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脸_ 地铁阜成门站将试点“刷脸”安检

新京报

刷脸

昨天,地铁2号线阜成门站c入口安检区安装了一个具有人脸识别功能的安检门。

昨天,新京报记者体验了智能安检,一种特殊的应用——地铁“擦脸”安检。本期摄影/新京报记者王桂彬

地铁阜成门站对飞行员进行人脸识别安全检查。记者在地铁站入口C看到,安检区前增加了两个异形安全门,上面有显示屏的监控探头可以识别乘客的面部信息。这项服务面向经常乘坐地铁的通勤者,要求申请人在过去一个月内使用1亿张通行证或一张卡服务十次以上。目前,“人脸识别安全检查”正处于试点阶段,没有计划在其他网站推广。

《新京报》最近在北京地铁2号线阜成门站设置了一个人脸识别安全门。记者了解到,目前北京地铁正在为人脸识别安检做准备,乘客可以在智能安检APP上传人脸信息,并通过认证。此外,北京地铁网络没有推广人脸识别安全检查的计划。

消除疑虑1

所有乘客都可以“擦脸”接受安检吗?

适合通勤者的信息应通过智能安全检查应用程序收集。

昨天早上,记者在地铁2号线阜成门站c入口处看到,安检区前增加了两个安全门,上面有显示屏的监控探头可以识别乘客的面部信息。宣传海报贴在车站外面,带有人脸识别安全检查应用程序,用于下载二维码。在早上高峰时间,大多数乘客走得很匆忙,很少有人停下来仔细阅读。

地铁工作人员表示,乘客需要下载智能安检APP,开通智能安检服务,添加人脸和实名信息,阅读并承诺遵守智能安检服务协议,并通过认证和检查。

据报道,乘客在提交审计信息后需要等待大约7个工作日,后台将反馈审计结果。

现场工作人员表示,这项服务要求地铁通勤者持有“通勤乘客证明”。该系统将绑定乘客的1亿张通行证和一张卡账号,上个月乘客使用1亿张通行证或一张卡乘坐地铁需要十多次。携带小双肩、小挎包等小行李的乘客可以在服务开始后使用,不需要排队,携带大行李仍然需要正常的安检。

对疑问的解释2

它什么时候会在其他网站上推广?

它仍处于试点测试阶段,目前还没有推广计划。

记者注意到,阜成门地铁站作为地铁2号线的重要车站,每天早晚高峰时段客流相对较大,尤其是晚上高峰时段,排队通过安检需要很长时间。在现场采访中,一些市民希望在客流量较大的车站安装人脸识别安全设备,以提高通勤效率。

对此,记者分别致电北京地铁公司和伊通公司作为乘客。双方客户服务人员表示,“人脸识别安全检查”目前处于试点阶段,目前还没有计划在其他网站推广。

伊通公司客服人员表示,在此期间,乘客可以先下载相关软件并进行信息审核。“审查的内容主要是乘客是否违反了地铁相关的不诚实出行规定。如果没有,初步条件得到满足,正常旅行的乘客一般可以申请批准。”

记者注意到,《智能安检服务协议》也明确表示,“智能安检服务目前处于试点测试阶段,仅在2号线阜成门站进行测试。”

消除疑虑3

谁在查看乘客的面部信息?

相关政府机构负责,违法行为不能公开。

当记者在现场采访时,许多乘客也对面部识别安全检查表示怀疑:“谁在查看乘客的面部信息?他们有相应的权限吗?”

针对“个人信息验证”问题,地铁方面在软件“智能安全检查服务协议”中表示,开通服务时,乘客需要接受相关政府机构对其个人历史的审查。如有不良信用记录等违法违规行为,服务无法成功开通,地铁公司将以相关政府机构的审查结果为依据。

此外,开通这项服务还意味着乘客在进入地铁站时必须自愿履行接受和配合随机抽样的义务。

在隐私保护方面,智能安检服务协议明确规定开通这项服务必须进行实名认证和面部识别信息,地铁公司实行乘客自愿开通的原则。“地铁公司将保证收集的相关信息仅在本协议约定的范围内使用,不会用于其他目的。”

■背景

广州地铁实施“擦脸”安检

人脸识别安全检查在地铁中的应用并不是今年提出的新概念。早在2017年5月,北京市公安局公共交通总队相关负责人就公开表示,为了提高地铁进入安检的速度,减少乘客的等待时间,北京方面已经研究通过改进安检技术,包括人脸识别等高科技手段,来减少乘客安检的等待时间。

在国家层面,2018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确保城市轨道交通安全运营的意见》,明确提出鼓励推广应用智能快速安检新技术和产品,逐步建立适合城市轨道交通客流特点的安检新模式。

作为一种当地做法,去年10月,“人脸识别安检设备”在广州地铁的部分车站投入试运行。乘客通过实名认证和人脸采集检查后,可以通过实名认证安全检查通道“刷脸”。广州地铁表示,“擦脸”安检是乘客自愿进行的。

在今年10月29日举行的2019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与发展论坛上,北京地铁和北京轨道交通指挥中心的相关官员表示,他们将推进地铁人脸识别安全检查,建立地铁“白名单”和快速安全检查通道系统,并应用人脸识别技术实现乘客分类安全检查。

有关官员表示,目前,人们的共同检查效率较低,与公交乘客的冲突较为突出。为了应用人脸识别技术实现乘客分类安全检查,有必要研究和建立人员分类标准,并形成相应的人脸数据库。根据面部识别系统,乘客被识别,并且信息被推送到安全人员,安全人员相应地采取不同的安全措施。

大家都在看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