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工作经济报告_ 这份经济“体检报告”怎么看?小编帮你划重点!

定期体检,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潮流。 对大国经济来说,定期进行“体检”也很重要。

最近,备受瞩目的中国经济体检报告发表了新时期首次国民经济高质量体检报告,第四次全国经济调查(简称“四经普”)全面把握了我国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家庭,获得了极为宝贵的体积数据,体系反映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状况,达到了预期目标

这份经济体检报告书有什么看点?复杂的数据背后隐藏着什么丰富的信息? 如何阅读报告背后的经济信号? 主编给我得分!

法人单位和产业活动单位如何大幅增加?

2018年底,全国从事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活动的法人单位为2178万人,比2013年第三次全国经济调查增加100.7%。 产业活动部门为2455.0万人,增加了88.3%。 个体经营者为6295.9万人,2013年底有证据的个体经营者为3279.1万人。

法人单位中,企业法人单位为1857.0万个,比2013年底增加1036.2万个,增加126.2%,占法人单位的比例高达85.2%,比2013年底增加9.6个。

国家统计局发言人毛盛勇说

“与上次人口普查相比,2018年底企业法人单位数、产业活动单位数、个人经营家庭数大幅增加,是国家推进“放下制服”改革,不断优化商业环境的结果。”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全面推进商事制度改革,全面改革市场准入制度。 五年来,国家发布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包括“国务院关于实施市场准入负名单制度的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多证一体化”改革的指导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压缩企业开设时间的意见”、“国务院关于在线政务服务的一些规定”等。 各地区、各部门非常重视改善商业环境,不断实行“放置管理服务”等各项优化商业环境的措施。

人口普查数据显示,随着企业法人单位数、产业活动单位数、个人经营户数的大幅增加,机构与事业单位法人的比例从2013年底的9.6%下降到2018年底的4.9%。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多次进行政府机关改革,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 与上次调查年度相比,机关和事业单位的法人人数仅增加了3.8万人,但在法人单位的比重明显下降,这证实了简单的政治解放权和“管理服务”改革的效果。

前几天,世界银行发表了《全球商务环境报告2020》。 中国的排名从2019年的第46位到2020年的第31位,大幅上升了15位。 业务环境的持续优化,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来源新的活力,促进了企业数量的爆炸性增长。

11月23日,工作人员在辽宁沈抚新区政务服务中心工作。 新华社记者龚兵摄像

同时,我国始终是领导创新发展的第一动力,随着创新发展的深入,培育出新动能增长的新进展,新产业、新职业状态、新模式不断出现。 再加上大众创业、大众创新的广泛开展,使全社会的创业创新热情大为激发,各类市场主体蓬勃发展。 《四经普》数据显示,2018年底,全国从事战略性新兴产业生产规模以上的企业法人为6.6万人,比2013年增长37.9%,占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法人的17.7%。

企业是法人的主体,也是市场经济活动的主要参与者,企业的发展状况是反映国家经济实力和市场竞争力强弱的重要标志。 企业法人、产业活动公司和个人家庭的快速成长,是中国经济的活力所在。 近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经济规模居世界第二位,企业法人、产业活动公司和个人用户工作不可或缺。 这些市场主体的大幅增长,对稳定增长、促进创新、增加就业发挥着重要作用。

第二产业的2000多万员工去了哪里

2018年底,全国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法人从业人员38323.6万人,比2013年底增加2721.3万人,增长7.6%。

有机智的你发现,第二产业的员工为17255.8万人,比2013年底减少了2005.0万人,减少了10.4%。 这两千多万人去了哪里?

实际上,公报的其他两组数据显示,2018年底,第三产业从业人员为21067.7万人,比2013年底增加了4726.2万人,增长了28.9%。 个体经营者的员工为14931.2万人,比2013年底(有证据的个体经营者的员工)增加了5917.8万人。

这些数据显示,第二产业法人的员工比例减少,相反,第三产业法人和个人经营者的员工比例上升。 这种结构性变化的背后,有着反映我国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的重要方面。

第二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长期推进国民经济稳定健康发展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也是吸收社会就业的重要途径和吸收农村剩馀劳动力的重要载体。

但是,第二产业在实现产业规模快速扩大的同时,推进供应方结构性改革,加快淘汰滞后生产能力,加快技术改造,推进自动化、智能化、数字化等新技术和现代化技术的应用,实现“机械交换”,不仅促进产业转型和进化优化,还切实提高劳动生产效率,雇佣工业企业

数据显示,2014年至2018年,我国全体劳动生产率从2014年的83211元/人上升到2018年的107327元/人。 这期间,中国第二产业法人员工数明显减少,但全部工业增加额从233856亿元上升到305160亿元,比上年增长率稳定在6.0%-7.0%之间。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制造业员工比重的下降与第三产业的繁荣密切相关。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服务业规模日益扩大,综合实力不断增强。 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重视服务业的发展,提出了培育和促进服务业新经济、新动能发展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平台经济、共享经济、数字经济蓬勃发展,服务业发展进入了新阶段。

