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改革互联网司法_ 发票、司法、扶贫,政务应用已成区块链率先落地领域?

句子|棘皮萨

在中国,区块链最先落地的区域在哪里?

许多人意外的是,政务,也许就是其中之一。

从收据、电子票据到司法存款证、公益援助,块链技术已经在这里开花。

建立信任是许多区块链政务产品落地的关键。 块链是低成本建立信任的重要技术之一。

两者的相遇,正好在那个时候。

01.01

电子票据

块链电子票据是块链技术在政务领域的重要应用之一,也是块链技术在国内最早落地的场景之一。

2018年8月,深圳发出全国首张区块链票。 块链发票,逐渐开始被人们接受。

一年过去了,深圳迄今已发行近600万张区块链电子发票,累计开票金额达39亿元。

区块链电子发票组合大大降低了税收征管成本,丰富了税收管理手段,有效打击了传统电子发票模式难以根除的避税问题。

以往,我国需要采用“门票管理税”税收征管模式,以复杂的技术手段确保电子单据的唯一性,这在无形中提高了社会成本。

分块链技术在低成本的前提下,同时实现了电子发票不可伪造、按需请求、全过程监控、数据查询,有效解决了发票伪造的问题,实现了交易,发票结算。

对此,人民日报表示,区块链电子发票的在线,不亚于税收征收角度的改革。 " "

2018年9月,老字号税盘企业的宇宙信息也发表了基于区块链的电子票据系统。

航天信息采用区块链技术,建立了税务局监督、第三方服务平台和社会组织共同管理的电子票据链平台。

该平台上行链接了电子票据的数据流状态等信息,实现了这些信息的锁定,实现了电子票据的可靠性验证跟踪,解决了电子票据监管使用的问题。

与此同时,由于电子票据链的约定,该平台的各参加者在使用电子票据的同时,共同维持同一电子票据。 该系统统一了电子票据的相关标准和服务入口,使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人电子票据的使用变得非常方便。

目前,航天信息提供的基于块链的电子票据系统在北京、山东、湖北、安徽、宁夏等地测试运行状况良好,进入链的发票和非税票据达30多万张。

除了普通发票的连锁化,医疗费用的电子票据的连锁化也开始在浙江省试验性落地。

医疗费用电子票据详细记录了患者就诊期间的所有费用明细。 不仅具备收据的申报、结算功能,在结算、保险请求、医疗纠纷处理等阶段,也可以作为就诊住院证明书使用。

2018年底,浙江建立了区块链电子票据平台,使医疗费用与纸质时代分开。

浙江省人民医院财务科科长胡格平在接受浙江日报采访时说:“以前患者请医生后,有很多纸质发票作为医生的证明书。”

目前浙江省电子票据平台使用区块链票据「产生-转移-使用」。 省内外就诊的患者,因为人还没有回家,所有的医疗票据都被这个平台共享。

与传统的纸质票据相比,电子票据不会丢失,随时可查,将来连接商业保险,患者在网上提交账单只需几分钟。

“现在平台上提供的电子票据实现了一些商业保险报销等使用场景。 将来,这项民间服务将扩大到医疗保险的零星清算、异地清算等领域,以及教育、公益类等公共支付的使用场所。 “接受浙江日报采访时,浙江省财政厅有关人员说。

数据显示,2018年12月台州市立医院试点开设全国首张财政电子票据后,仅两周就有约60万张医疗电子票据自愿寄给当地患者。

截止到2019年5月底,台州市共发行了1429万件基于块链的医疗电子票据。

目前,包括浙江省人民医院、浙江大一院、浙江大邵逸夫医院等在内的综合医院11家,都与浙江省电子票据平台相连。

从收据到更广泛的电子票据,区块链正在探索更多的领域。

02.02

司法保存证

司法也是区块链政务落地的重要领域之一。

2018年9月,最高人民法院在最新的司法解释中表示:“当事人提交的电子数据可以通过电子签名、可靠的时间戳、哈希值检查、块链等证据收集、固定和防篡改的技术手段,或者电子取证保存平台认证来证明其真实性。”

今年6月,在最高人民法院信息中心的领导下,由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上海高级人民法院领导、天平、腾讯等多个机构共同发布的《块链司法证据应用白皮书》正式发布。

这表明,通过块链技术保存司法证据和保存电子证据的手段已经得到各级人民法院的认可。

2018年6月杭州互联网法院宣布审查区块链电子证据“第一案”。 原告将电子证据的哈希值存入区块链。 这个证据之后被法院认定为“上链后“完全保存,没有修改”。

目前,在司法界,块链具有许多证人、不可篡改的属性,是提高电子证据可靠性的有效工具之一。

“在块链技术问世之前,电子合同行业中使用的许多签名证书都是由具有公信力的CA机构发行的,签名时需要通过电子签名、时间戳等技术来识别签名主体,以防止篡改合同。”电子合同SaaS平台法的首席安全官李琳就块链

