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与改革局局_ 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云南“三江并流”地区决战精准脱贫的“生态画卷”

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怒江州是“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地的核心区域。 高山峡谷之间,怒江、澜沧江、金沙江三条大河源源不断,风景如画。

但这里也属于中国“三区三州”深的贫困地区,是消除贫困最难吃的硬骨头。

正确摆脱贫困的决战开始后,一系列攻防战以解决整个地区的贫困问题为目标,当地各族人民逐渐脱下贫困帽子,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摆脱贫困的新途径,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

生态系统——转岗保护林迎接新生

“生态”是泛在国家公园居民杰七林的“脱贫经”。

58岁的藏族男性,杰七林家住在迪庆州普达措置国立公园。 他种了青稞,放了牦牛,与房子的藏房、田园和周围的雪山、草场、森林、湖一起成为国立公园景色的一部分。

“从前,砍树放牧收入不多”以前,都杰七林回顾不过来:一家七口耕田,养牛,年收最多的时候也不过五千元。 粗放的生活方式,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 森林中的野生动物越来越少,到1990年代末,鹬、獐牙菜等动物几乎都消失了。

几年前,普达措施国家公园成立后,实施社区反政策,有香格里拉市建塘镇罗茸村村民、保护林员、园民三个身份。 “一年收到的生态、草场、旅游等种类超过5万元,如果不能保护生态,就没有钱了”都杰七林说。

迪庆和怒江是中国集中贫困地区,建卡贫困人口比例高。 由于地处三江并流地区,这里水和矿产资源丰富,保护与开发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

贫困面广、程度深、环保压力大、脱贫形势严峻,怎么办迪庆州生态环境局局长和雪涛遵循“生态立州”战略,正确处理生态环境保护与开发的关系,实践生态文明的价值理念,走生态环境保护优先的绿色发展道路。

这是人与自然和谐消除贫困的实践

怒江州功山县独龙江乡迪政当村村民龙德城是村里森林资源管理的小队长,不仅管理村里的森林保护员,还带队巡山。

据龙德城说“每月走两次以上,有时一次走五六天”。村里有80名森林保护员面积80万亩以上,每月有800元补助金,村组森林保护员领导人有1400元补助金。

“正确合格的立卡户参与了生态管理,实现了山的就业,摆脱了家门贫困。”云南省林业和草原局局长任治忠表示,在巡回山护林帮助增收的同时,更容易照顾家庭老人和孩子,实现了生态保护和摆脱贫困。

“生态保护林员”模式有效推进贫困人口稳定增收与脱贫。 到目前为止,迪庆已经聘用了近1万7000名生态保护林员,实现了对符合条件的建设卡贫困人口的全权复盖。 怒江通过采用生态保护林员,使5万14000人的贫困人口稳定增收,不断扩大“生态蛋糕”。

这是“绿水青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自觉——

在迪庆州维西县塔城镇的楚卡纳利亚国立公园,62岁的保护林员兼保护猿员馀小德上午9点左右,背着松罗10公斤,对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楚卡纳利亚说“送早餐”。

“如果你继续砍下去,树迟早会砍下来的。 ’年轻时砍树打猎的馀小德说,后来在山上巡回保护猴子。 十多年来,他和住在自己村附近的大约70只袋鼠成了好朋友。 "猴子一听到我的声音和哨声,就从树林里喊出来. "

馀小德和同伴仔细观察,根据特征,将5个集团命名为“九哥”“米粒”“白颜”等。 “猴子的数量每年超过一年,证明我们不吃苦,”他说,生态好转了,日子也越来越好了。

来自美国的自然资源管理专家毕蔚林先生,30多年前自己来到中国时,居住在保护区周边的村民靠砍树打猎生活,生态保护与社区发展矛盾突出,现在,中国已经在探索一系列社区共同经营的经验,人们正在探索环境保护

