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文学是否是中国文学_ 第二届中国文学国际传播上海交大论坛 大咖齐聚助力中国文化“走出去”!

文学是连接心灵的桥梁,也是文明和文化的缩影。 通过中外学者对文学作品的研究与交流,有利于中国文化在国外的广泛传播。

今天,在张炜作品国际学术研讨会和第二届中国文学国际传播上海交大论坛上,从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南京大学、吉林大学、南开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同济大学、日本一桥大学等国内外学者和翻译经济一堂,交流其学术研究和翻译实践的体会和新知识,帮助中国文化“走出去”。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优秀代表,张炜从事文学创作四十年,向国内外读者献上《古船》、《九月寓言》、《你在高原》、《独药师》、《艾约克秘史》等十多部优秀文学作品,获得了包括茅盾文学奖在内的众多奖项。

他的作品中充满了诗意的文字,表现了对历史和现实的理性思考,表现了独特的文学创作思想和艺术风格,作品被翻译成跨国文字,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所认知。

中国文学的世界价值长期以来是一个新话题。 近年来,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中国文学作品越来越进入国际流通领域,被世界各地的读者广泛阅读。

本次论坛,来自中文界的专家学者对张顿的文学艺术创作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陈众议长认为,张炜的小说风格一贯,坚守中文语言也是对中国伟大文学传统的坚定拥抱,是一种合时宜的内容、形式、机巧和风格的水乳融合,创造性的继承、创新性的发展。

外语界和海外学者从国际传播的角度,探讨张炜作品的翻译及其引起的中国文学作品的海外接受问题。

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谢天振认为,中国文学“走出去”一定要通过翻译。 问题是中国文学能否确实“走出去”,其重要问题不在翻译,而在翻译之外。

《达芬奇密码》等畅销小说作者朱振武表示,以《古船》英译本在英语世界反响良好为例,中国文学文化真想走出去,培育读者和市场,引导读者,文学成果高,民族特色鲜明,应该出色的作品,为了满足读者和市场的简单要求

上海交通大学多元文化与比较文学中心主任彭青龙教授强调,重视翻译中国文学国际传播的基础作用,也要重视对欧美精英阶层的学术传播。 后者是因为对普通读者有一定的诱导作用。 目前,国外主流期刊没有刊登关于深刻诠释中国文学和文化的文章,发挥外语界学者的语言优势,发表大量介绍中国文学和文化的文章,弥补这一不足。

本届中国文学国际传播论坛是促进中外人文交流的学术盛会,是上海交通大学表达国家感情、提高国际传播能力的重要措施。

上海交大外语学院致力于为国家培养具有传播中国文化能力的国际外语人才。 随着中国提倡的“一带一路”倡议和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全面实施,国家需要比较语言、比较文学、比较文化和能够从事比较文明和翻译传播的外语人才。

彭青龙强调,外语学科在中国进一步改革开放的背景下,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我们在国际化人才培养中,除了要加强外语基本工作外,还要重视学生人文素养和科技素养的提高。 中国学生从事中外人文交流,特别是翻译的最大障碍是制约汉语素养,我们必须补充这块短板。

资料来源:上海作者:董川峰

赞一 0 )

大家都在看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