但是,块链技术出现后,电子数据的生成、收集、传输、保存的全部生命周期可以通过块链实现数据的安全保护,即防篡改、痕迹修改等,电子证据的维护成本大幅降低。

目前块链广泛应用于知识产权案件数据保存的一环。 在OpenLaw平台上搜索“块链”一词,在657份审判文件中,有76份与知识产权有关。 在这76起案件中,大多数案件使用块链技术作为财产侵权案件的证据保存工具。

块链在司法领域的推进,也给块链厂商带来了新的挑战。 “块链技术人员大多是IT的背景,对法务工作不太了解,通晓块链、法务工作的复合型人才极少”,李琳表示,“但与此同时,司法业务逻辑复杂,情况变化,容许率低,对块链的员工来说也是很重要的

尽管前途漫长,块链作为证据技术,仍得到业界的普遍认可。 仅今年6月发布的《区块链司法证据应用白皮书》就显示,吉林、山东、北京、杭州等7所法院已将自己的区块链电子证据平台上线。

各级法院对块链保存证的态度,如杭州互联网法院在块链电子证据“第一案件”的审判文件中所写

“对于使用块链等技术手段固定保存证的电子数据,必须采取开放、中立的态度来认定个案研究。 因为块链等技术本身属于现在的复杂技术手段,所以不能拒绝或提高认定标准,而且由于这个技术具有难以篡改、删除的特征,所以也不能降低认定标准”

03年

广着陆

除了收据、电子票据、司法存款证以外,区块链还在大政务领域,有哪些着陆场景?

扶贫可能是区块链政务最初落地的领域之一。

2017年5月,国内首个由政府支持的“块链精密扶贫”项目在贵州省贵阳市红云社区落地。

为该项目提供技术支持的网络记录技术,为该项目建立了“扶贫工作块链数据保存系统”,正确发行了扶贫抚恤金。

该系统可以将贫困家庭的身份信息、贫困援助服务信息、贫困援助金流入信息,以哈希值的形式记录在块链中,解决贫困援助机构和贫困援助对象之间的相互信赖问题。

2018年8月,在贵州省政府的支持下,工商银行与贵州省贵民集团合作,通过银行金融服务链和政府扶贫资金行政审查链的交叉链整合和信息互信,首次成功发放扶贫资金157万元。

块链技术的交易追踪、不可篡改的属性,可以透明地使用扶贫资金、正确地投入和有效地管理问题。

目前贵州省政府正逐步将建卡引入贫困家庭、社会诚信等信息融入金融链和行政链共同支撑的体系中,大大提高扶贫资金的管理和使用效率。

除了扶贫,区块链技术也在重建慈善事业。

在慈善事业中,信任始终是困扰所有员工、捐赠者和捐助者的重大课题。 捐助者和捐助者都担心捐款被挪用的员工为了建立信任,通常会花费大量成本,捐款的利用率会降低。

块链技术提供低成本、建立信任的解决方案。

由于区块链技术,所有的捐款都可以公开并追踪。 捐赠者可以通过区块链平台跟踪自己的捐赠资金是否实际使用。

目前块链技术在公益慈善领域落户,已有案例。 蚂蚁金服、京东、腾讯等科技巨头在这个领域有布局。

2016年7月,蚂蚁的金衣首次开发了区块链公益应用“聋儿复活”公益慈善活动。

该项目中的所有捐款都将被全部跟踪,捐款者可以在阿里布罗链公益平台上随时查看项目的筹资情况和捐款使用情况。

另外,块链的不可篡改属性天生就符合信用行业的需要。 包括征信行业的征信机构在内的每个参与者还用作联盟链的各个节点。

2018年6月,苏宁银行公开了自主开发的区块链黑名单共享平台。 在此平台上,各金融机构可以将自己的黑名单数据加密保存在块链中,实现欺诈风险的联合防范。

与传统的征用产品相比,该平台能够实现黑名单的密码公开、密码存储,各操作环节能够透明跟踪,实现秒级的到达。

此外,苏宁银行还宣布将平台数据连接到国内信用证信息传输系统。 后者也是基于块链技术构建的。 公开资料显示,该系统是根据超级账簿开源项目深度开发的,由中信银行和民生银行共同建设,2017年已经在线。

国内信用证信息传输系统在线日,完成了1亿元的国内信用证业务。 2018年底,苏宁银行宣布其区块链黑名单共享平台已经被7家金融机构访问,拥有540万黑名单数据。

从收据、电子票据到司法存款证、公益扶贫,块链在大政务领域的应用逐渐落实。

技术先行,政策先行,这些积极的探索显示了块链应用的广阔前景。

大家都在看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