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有哪些_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轧蚕花习俗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桑、养蚕、绢、绢的国家,中国传统的桑绢纺织技术是中国人的伟大发明,是中华民族认可的文化标志之一。 2009年9月30日,在阿拉伯联合酋长国首都阿布扎比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无形文化遗产保护政府间委员会会议上,“中国蚕桑丝织造技术”被选为“人类无形文化遗产代表名单”。 丝绸产品交换形成的“丝绸之路”在世界上首次开展了东西方大规模的商贸交流。

单击“添加图像说明”(最多60字)

桑蚕丝织物包括桑、养蚕、丝、染色和丝等全过程的生产技术和各种巧妙的工具和织机,以及由此产生的色彩鲜艳的丝、纱罗、锦织和丝等丝制品和相关民俗活动。

单击“添加图像说明”(最多60字)

单击“添加图像说明”(最多60字)

桑蚕丝织物的传统生产技术和民俗活动至今仍保存在广东珠三角、中国浙江北部和江苏南部的太湖流域,包括佛山南海、杭州、嘉兴、湖州和苏州等市、四川省成都等地区。 在长期蚕桑生产过程中,形成了包括口头文学、民间信仰、人生礼仪、节日庆典、民间工艺等方面内容的传统民俗,是独特的地域文化形态,一直被传承下来。

单击“添加图像说明”(最多60字)

单击“添加图像说明”(最多60字)

“轧蚕花”是江南蚕乡崇拜蚕神的表现形式,也是中国丝绸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蚕花节每年从清明节(通称“头清明”)开始,到清明的第三天(通称“三清明”)结束。 其中头脑清晰是热闹的。 蚕乡的农民们从水路和陆路涌入含山,热闹,通称“轧制蚕花”。 “轧”是吴方言,意思是“挤”。

单击“添加图像说明”(最多60字)

单击“添加图像说明”(最多60字)

“扫蚕花”是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舞蹈,来源于湖州市德清县蚕桑的生产和民俗活动。 从清末到20世纪50年代初最繁荣。 “扫蚕花地”多在春节期间和清明前后演出,在乡下举行的“马鸣王菩萨”庙会上随巡行队公演,多在蚕农清明时请家里出演。 消除一切灾难,祝吉祥和蚕桑丰收。

单击“添加图像说明”(最多60字)

单击“添加图像说明”(最多60字)

大家都在看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