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市_ 一所大学和一座城市的爱恨纠葛说中科大被合肥拖累的人给我闭嘴

我们讨论大学的时候,我们讨论的好像不仅仅是那个校园。

大学所处的地理位置、学校带来的人脉、资源、就业机会等要素,被越来越多的考生和家长认真地纳入评价范围。

其中,地域因素被提升到远远超过学校本身的高度。 网上热议的是中国科技大学是否应该搬迁学校?

有意见认为“合肥这个城市交通不便,产业落后,吸引不了人才,冤枉了中科大学这所名校”。 换句话说,中科技大学离开合肥,搬到更一线的大城市,肯定会有更好的发展。

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从北京迁到合肥。 图虫的创造性

结果,人才奔向大城市——越来越多的人认为,“是否考上了985所大学,是否读书”和“是否考上了非北上广区985所学校,是完全不同的问题。

位于非一线城市的大学,不也应该跑向大城市吗?

“我国教育史与科学史的重大事件:

中科大诞生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科技发展不旺盛,后备力量明显不足。

1958年初,一位科学家表示:“以中国科学院的科学研究能力为基础,提出“全院办学结合”的方针,创办新的社会主义大学”,改变教育体制和科学研究体制分裂的状态,弥补当时尖端科学技术人才的不足。

同年9月20日,中国在高等教育领域设立了新的尝试——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史馆。 中科大,中科大,中科大

学校如其名,中科以当时中国高等教育放弃仿照前苏联模式的做法,以本科专业设置实行理工结合、科学与技术结合,填补国内大学在新兴科技领域的空白。

在学校设立的13个系41个专业中,例如核物理、空间技术、计算机技术、无线电、自动化等都属于当时科技发展的最尖端领域。

创立第二天,《人民日报》报道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成立,称之为“中国教育史和科学史的重大事件”。

华罗庚在中国科学院的课上给同学们答疑。 /《中国科学报》

中科大学校园最初是在北京长大的,据当时学校的学生、后来的教授范维澄介绍,当时首届1600多名中科大学新生大部分没有来过北京,学生们亲眼目睹天安门,想确实感受到首都北京。

所以大家乘车从北京站去学校的时候,他们有意识地通过东西长安街。

看到天安门,学生们一起鼓掌欢呼,在这种气氛下,人人都怀着对尖端技术的憧憬,怀着对未来的希望。

沿长安街延长线向西走,来到玉泉路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1958年9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第一届学生入学。

创立第二年,中科大被列为全国16所重点大学之一,成为当时最年轻的全国重点大学。

中科大学前三届学生中,后来被选为“两院”院士的有29人,在全国高中同期毕业生中名列前茅。

1960级学生离校时,该校培养了4710名毕业生,85%在科研部门和大学就业。

到了1966年,1961级学生毕业晚了。 在他们离开学校的关口,“文革”波及国内各大学,大学的教育、科研、招生等工作都停止了。

1963年中科大首次毕业典礼。 /维基百科

当年11月,《关于中共中央高等学校下放问题的通知》在位于首都的13所高中,包括中国科技大学、北京农业大学、北京地质学院等,都必须立即迁往北京,实现了国内高中的分散下放。

那时正好慢慢上升,还不到10岁的中科大学,就这样迎来了人生的巨大转变。

在雪中送炭的合肥,有点远的中科大

离开北京是必然的,在哪里着陆是中科大的悬念。

为了选择新的学校地址,校方曾在湖北、江西、河南、安徽商量过,多次闭门羹就结束了

湖北省以“沙市有中国科学院五七干学校,合适的地方没有收容中国科学院”为理由,婉言拒绝这一要求的江西省,明确表示不能接受中国科技大学的河南南阳也没有接受大学的能力。

70年代后期,中国科技大学的师生参加义务劳动。 安徽老照相馆

相比之下,安徽对中科大的到来表示热情。 转校有关人员先到皖南宣城,当地交通不便,不适合建校,一行又转到西安庆。

安庆临长江,有文化基础,可以腾出中学宿舍,堪称安身之所。 1969年底,中科大开始了这场悲壮的大迁徙。

搬来祝贺还不到一年,生活环境、饮食条件等弊端就随着人数的增加而显现出来。 穷困之下,合肥为中科大开辟了一条路。

2019年10月20日,安徽省合肥市,中国科技大学东校区六十周年校庆的主题雕刻。 图虫的创造性

一所大学和一个城市的爱憎纠葛开始了。

合肥虽然不是中科大的“初恋”,但合肥给了来自这座城市的客人一种家庭般的待遇。

合肥师范学院和银行干部学校为了腾出住处而搬迁当时的电力不足的情况下,中科大学优先于政府供电机构保障合肥冬天冷却不集中供暖,但中科有开放供暖的待遇。

作为直属中国科学院的高中,中国科学院由教育部、中国科学院和安徽共同建设,以三者相同比例的经费得到支援。 多年来,安徽省一直为中科科学研究的发展静静地烧钱,但其待遇优势在省内找不到第二位。