“绿水青山是金山银山,我们坚持绿色环保产业的发展。”迪庆州常务副知事徐鹏声说,通过绿色发展解决生活在自然保护区和国家公园周边的贫困阶层的贫困问题,是消除可持续贫困阶层的道路。

方便搬迁——正确对策搬迁贫困地区

“如果能够生存下去,谁想离开家乡? ’50岁的藏族男阿堆现在住在迪庆州府的某个平堤,开了超市,过着都市人的生活。 一想起大约300公里外的峡谷里的“老家”,他还在叹息。

山高谷深,植被少,气候恶劣……阿山原住迪庆州德钦县羊拉乡规吾村,说起老家的“村愁”,屈指可数。

羊拉、藏语意为“牦牛角尖”,全乡平均海拔4270米,是滇川藏边界的崇山峻岭,“人走路,鹰飞脚”就是这里的描写,其中规吾村的条件极为困难,产业发育困难。

“一方的水土养不活一方的人。 “说起过去,阿山先生耕地、养牛、养羊、捡野生菌,虽然能够填饱肚子,但收入少,交通、医疗、教育也很不方便。 在雨季,经常发生滑坡和塌方,通往外部的道路被切断,一部分重病患者因治疗延误而中途死亡。

离开家乡,如何生活?站在困境中谋生,多么困难啊,这个生存选择问题曾经困扰着世代的规则。

变化发生在去年11月。 在各级政府的努力下,规吾村185户1000馀人搬到香格里拉市的州直公家租赁区。 阿山一家就此告别了“老家”,入住了大楼。 据羊拉乡党委书记立青农布说,搬迁后,村民继续享受原居住地的草改、林改等惠农政策,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政策不变。

走出去,惠民政策维持不减的生计,稳定,可以致富。

98%以上的土地是高山峡谷的基础设施落后,自然村的30%没有通过道路的大众多是山高坂急、峡谷的缝隙、地质灾害的危险点、生态敏感区……在迪庆附近的怒江大峡谷,住在这里的大众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搬家的幸福”。

全村167户中有125户依靠贫困家庭2008年以前过河,部分村民靠打工赚钱,买拖拉机和轿车,停在江东,不能过江门口……怒江州福贡县匹河乡托坪村党总支部书记和建筑回忆过去的贫困日子

去年年底,托坪很容易支援贫困转移,集中的设置场所完成后,贫困家庭“拿着包入住”。 为了给移民带来稳定的收入,政府部门在组织劳务出口的同时,建立了草果编、棒球缝纫、竹编等扶贫工厂,解决了外出劳动者的收入问题。

28岁的花六妹是村里棒球缝纫厂的质量检查员,她加班做“棒球”。

“干着等着是没有办法的。 只有拼命干才有希望”花六妹说,以前困难的时候,认为度过美好日子的希望很小,大家都没有精神。

“棒球”这个很多村民以前没有听说过的东西,现在村里可以在棒球缝纫工厂生产,1万5千粒棒球从工厂出货,出货到东部地区。 花六妹说选手们为自己和村民们能打棒球而感到自豪。

怒江州扶贫负责人表示,扶贫易于转移是中断怒江贫困世代传递的重要措施,也是扶贫最重要的工程。 在“十三五”期间,怒江将有10万人搬进新房,村民成为市民开始新生活。 目前,各部署点相关,大部分村民迁入。

我辗转于新家,换了一张新脸。

“澜沧江沿岸的干热河谷地带的居民,山上几乎没有树木,耕地是60度以上的陡坡,生态脆弱。”徐鹏主张,要使搬迁变得容易,必须解决减贫问题,保护生态。

云南省发展与改革委员会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底,全省已有64万多名大众离开过去的土特产室、竹动物园室,搬到安置室,告别千年安居梦想实现的生态脆弱区,各族人民共享更好的生态环境。

