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一个一个_ 凉山阿吼村的蝶变与一个扶贫干部的三年

浏览器不支持这种视频格式

封面新闻记者宋渔凉山州报道

出了四川凉山州喜德县城往西走,有一条通往山深的小路,弯弯曲曲,险峻,凌云升起。 现在小路成了水泥路,但留下了很多原始森林的痕迹。

路的尽头,是阿念村。

这里曾属于国家“三区三州”的深贫困地区,平均海拔约3000米的半山腰,散布着稀疏的房屋,土地贫瘠,交通闭塞,许多家庭靠马铃薯和荞麦为生。

到2015年,全村人均年收入仅1500元。 因为贫困,村里的女儿不能住,外面的女孩子不想像“孤岛”一样结婚。

从2016年开始变化。 阿吼村成为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的定点扶养村,彝族年轻人王小兵有组织地被选中,在阿吼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 短短两年后,这样一个深贫困的彝族村庄,摇身一变,远远成为着名的示范村、幸福村,出外打工的青年逐渐回乡,接连有近17名新娘嫁到了村子里。

王小兵想,2019年9月24日,带着伞在村子里走着。 他对封面新闻记者说,根据国家扶贫政策,他应该在今年2月完成交替,但是三年来,没有感情是假的,王小兵觉得阿呜村的事情就是自己,像羁绊一样,越来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他打算再花一年时间,为阿吼村做更多的事。

云上之村

9月24日早晨,汽车到达喜德县光明町,雨水密集,温度开始下降。 两边的山上,有时候石头掉下来,向前走,在大石墙上,阿吁村的三个大字很引人注目。

山谷的流水,松林,山腰漂浮的白云,住在这里难以想象。

阿念村位于凉山的深处,以前村民要出去就得过山谷。 有时连祖辈都留在山上,出不来也进不来。 因为贫困,在这里没有结婚的女孩子,村里的女孩子长大后也多结婚,再也回不来了。

“紧紧抓住,向前急弯,有个陡坡。 ’熟路司机注意到阿念村集体转移后的新地址,还得走近30分钟。

第一次看到阿念村,建了一座新建筑物,红瓦白壁的彝族民居跃入眼前。 旁边,有个农民拿着瓷碗,喂鸡煮米,有时朗朗的读书声和笑声,听老农的介绍,这是上学的老师,在教!

这时,王小兵站在村委会门口,皮肤黝黑,与一身黑工作服相比,头顶上的白短发更显眼。 自从阿呜村首次自愿申请成为第一书记以来,王小兵就习惯了这种形象。

扶贫干部三年

从2016年起接受组织选择派,王小兵在阿呜村逗留3年。 虽然是彝族人,但由于地方不同彝族语言也不同,刚来村里的时候,王小兵也听不懂村民的话,也不能和他们交流。

进村的第一天,他和村里的干部进行了入户调查。 他们去了位于山中小屋的学校。 学校分为两个教室,住宅条件差,30多个村子的孩子坐着,记语。

王小兵至今仍看到这景象,记得他的眼睛红了。

原来,他的家庭状况不坏。 他毕业于四川大学,在江苏工作了两年后,接受了电力公司的工作。 小时候,他很少吃苦,来阿厺村,已经做好了心理准备,但实际上看到现状时,心里一片波澜。

王小兵表示,作为驻村的第一书记,一切工作都要盖过山,过水,进村后,劝捐款,正确扶贫,天天不亮,他必须起床,步行五六个小时,步行几十公里。

通过“足下功夫”,他走遍了阿吼村的所有贫困家庭和非贫困家庭。 现在他很清楚,哪个青年打工,哪个老人生病,什么时候治疗,哪个孩子不读书,不想读书……他花了近两年时间,习惯了陌生的村庄,也以自己的方式把它还给了这个村庄。

2018年,阿吼村村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通村水泥路、红瓦白墙新居、蓬勃发展的种养殖业、昔日偏僻地区、封闭阿吼村老面貌转变为新面貌。 贫困家庭人均年收入达7180元,73户贫困家庭均实现脱贫。

王小兵说自己今年早些时候可以离开,但是呆了很长时间也有感情,自己手里的工作也离不开,所以他又花了一年的时间,为阿呜村做更多的事情。 “阿呜村的现状,已经发展得很好”。

“第十八个新娘”

围绕阿吼村的消除贫困的故事也不断出现。

王小兵说,刚来阿念村的时候,因为太穷,家家户户都很难维持生活,“以前,本村的女儿十七八岁就嫁给他乡,年轻人二十五六岁还没娶媳妇”。

不知道这个状态持续了多久。

经济状况变化后,特别是2016年至2018年,阿呜村有18对新人婚姻,其中8户是为消除贫困而设立的贫困家庭。 阿吼村的原村支书阿尔说,在国家正确援助贫困的政策下,阿吼村三年的变化超过了过去二十年的变化。

这个“18个新娘”,与其说是承包结婚后让恋爱自由的概念发生了变化,不如说是村里情况好转的缩影。

未来的发展

制约阿念村发展的瓶颈,是村民思想观念保守、生计技能不足、如何落实扶贫措施、扶贫、智慧援助以及志向援助,成为扶贫干部们最艰巨的任务。

因此,要发展阿念村产业,首先要让村民接受观念变化,让他们抛弃旧作物,科学栽培和发展现代农业。

2016年,阿念村成立了养殖专业合作社。 合作社成立之初,村民们不信任合作社,摆脱贫困也没有自信。 特别是进入公司需要以贫困家庭200户、非贫困家庭300户缴纳会费,全村只有54户村民参加。

王小兵聘请农学专家分析阿呜村土质、水质、气候等,正确规划长期扶贫产业项目,在国网四川电力公司的支持下,按照土地条件在阿呜村开展百合、川贝母、天冬酰胺、强活、青刺果、雪桃等栽培项目。

国家电网阿呜扶贫产业园与阿呜产村相互脱离贫困生态示范产业园,建立了多产业发展与旅游相结合的长期产业发展模式。

“再穷也穷不了教育了。 孩子才是阿吼村的未来。 我们不仅要经济扶贫,还要精神扶贫。 贫困户吉觉阿牛木的丈夫,几年前因病去世,在家失去了支柱,一个人养育了3个未成年的孩子。

生活面临很多困境时,王小兵送给她猪仔、鸡苗,帮助辍学的儿子回到学校。 这让吉觉阿牛木想到,大家帮助她过着更好的生活的下午,为什么自己会变得自暴自弃。

所以她打起精神,一边在产业园区工作赚钱,一边在家照顾孩子。

吉觉阿牛木的生活每天都变好了。 她女儿每次看见王小兵都高兴地说:“叔叔来了”。

现在阿念村的新娘不再逃跑,“光棍村”和“贫困村”的帽子已经脱落,摆脱贫困的工程使村子的明天更加美丽。

如果有新闻线索的话,报告给我们,被录用的话会花费很大的费用。 新闻微信关注: ihxdsb,新闻QQ:3380645312】

大家都在看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