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区_ 吴文化投降日本,导致国军唯一敌后抗日根据地苏鲁战区土崩瓦解

文/王国栋

很多历史爱好者认为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认为敌后没有抗日武装和抗日根据地,这种认识是错误的。 实际上,国民政府于1938年11月在陷落区设立了拥有7万正则军的敌后抗日根据地苏战区。 这是苏战区,包括山东和江苏广泛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在敌后持续抗战的5年间,给日寇造成了巨大杀伤,1943年以来首次因大汉奸吴化文的反叛而崩溃。

1938年11月,设立鲁苏战区,统一指挥山东省和江苏省两省的正规部队和地方武装。 1939年4月,在鲁苏战区,学忠总司令官、副总司令官、参谋长、政治部主任、游击队总司令沈鸿烈。 苏战区下辖51军和57军的正规军和地方保安部队,总兵力7万人,是国民党配置在抗日后方的强有力的军事力量。

苏战区成立后,敌占领区发展的有声色彩。 战地上有自己的士兵工厂,不仅可以生产枪支弹药,还可以生产迫击炮和手榴弹。 苏战区毗邻八路军根据地,两军互相密切合作,打了许多胜利战。 例如,57军111师团长常恩多和57军111师团333旅团长万毅不仅和共产党有密切的交流,还参加了革命队伍。

苏战区利用熟悉的地形、灵活的战术和日寇进行战斗,给日军造成了巨大的杀伤。 战地定期以团为单位围绕部队与日军交战,培养了很多经验丰富的游击士官。 苏战区位于日军后方,给日军带来巨大威胁,使得日军对苏战区根深蒂固,多次组织大规模兵力围剿,全部由学忠司令官等高级指挥部队解决。

1943年初,日军加强了苏尔战区的包围,抗日官兵的生存环境非常恶劣。 苏战区新编第四师长兼临时编第一师长吴化文贪婪怕死,为了保存实力,与日伪汉奸频繁联系,最终向敌人投降。 吴化文的敌人行为给苏战区以致命的打击。 吴化文不仅一次带走了3万人,还指导日军围剿苏战区的抗日军官。 吴化文熟悉苏战区军事布局,很快在苏战区主要军事据点形成了战略包围。 在突围战中,苏战区政治部主任周复中和113师团少将张植网站战死殉国的第113师少将师长韩子干和纵队少将的严厉文礼兵被俘,被包围的官兵不到2万人。

在日军包围不断的情况下,苏尔战区的生存环境急剧恶化,难以维持。 国民党政府

大家都在看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