产业增收——绿色发展描绘幸福

迪庆、藏语意为“吉祥如意之处”,融雪山、峡谷、森林、草地、湖泊于一体,如世外桃源般怒江、峡谷深处,河水咆哮,神秘美丽的“东方大峡谷”…依靠美丽的自然环境,当地旅游支援的效果开始显现出来。

香格里拉市尼西乡藏族村巴拉克村有着千年的历史,这里的大峡谷就像画廊。 截止到2008年,这条道路不通的村庄被困在深山里,村民的生活很贫困。

“10多年前,巴拉克村在绝壁不到1米宽的人马车站与外界联系,步行5天到香格里拉市区。”52岁的村民悟金七林说,村民们依靠天吃饭,一年种的老二、玉米、土豆等只能吃两三个月。

为了改变贫困的面貌,当地藏族农民的实业家斯内倾其所有,坚持了10多年,最终在峭壁的悬崖上挖出了宽6.5米、长61公里的沥青路。 路过后,被破坏的土木构造的藏式旧房子经过修缮和更新,成为了观光地区。 300多名周边村民在此就职,家庭收入达到10万元左右。

在怒江,这美丽的山水也开出了消除贫困的花朵。 为突破大峡谷自然灾害频繁、耕地面积少等地理制约,怒江州读《山字经》唱《林草戏》,全面推进消除贫困和生态保护,出现了贴近旅游的“生态行动”。

看到泸水市吕掌町三河村村民的蜜波四时,迎接摄影家带到自家的“鸟塘”拍摄,忙着,笑着介绍了自己的新身份“塘主”。

三河村山高林深,野生鸟类种类丰富。 去年年底,当地科技局在三河村发展了观光鸟经济,评估了环境容量后,设置了15个观光鸟点“鸟塘”,蜂波四十多名村民成为“塘主”,为鸟类提供流水水源和食物,为摄影爱好者搬运器械和提供膳食。

不到一年,“鸟塘”就给蜜波四带来了五千多元的收入,超过了他的田间耕作收益。 他相信生态环境越来越好,鸟儿增多,自己努力工作,将来的收入会更高。

除了“塘主”赚钱之外,村里栽培的茶叶也很受游客欢迎,茶农家也鼓起了腰包。 “我家70%的茶叶都是被游客买的”种植茶叶30多年后的村民和大林说现在茶叶价格很好,最高的茶叶卖2000元。

怒江州林草局工程负责人和春庭说:“塘主、茶农等从良好的生态环境中受益,生态价值突出的背景是生态保护的效果。”

请吃“生态饭”,读《扶贫经济》。 目前,迪庆、怒江形成了以大峡谷风景、多民族风情等为代表的旅游景观,核心景区构建了周边大众、乡村旅游增产沿线大众的发展格局。

生态基本上,深贫困地区走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脱贫的新途径

3年来,迪庆脱贫6万馀人,贫困发生率下降到3.57%

四年来,怒江有十二万多人摆脱了贫困

两州的超4.5万牧民告别了传统产业,建立了“生态碗”,森林垄断率逐渐提高……

但这里仍是全国减贫的主要战场:迪庆、怒江仍有15万多贫困人口未脱贫,其中部分地区人与自然矛盾十分突出。 贫困程度深,基础条件差,贫困原因复杂,可以说是“最后的贫困堡垒”。

不断地、正确地摆脱贫困的决战的“生态画卷”在云岭的大地上蔓延着——。

重点从扶贫、产业扶贫、生态扶贫等工作组织领导、合作力、政策措施等方面进一步加强保障,推进教育、医疗、住房“三保障”和饮用水安全战斗农业农村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坚持发展生态旅游业和高原特色农业,正确确立标准,参与生态管理……

“不能让民族落后,不能让民族地区落后”。 云南省扶贫办公室主任黄云波表示,明年,全省11个“直接民族”和人口稀少的民族都将实现全民族的脱贫。

文字记者:王敬中王长山魏玉坤姚兵杨静

新媒体编辑:谭慧婷

大家都在看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