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70年历史纪录片有哪些_ 70年间,上海出品过多少电影佳作,涌现多少明星大家,收获多少荣誉,这个展览留存答案

城市是民族文化和情感记忆的载体,电影赋予了上海这座城市无限的艺术魅力,也丰富了她的精神内涵。

提到上海电影,人们最熟悉的是“中国电影半壁江山”的美称。

但“半壁江山”是如何明确量化的? 新中国成立70周年以来,上海电影和上海电影人获得了多少重要奖项,有多少德艺双馨电影艺术家诞生,献上了多少观众心中的古典佳作,还举办了多少次包括上海国际电影节在内的重大电影文化交流活动,还建设了多少现代化的多霍尔星电影院?

今天,“礼赞新中国70华诞生上海电影成果巡礼”在上海文艺会堂(延安西路200号)开幕。 上述问号一个一个地直着,同时,关于上海电影来时的路上的许多点滴,也接近了今天的年轻观众。

首先,从这些惊人的“第一”可以看出上海电影不断攀登的艺术高峰

新中国第一部美术电影《谢谢三毛猫》( 1950年)

新中国首部翻译电影《团子》( 1950年)

新中国第一部军事电影《南征北战》( 1952年)

新中国首部彩色戏曲艺术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 1953年)

新中国首部彩色动画《乌鸦为什么是黑色的》( 1955年)

新中国首届国际电影节获奖的科学教育片《桂林山水》( 1956年)

新中国首部以体育为题材的彩色故事电影《女篮5号》( 1957年)

新中国首部彩色宽屏立体电影《老手新传》( 1958年)

新中国首部彩色剪彩电影《吃猪八戒西瓜》( 1958年)

新中国第一部音乐家传记电影《聂耳》( 1959年)

新中国首部彩色立体声纪录片《青春的旋律》( 1960年)

新中国第一部水墨动画《蝌蚪寻找母亲》( 1960年)

新中国首部彩色动画长篇《大暴天宫》( 1961年)

新中国首部彩色立体物语电影《魔术师冒险》( 1962年)

新中国首家水墨剪纸“房间里生长的竹笋”( 1976年)

新中国首部以地震为题材的故事电影《蓝光流逝后》( 1979年)

新中国首部彩色宽屏动画《哪里会引起海啸》( 1979年)

新中国首部科幻电影《珊瑚岛的死光》( 1980年)

新中国第一部纪实性革命历史故事片《南昌起义》( 1981年)

新中国第一部反映火箭发射实验成功的电影《飞向太平洋》( 1982年)

在新中国第一个国际电影节中获得大奖的电影《城南古事》( 1983年)

新时期首次反映大学生活的故事电影《女大学生宿舍》( 1983年)

新中国首部彩色窗帘电影《黄浦江航路》( 1984年)

新中国首部数码特技制作的故事电影《紧急着陆》( 2000年)

新时期主旋律电影票房收入史上最高的国产电影《生死的选择》( 2000年)

新中国第一次登山题材电影《登山者》( 2019年)

“礼赞新中国70华诞生上海电影成果巡礼”由上海市文联上影集团主办,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有限公司上海电影翻译制片厂有限公司上影演员剧团上海电影博物馆上海电影乐园上海国际电影节中心协办。 展览会从今天开始到九月三十日结束。

展览会整理了上海电影70年的历史概要,通过掠夺的展示,上海电影、上海电影是上海人,对中国和世界电影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希望引起对上海电影发展的深入探索,开辟新的历史进程。

这次展览分为主题展和综合展。 一楼的主题展以上海电影对共和国70年沧桑激变的证词和呼应为主线,从历代金鸡、百花、华表等代表中国电影最高水平奖项的获奖故事片中选出了83部上海电影,展示了70年来上海城市变迁、时代发展、人民生活安居乐业留下的足迹。

70年来,上海推出了许多反映中国社会发展、时代风云变化的电影佳作。 《渡江侦探记》、《曙光》、《南昌起义》等以革命历史为题材的电影,展示了无数革命烈士在为新中国建立之前我们持续的艰难过程。 以谢晋导演的作品为首,《牧马人》《天云山传说》《芙蓉镇》等电影关注着国家的命运,人民的痛苦,支持着思想解放。 吴李弓导演在《城南古事》《巴山夜雨》等电影中开辟了新时代散文诗电影的道路。 《李李小李和李先生》、《李两子》、《我们的退伍兵》、《女大学生宿舍》、《子夜》等作品,从工农兵学商等各个层面记录了中国人生活的变迁。 21世纪以来,“生死抉择”、“紧急着陆”、“高考1977”、“西藏天空”、“廉吏在成龙”等电影,从各个角度进入了中国大地的现实土壤。

二楼综合展主要展示上海美影、翻译厂家等部门70年来取得的艺术成就和上海技术工厂、永乐株式会社、上海国际电影节、上海电影人取得的艺术成就等相关内容,展示上海电影在经验交流中形成的独特人文景观。

本次展览还集中展示了将70年的上海电影荣誉壁垒、70年的获奖者胶卷壁垒、大事件记、新旧( 1995年vs.2018年)进行对比的电影院地图。

在荣誉之墙前,许多年轻人停下来拍照,数出上海电影的前辈们留下的辉煌成绩。 仅以中国电影金鸡奖为例,来了31次,上海艺术家们已经带回了各种奖项72人。

展览期间,王龙基、吕其明、孙渝峰、冯健男、周克勤等多位电影艺术家作为演讲嘉宾为招城观众提供精彩的电影教室。

今天的开幕式上,《花放浪记》的主人公王龙基老艺术家回顾了追随上海电影的岁月。 “1947年初,我和父母一起从青岛来到上海,在史东山伯伯伯伯编纂的《艳阳天》中走过“卡姆拉”,然后开始走上自由影响的道路。 同时,迎来了新中国的曙光”之后,少年王龙基于1947年出演石挥导演的《母亲》,与秦怡饰演母子,1951年,他又在《两家春》中饰演小婿,与“人民艺术家”秦怜先生依然搭档,1953年,赵丹导演的《祝福孩子们》,与黄宗英等人

只有王龙基一个人的电影简历,就能看到这么多光辉的名字,看到上海电影的深厚基础。 今天王龙基说,年长的艺术家最感动的是“对生活的爱,对艺术的执着,对朋友的诚实,从他们那里了解清廉诚实的道理”。

值得注意的是,上影集团出品的“登山者”在国庆节登记,该电影也在展览会上开设特区,讴歌中国第一位登山选手,讴歌上海电影、中国电影登上艺术顶峰的电影人。

上海电影经历了70年风雨,荣誉得到,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潮流中,经受了挑战和考验。 站在70年的新历史节点前瞻未来,上海电影人不辱共和国赋予的神圣使命,与时俱进,与人民共命运,讲述中国故事,发扬上海精神,创作更多思想深刻、艺术丰富、优秀的电影。

作者:王彦

编辑:王彦

实况摄影:蔡晴

责任编辑:王磊

*文汇垄断原稿,转载请注明出处。

大家都在看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