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中国博物馆_ 天津自然博物馆:见证百年前科考传奇

天津五大道以小洋楼闻名中外。 小建筑物隐蔽着,但值得一看。 位于天津外国语大学校园,看上去眼睛瞎了,但世界闻名。

它的名字是北疆博物院。

北疆博物院是天津自然博物馆的两个馆区之一,距天津市文化中心新馆3公里,南北眺望,各有特色。

今年10月发布的第八届全国重点文物保护机构中,有北疆博物院遗址。 这座拥有近百年历史的古老建筑,目睹了法国博物学家桑志华在中国的科学考试传说。

博物馆发展史上的“活化石”

红墙,白窗,墨绿狭门,眼前这座造型简洁的三层楼,是北疆博物院的遗址。

小建筑物由三部分组成。 北栋建于1922年,建于陈列室后面,与北栋西端相接,1928年对外开放。 1929年南栋重建,北栋和廊道连接,形成了“工”字型的布局。

窗户高,采光方便。 窗边、窗框都是白色的,窗外有四根白色竖条,既有防盗作用,又显得美丽。 与一般窗户不同,这里的窗玻璃直接嵌入墙壁,防潮防振。

从小楼西侧进入陈列室,一进门就会遭到视觉冲击。

中间,一个高度的玻璃箱里竖立着巨大的野驴骨架,上面悬挂着巨大的剑齿象头骨化石。

两个玻璃长箱子像透明列车车,装着巨大的动物标本。 周围的墙壁上有壁挂型的展示箱,放置着地质学和古生物学系列的标本。 展示盘两侧有多排圆孔,可根据展示品的大小调节隔板的高度。

向左拐进仓库。 这里的仓库是开放的。 一边靠着墙立着木制标本储藏箱。 一打开抽屉,玻璃盒里的标本就很生动。 在仓库的楼梯口设置吊车,通过柳条的小笼子送标本,省去下楼梯搬运的麻烦。 据工作人员介绍,陈列室的铁盘和仓库的木盘,是北疆博物院的创始人桑志华使用的,现在也能正常使用。

2015年底,北楼和陈列室翻修和陈列恢复,2016年1月对外开放。 2018年10月,南楼在翻修后开放。

除了恢复原实验室、图书室、古生物仓库外,南楼还利用当时部分仓库区作为展示陈空间,通过桑志华留下的历史照片、地图、采集的标本等,展示了中国黄河以北广大地区25年的科学考试历史。

现在北疆博物院是国内唯一一所保存原址、原建筑、原收藏、原展示盘、原文献资料的百年博物馆,被称为中国近代博物馆发展史上的“活化石”。

填补中国旧石器考古空白

天津自然博物馆是首家国家一级博物馆之一,两个馆区共收藏了36万件生物标本。 北疆博物院遗址地区收藏品主要包括地质学系列、古生物系列和现实植物标本。 这些标本的积累主要来自博物院创始人桑志华。

1914年,法国博物学家桑志华带着对东方大陆的好奇心来到中国。 他是第一位在中国组织大规模野外发掘的科学家。 25年来,中国桑志华足迹遍布华北、东北和西北地区,行程约5万公里,采集了20多万件自然历史标本,在天津建立了中国北方首家自然博物馆北疆博物院。

南楼的二楼中央展示箱,有些旧石器的意思。 这些是中国国内首次确实记录下来的旧石器时代的人工产品。

1920年,桑志华在甘肃庆阳调查时,发现了旧石器时代的石核,之后发现了2块旧石器时代的石片。

天津自然博物馆馆长许渤海松介绍说,“庆阳的发现打开了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研究的大门,打破了以往外国专家提倡的中国北方不可能有旧石器的论断。”

最里面的展示盘里放着两张小牙齿化石模型,分别展示着牙面和冠面。 这是北疆博物院收藏的珍贵文物之一“河套人”的牙齿模型。

1922年,桑志华在内蒙古的绍劳斯拉采集门齿化石,被加拿大人类解剖学家的步伐生认定为旧石器时代末期的人类齿化石,命名为“河套人”。 这是中国国内首次发现的古人类化石。 中国古代人类研究初探。

桑志华在这些重大发现的基础上出版的着作、刊物,被收藏在世界自然科学文献的宝库里。 桑志华发掘成果的北疆博物院,享有极高的国际声誉,20世纪二十三年代进入世界一流博物馆。

抗日战争爆发后,野外开采中断了。 1938年,桑志华回到法国。 北疆博物院停止野外调查,少数标本移到北京。 后来“河套人”的牙齿原型下落不明,北疆博物院还留有两张原型复制的模型。

以全景仪式展示自然之家

桑志华离开后,把标本留在中国。 “我主张,在这些被发现的世界上唯一的古生物文物必须留在发现的地方。”

新中国成立后,北疆博物院由私立津沽大学主持。 1951年,天津市委宣传部接纳北疆博物院。 1952年,天津市人民科学馆在北疆博物院的基础上成立,更名为天津市自然博物馆。

2014年天津自然博物馆新馆开放,总建筑面积3.5万平方米,展示面积1.4万平方米。 展览会分三层,一层是“家·探”展区,二层是“家·生命”,三层是“家·生态”。

“北疆博物院的遗址如果偏重科学研究的话,天津自然博物馆的新馆为了科普,每年有100多万青少年参观这里。” 天津自然博物馆副馆长王凤琴介绍说,新馆是国内第一座以“家”为主题、集主题单元化、全景式展示、自然探索、科学体验、科学教育为一体的自然史博物馆。

一个“探索”展区有巨大恐龙骨架和国内首个博物馆内的生物蝶园,还有科普剧场。 博物馆工作人员组织了《快乐海》、《小蝴蝶成长记》、《来自黑猩猩的你》等科学剧,教音乐,实现了知识性、趣味性、互动性的良好融合。

二楼的“生命”展区展出近万件古生物化石、岩矿和现生植物标本。 墙上展示着地球历史的进化图,观众很容易理解放置标本的地质年代。 整个“生命”展区从头到尾是一贯的。 自从地球上出现生命以来,古生物、动物、植物的发展和进化就连接在一条线上了。”王凤琴介绍。

三层“生态”展区汇集了美国慈善家肯尼思·贝林捐赠的世界珍奇野生动物标本200多件,熊猫、金丝猴等珍奇动物标本。 “我们不是简单地罗列标本,而是把它放在放置的生态环境中来表现”,王凤琴说。 通过模拟景观和和声光等现代展示手段,恢复野生动物的真实生活场景,给观众带来临场感。

文并照片/照相娟

资料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贺梦禹

大家都在看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