设大学。

“985项目优势学科创新平台”于2006年启动。这是国务院在高等教育系统实施的国家项目之一。为了充分发挥一流产业特色大学的综合学科优势,特别是国内一流产业特色大学在各自领域的国家级学科优势,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共选择了40所大学。

双一流建设包括

▲拥有“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的高校名单

然而,华北电力大学高等教育学院院长荀方振认为,工业大学在获取资源和促进发展的过程中,既有历史优势,也有结构局限。

就历史上积累的优势而言,高水平工业大学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紧密围绕国家战略需要办学,并继续获得政府专项资金。

同时,与下属共同建立的办学模式也使他们在教学、科研、人才、基地、平台、就业等方面获得了行业支持,形成了可持续的社会资源投资机制。

例如,北京交通大学与中国水电集团路桥工程有限公司、中国铁路股份有限公司、中国铁路建设集团有限公司等82家大型集团公司和华北电力大学、国家电网有限公司、中国南方电网有限公司、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等13家超大型电力企业建立了大学董事会

在短板上,荀方振指出,从可持续获取资源的多重整合机制来看,工业大学的供给能力仍然不足。

以大学捐赠为例。北京邮电大学2012年发起的产业大学联盟“北京高新大学联盟”(Beijing High-tech University Alliance)的成员大学吸收社会捐赠资金的能力持续薄弱,捐赠资金在企业资金中的份额甚至可以忽略不计。

根据爱立信中国校友网公布的“2019年中国大学社会捐赠排行榜”,接受捐赠超过1亿元的大学数量已达100所,排名第一的清华大学高达123.09亿元,显示出其强大的办学自筹资金实力。

然而,北京高新技术大学联盟的前100所大学中没有一所上榜。

双一流建设包括[/s2/]

▲北京科技大学联盟成员

荀方振认为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很多,但工业大学学科布局的结构性薄弱是主要的制约因素。这种结构性弱点体现在人才输出、科技创新、社会服务乃至文化等诸多方面。

建议用“学科特色大学”取代“工业特色大学”的概念

正如王雅捷所说,“相对于学科而言,工业似乎是一个更不稳定的概念,它的‘身体质量’大致相当于一流的学科”。

该产业的发展、变化、消亡和生存与其繁荣和社会需求密切相关。因此,在后工业时代,行业需求的变化及其对大学学科结构、专业设置和人才素质的影响是工业大学适应社会需求、发展市场资源模式必须面对的问题。

荀方振指出,在“双一流”建设的背景下,工业大学必须突出办学比较优势,不可避免地会面临从办学理念到学科布局的又一次转变。

为了应对这种变化和挑战,高水平的专业大学必须在创新办学理念的前提下重新审视一流学科的内涵,即它不再仅仅是国家学科目录中作为知识体系的书面概念,而是需要在科学认知的基础上调整、转化、重组和构建学科布局和结构。

这不仅是工业大学在新的发展机遇下获取资源的战略路径,也是工业大学在新的发展目标指导下调整内部资源配置的重要策略。

此外,王雅捷还指出,特定行业的大学能够加入大学的“国家队”,正是因为国家振兴行业的需要和学校自身的特点。

因此,保持特色始终是创建和加强行业型大学的基础,是行业型大学健康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然而,这些特征并不是固定的。随着时间和空的变化,这些特征将被赋予新的内容。

这就要求行业型大学在强化传统优势学科的同时,更加注重探索和推进新的学科方向,形成服务领域更广、生命力更持久的特色学科集群,实现优势学科从行业特色向学科特色的转变。

因此,他建议用“学科特色大学”取代“工业特色大学”的概念。

从产业特色向学科特色的转变符合学科建设的基本规律,是高校回归高等教育源头,实现健康、科学、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作者:王志康
编辑:朱舒婷
责任编辑:姜鹏

资料来源:科学网络

声明:转载本文是为了传递更多信息。如果源标签有错误或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使用所有权证书联系我们的网站。我们将及时更正和删除它们。谢谢你。

大家都在看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