2018年7月25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科学研究人员在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监测HLS-II开始定电流运行。 图虫的创造性

后来的故事证明安徽的真实和努力并非徒劳。

1984年,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在合肥成立,这是我国第一个国家实验室。 全国仅20个国家实验室中,合肥拥有4个。

1998年,教育部决定重点支持国内部分大学建立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中科大学排名其中,成为国内最强的高校队“C9联盟”成员之一,合肥也获得了宝贵的985所高校资源。

中国科学院南迁、顺理成章地将中国科学院种子传播到合肥地区。 20世纪初,中国科学院合肥分院成立,各类研究所陆续落地,大大增强了合肥的科研力量。

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 中科大,中科大,中科大

目前合肥是继上海之后的第二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比如科学技术的飞跃,人工太阳和量子通信干线中心等在合肥培育的科学技术成果,也成功地发展了当地经济。

站在今天回想从前,当时拒绝了中科大的几个城市,不知该后悔多少。

在高中林立的湖北,总之强有力地说“不后悔”,不过,只有211所学校,水平不突出的河南和江西,在高等教育中在安徽开辟的差距,不是一般的大小。 它带来的经济发展和机遇的差距更是如此。

对不起,城市拒绝了里锅

但是,拒绝中科大还是有“好”的事情。

至少出现“中科大没落”“中科大不搬到北京有多强”等话题时,湖北、江西、河南没有必要像安徽那样背黑锅。

合肥市,安徽国际金融中心。 图虫的创造性

城市的发展和当地大学的发展是两个共生的部分,在很多人看来,实力相当相辅相成是两者之间最好的状态。

东方落后的江浙上海,不及内陆的武汉·长沙,合肥在GDP的体积、交通发展等方面变得尴尬,加上地区情结的催化剂,埋下了“合肥拉动中科”的伏笔。

例如,中科大在合肥领先得很远,但孤独、清北、复交那样在交流中得不到充分的冲突和多样性。

在实习就业资源、交流平台方面,合肥能提供的机会也远不及北京上海。

大学毕业就业,在一线大城市不去的人在增加。 《北京女子图鉴》

1979年,13所转移高中陆续迁移到北京,在一个地方和北京两个地方办学,中科也多次申请回北京,但没有成功。

之后,校方计划将中国科技大学迁移到上海、苏州,但是这两个地方还没有被接受。

如果不拘泥于客观条件,中科大学曾经想离开合肥去更大的城市。

对于外部学生和家长来说,大学更好,城市不够充足,成为他们打击堂鼓的理由——长期以来,地区一直是考虑大学“不值得阅读”的前提条件。

但是,中科大学虽然因地理位置“后悔”“悲伤”而敬而远之,其实在国内并不孤独。

深居内陆的兰大、远居东北部的C9高中哈工大等,经常和中科大一起坐在“中国最无聊的大学”的座位上。 前者被称为“失去的人才可以在清华北大重建”,后者被称为“即使考试失败也能进入的985老字号的名校”。

这样想来,兰大是兰州,哈工大是哈尔滨,两个城市都不是一线,如果分数允许的话,我不推荐你参加考试。

“中国是最无聊的大学。 ’图虫的创造力

关于学问的就职活动,越来越多的人以“只有去大城市才能开阔视野,接触到更好的资源”为口号,疯狂北上。

但是,把自己的一切发展托付给城市的话,这样的视野也会狭窄。

世界一流大学哈佛和麻省理工大学不是在纽约和洛杉矶,而是在小镇剑桥,耶鲁是新海文,普林斯顿是新泽西……

相似的欧美名校多数并不依赖于大城市,有些学校被称为“村校”,那些学校被地域条件压垮,因此学生的发展受到限制的是谁?

耶鲁大学校园。 图虫的创造性

国内有很多教育质量高、科研氛围浓厚的好大学,其实不是被拖到地理位置上,而是在这种客观条件下被过于单方面的人流和由此带来的差距和差距所掩盖,他们逐渐陷入“越好越坏”的恶性循环

“都市还是学校”的争论至今仍无法解决,但如果天平继续倒向城市一侧的话,可以确信受害者不仅仅是1所2所学校。

据说地理位置不好的大学

你觉得被城市“绊脚石”怎么样?

参考资料:

1、中国科技大学边缘何内迁合肥、王能玉、江淮文史、2010

2、中科技大学南迁合肥一部始终、丁兆君、柯资能、陈崇斌、丁毅信、教育史研究

3、地方高校与城市发展关系研究、邵仲岩、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年

4 .大学与城市交流关系研究,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中国教育科研参考,2016

5 .中国科技大学的创立背景和准备过程,中国科学院档案馆

6、中国科技大学“文革”冲击与转移校合肥、中国科学院档案馆

7 .合肥被评为世界科研城市五十强定位建设国家科学中心、合肥晚报2019

*源图像不来自网络

大家都在看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