这是9月20日在2019世界制造业大会上拍摄的剑舞机器人。 新华社记者端子摄影

2012年至2018年,服务业增加值从244852亿元增加到469575亿元,年平均增长率为7.9%,比GDP年平均增长率高出0.9个百分点,比第二产业高出1.3个百分点。 服务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例稳步上升,2015年超过50%,2018年达到52.2%,成为国民经济第一产业,成为中国经济稳定增长的重要基础。

吸收就业能力强是服务业的显着特征之一。 特别是随着平台经济、共享经济、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服务业就业“蓄水池”的功能进一步加强。 据估计,自党十八大以来,我国服务业每年新增就业人数1375万人,服务业已成为我国最吸收就业的产业。 服务业的迅速发展,可以说为劳动年龄的人口创造了很多岗位。 大量劳动力进入服务业领域,进一步推动了服务业的繁荣。

另外,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很多劳动者的就业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 很多工人热情有能力,比起成为“打工族”“上班族”的一员,更希望通过创新创业开辟一个新的境地。 国家也将继续推进“放制服”改革,继续优化商业环境,努力营造有利于创业创新的氛围,制定一系列政策措施鼓励大众创业,激发大批工人创业意愿,创业越来越多,个体经营者从人员中大幅增加。

为什么第三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第一产业?

《四经普》公报指出,服务业呈现稳健的发展态势,我国作为第一产业的地位越来越稳固。

从产业活动部门数量来看,2018年底,全国有2455.0万个从事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活动的产业活动部门,其中第三产业比例达到80.3%,比2013年底上升了2.4个百分点。 6295.9万从事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活动的个体经营者中,有88.4%的个体经营者从事第三产业。 目前,第三产业市场主体数量发展迅猛,有利于第三产业长期发展积累动力。

从员工人数来看,随着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以市场为主体的大幅增长,为劳动年龄人口创造了许多就业岗位。 2018年底,全国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法人从业人员38323.6万人,比2013年底增加2721.3万人,增长7.6%。 其中,第二产业的员工为17255.8万人,比2013年底减少了2005.0万人。 相比之下,第三产业的员工为21067.7万人,比2013年底增加了4726.2万人,增长了28.9%。 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第二产业多3811.9万9千人,就业“蓄水池”功能进一步加强。

从资产总额来看,2018年底,全国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法人的资产总额为914.2兆元。 其中,第二产业法人单位资产合计占19.0%,第三产业法人单位资产合计占81.0%。 第三产业法人的资产规模明显高于第二产业。

从营业收入来看,2018年,全国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企业法人实现营业收入294.6兆元。 其中,第二产业营业收入占48.8%,第三产业营业收入占51.2%。

国家统计局的生祖德副局长说

“从学分、员工、资产、营业收入等多方面来看,第三产业的份额都占有很大优势,作为国民经济的第一产业而闻名。”

从增长率来看,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服务业的发展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从2012年到2018年服务业的增长率年均增长了7.9%,超过了GDP年均,超过了第二产业的平均增长率。 其中,2015年,中国服务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例已超过50%,2018年达到52.2%,占国民经济的“半壁江山”。

当然,服务业作为我国第一产业的地位,不仅规模不断扩大,综合实力逐渐增强,对经济增长、对外贸易、外资等领域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强调。

过去我国服务业发展的基础薄弱,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较低。 近年来,服务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呈加速上升趋势。 2018年,服务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9.7%,成为经济增长第一动力,比第二产业高出23.6%。

从对外贸易的角度来看,近年来我国服务贸易在对外贸易中的比重也在持续上升。 2016年,中国服务进出口规模分别居世界排名第二和第五位,2018年,服务进出口总额占外贸总额的比重达到14.6%,越来越接近世界平均水平。 随着我国服务业竞争力的提高,这一比重的未来将继续上升。

从吸引外资的角度来看,随着我国服务业对外开放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投资服务业的外资比例大幅上升。 2018年,在外资直接投资总额中,服务业投资比例已达到68.1%,服务业成为外商投资的优先领域。

新兴产业的发展动力有多强?

