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洋淀_ 清清黄河水 润泽白洋淀

图像合成/王伟宾

□本报记者高长岭

8月15日,在河北雄安新区雄县七间房乡大树刘庄,白洋淀正在建造黄大树刘泵站,泵站下部的9孔闸门完工,工人筑坝顶。 这里是黄入冀补淤工程的终点。

黄入冀补淤工程是国务院决定的172项节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之一,渠道为河南濮阳县渠村乡,终点为河北雄县七间住宅乡。

白洋淀的水质有了明显的改善

“今年十月底,泵站将全部完工。 河北省水利工程局大树刘泵站项目王怀春副社长说,泵站有9孔闸门,两侧2孔属于自流闸门,中间7孔设有潜水泵,有效时有6孔运行,1孔待机。

8月14日,根据黄河水利委员会“黄河20年擅自”的采访团,记者来到水路村乡引黄入冀补淀水路的首个入口。 据介绍,黄入冀补淤工程每年可为白洋淀补水,工程线路全长482公里,河南国内84公里,河北国内398公里,沿线有465万亩土地。 2017年4月,该工程具有更大的历史使命:为雄安新区提供水资源保障。

“经过千里的运输,黄河水中的泥沙沉淀,在我这里更加干净了”王怀春说,今年2月,通过正在建设的大树刘泵站,向白洋淀供给了3500万立方米的水。 原来白洋淀水为不良v类,引黄河水后,水质提高到ⅲ类水的标准。

围着白洋淀的堤坝叫做千里堤,千里堤之外,有7家住宅乡隔着碱沟。 白洋淀水含有大量碱,渗透到堤坝外的田地,不利于作物的生长,20世纪70年代大众挖了这条沟。

“我家乡3万多人,其中2.6万人沿堤而居。 七间房乡长孙海燕,因生活污水无处排放,22公里长的隔碱沟成为乡里的“龙须沟”,黄河水补充白洋淀后,白洋淀水质明显好转,雄安新区已决定综合治理隔碱沟,隔碱沟

“小兵张嗳”乡下人吃了“生态饭”

随着白洋淀水质的改善,周围的许多人纷纷改变,开始吃“生态米饭”。 “我以前开过几家小工厂,近年来国家倡导绿色发展,从2017年开始,我就买了一艘船,靠着旅行社,特意带着游客去淀山旅游。”雄县乡州镇七里庄村村村民王红宾说。

乡州镇原属任丘市。 雄安新区成立后,邹州町和七间住宅乡、苟各庄町一起进入雄县。 王红宾的这艘船可以乘坐11名乘客,包船在白洋淀花费4小时260元。 靠这条船,他一年可以得到五万元左右的收入。

据说“像这样带游客去淀山玩的船,任丘市有318条,很多人在淀山吃了“生态旅游饭”。 王红宾热情地说:“白洋淀旅游文化资源丰富,“小兵张谎言”大家都很熟悉。 我们是“嗳子”的故乡,黄河水从河南来后,来玩的客人变多了。 我们欢迎河南客人来白洋淀”。

“直到泵站完全建成,每年冬天的4个月里,都是黄色的。 白洋淀水位在6米以下时,渠水可以流入白洋淀的水位超过7米,淀水就会流入渠道,灌溉农田,补给沿线的地下水。 到了那个时候,白洋淀和周边的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吃“生态饭”的人增加了。” 中国雄安集团生态建设投资有限公司大树刘泵站项目负责人李青山说。

记者手记

今年4月21日,本报出版了《比中原千里送清流雄安春光明亮》一书,讲述了黄入冀补淀水路的首个闸门“睡眠”,白洋淀诱黄泵站沐浴“饱腹”黄河水,沉浸在草长莺飞的春光中的故事。 约4个月后,记者再次进入雄安新区,白洋淀水质明显改善,“小兵张谎”农民高兴地看到吃了“生态饭”。 水路清水千里北送不仅描绘了“绿水青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故事,还描绘了大河两岸豫冀两地人民的深厚友谊。

大家都在看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