2018年底,全国从事战略性新兴产业生产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法人为66214家,占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法人的17.7%。

其中,新材料产业14068个占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法人的21.3%的生物产业为12223个,占18.5%的节能环保产业为11987个,占18.1%。

战略性新兴产业代表着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转型方向,是培育和发展新的动能,获得未来竞争新优势的重要领域。 近年来,中国把战略性新兴产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更加突出的位置,有力地推动了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迅速发展。 随着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的广泛融合,加快了传统产业变革的演变,出现了许多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成为创造许多就业岗位、促进稳定增长、改革、调整结构、民生的有力支持。

10月26日,孩子们体验了自动驾驶巴士。 当天,中国河南开放创新和跨国技术转移大会在郑州国际会展中心开幕。 新华社记者李嘉南拍摄

随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高新技术制造业也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 2018年底,全国有超过规模的高新技术制造业企业法人33573家,比2013年底增加了24.8%,占规模以上制造业的比例为9.5%,比2013年上升了1.7个百分点。

改革开放以来经过30多年快速增长,我国经济进入创新推进发展的战略时期,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新兴产业已成为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措施。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把创新放在国家发展的总体核心位置,科技投入大幅增加,科技生产质量提高,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制造业的繁荣。

据《四经普》公报报道,2018年开展R&D (正式名称“研究与试验发展活动”)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法人为104820家,比2013年增加91.2%,占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法人的28.0%。 从投入的人力资源来看,2018年,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法人R&D人员换算成全时当量298.1万人年,比2013年增加了19.5%。 从经费支出来看,2018年超过规模的工业企业法人R&D经费支出为12954.8亿元,比2013年增加55.7%,R&D经费与营业收入之比为1.23%。 从研发成果来看,2018年,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法人年专利申请量为95.7万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为37.2万件,分别比2013年增加70.7%和81.1%,发明专利申请所占比例为38.8%,比2013年上升了2.2个百分点。

近年来,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制造业的增长率比经济增长率快,虽然比全工业增长率快,但整个产业的创新水平还不高,一些领域核心技术受人束缚的状况依然存在,一些改革措施和政策措施尚未落实, 新兴产业监督方式创新与法规体系建设相对落后,也不适应加快经济发展新旧动能转变、加快产业结构升级的要求。

因此,必须坚持创新推进发展道路,促进新兴领域发展,成为支柱产业,继续引领产业中高端发展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同时加快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不断完善技术、资金和人才筹集政策措施,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全面建设适应新技术、新职业状况的生态环境,加快经济社会发展。

区域发展呈现什么样的新局面

随着区域发展战略的实施,我国各区域经济总量不断上升,经济结构继续优化,区域发展差距总体缩小。 第四次全国经济调查结果表明,区域发展协调性继续加强,形成了区域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法人单位和产业活动单位的数量是反映地区经济活动程度的重要方面之一。 从“四经普”数据来看,2018年底,东部地区法人单位为1280.2万个,占58.8%,比2013年底下降0.5个百分点的中部地区为492.9万人,占22.6%,上升0.1个百分点的西部地区为405.8万个,占18.6%,为0.4个百分点 东部地区产业活动单位为1408.3万人,占57.4%的中部地区为568.4万个,占23.2%的西部地区为478.3万个,占19.5%。

数据显示,东部地区依靠自己的地区优势和改革开放的先发优势,长期领先于全国经济发展,地区总产值占“半壁江山”,成为全国经济快速增长的“龙头”。 中西部地区作为我国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和装备制造业基地,依靠丰富的资源、能源优势,抓住政策机遇,加快发展步伐。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东部地区法人的比率略有下降,中西部地区法人的比率略有上升。 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随着区域发展战略的实施,对中西部地区各要素的吸引力增强,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缩小,区域发展协调性加强。

从员工来看,2018年底,东部地区法人员工为21621.0万人,占56.4%,比2013年底下降1.0个百分点的中部地区为9309.2万人,占24.3%,上升0.2个百分点的西部地区为7393.4万人,占19.3%,上升0.8个百分点

这说明劳动力人口主要流向东部地区的总趋势依然没有变化。 但随着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等政策措施的力量越来越大,沿海产业逐渐向内陆转移,中西部地区发展明显加快,对劳动力的吸引力进一步增强。

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内联合创新展示中心( 2018年4月24日摄影)。 新华社发

《四经普》数据显示,2018年底,京津冀区拥有法人单位243.1万人,比2013年底增加115.5万人,增加90.5%的法人公司员工3328.7万人,比2013年底增加291.9万人,增加9.6%。 京津冀共同发展战略,京津冀区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政策推进、创新驱动、投资牵引等各方面的力量给地区发展带来了实际的“红利”。

长江经济带地区有法人部门886.0万人,比2013年底增加404.5万人,增加84.0%的法人公司员工为17380.2万人,比2013年底增加1483.0万人,增加9.3%。 长江三角洲地区拥有法人单位485.3万人,比2013年底增加了208.0万人,增加了75.0%的法人公司从业人员9451.6万人,比2013年底增加了553.4万人,增加了6.2%。

未来,随着中心城市引领城市群发展、城市群引领区域发展的新模式建立,以城市为主体的城市化结构将继续完善,城市群人口聚集度将继续增加。 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长江中游、成渝、中原、关中平原、兰州-西宁等城市群聚集更多人口。

资料来源:经济日报微信号公众编号( ID:jjrbwx )

记者:林火灿

大家都在看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