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访_ 魏程琳:解决问题的信访制度,为什么成了问题?

\r 【文/观察者网站的作者魏程琳】\r

\r \r 这几天江苏丰县女教师李秀娟“绝笔信”事件引起了舆论的关注。 事情大致如下:\r

\r \r 2018年3月,李秀娑之女在学校互相吵闹的两个同学被制服拉链左眼甩,班主任立即处理后,未发现异常。 \r

\r \r 2018年4月,李秀娟夫妇为女儿做眼部手术提出索赔。 由于赔偿问题一直无法协商,李秀娟数十次访问学校、各级教育部门和信访部门,截止到2019年8月,李秀娟已经来京访问了15次,国家信访局提交了4次“不受理”的通知书。 \r

\r \r 2019年8月4日,感到无助的李秀娟在“徐州民生”公众号上发表了“绝笔信”,迅速引起了社会的关注。 \r

\r \r \r

\r \r 李秀娟在公共编号上发表的“绝笔信”\r

\r \r 这个事件,从不属于一起访问受理范围的民事纠纷事件,最终发展成了公共政治事件。 其背后是国家访问制度在基层运作的复杂生态景象,民众为什么喜欢访问解决问题,基层政府为什么以妨碍访问者、解决问题为目的的访问制度成为问题的中心? \r

\r \r 一、民众为什么喜欢访问? \r

\r \r 访问作为监督地方官员,保护民众权利的制度从古代就存在,上京访问在古代被称为“京控”,真正追求“京控”的人必须受到许多无法想象的苦难。 相比之下,今天进京访问方便、维权成本低、访问收益高是当事人喜欢访问的重要原因,也是我国近年访问热潮高的原因之一。 \r

\r \r 现代司法对基层民众是奢侈品,它不符合民众解决问题的心理期望,也不符合基层民众寻求司法救济的经济能力,已成为习俗和民间权威人士民间私力救济的重要途径。 在激烈变革时代,地方传统规则减弱,民众权利意识崛起,矛盾纠纷越来越多样化,复杂化,社会解决矛盾纠纷的能力越来越弱,矛盾纠纷解决开始转移到县乡公安局、司法所、信访事务所等部门,信访成为民众在新时期追求公平的重要方式 在访客眼中,只要支付交通费就可以和政府职员面对面交谈,问题有可能得到解决,最低也有政府的应对。 \r

\r \r 实际上,信访部门只是收集、报告和散发国民申诉信息的地方,不是具体解决问题的部门。 而且,信访制度有明确的案件受理范围。 公民的信访内容只有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和村委会组织,信访制度涉及个人和政府之间的矛盾纠纷,家庭邻居的矛盾纠纷、个人伤害事件等不属于信访部门的受理范围。 由此可见李秀娟的女性危害同学的事件不属于信访部门的受理范围,多次访问确实引起了骚动。 \r

\r \r 访问制度的奇怪之处在于,访问部门明明不是受理对象,但一旦有访问行为,就无一例外地成为访问部门的关注对象。 这与人们对信访制度的误解有关,与政府部门的不当指导及其稳定逻辑密切相关,形成了“信访不仅可以解决问题,而且可以有利地实现”的社会想象,造成了很多“信访不可思议”的人。 \r

\r \r 据公开消息,李秀娟从2018年4月开始访问各部门,7月首次访问北京,访问行动明显推进事件调整,2018年6月25日,学校再次组织家长调整问题,双方家长分别欢迎15000元,学校支持人道主义援助5000元,共计35000元。 赔偿金额与李秀娟家庭的诉讼还有差距,但比起第一次协商时父母各只想出2000元还要高得多。 \r

\r \r 2018年8月,李秀娟找到了该县特别部署在北京的访问工作人员赵才柱,帮助她解决转校问题。 赵才柱说:“转学不是问题,也可以解决孩子眼中的赔偿问题。 鉴定结果出来后,我们协调赔偿,鉴定结果应该赔偿多少,学校应该赔偿多少”(有录音)。 赵才柱的唯一要求是李秀娟不进京访问。 \r

\r \r 校方积极协调,县政府访问工作人员的承诺不是李秀娟访问行动的结果。 这也是李秀娟为什么不向眼前的政府部门求助就去北京寻找赵才柱,她随同上京访问的可能性是推动事件发展的关键。 \r

\r \r 二、基层政府访问处于稳定的困境\r

\r \r 笔者近年来在乡村调查中发现,基础访问基本上陷入“稳定逻辑”,面对民众的各种访问指控,基础政府有着不可抑制的稳定责任,但基本没有解决的能力,“花钱买和平”“拖”成为基础政府访问的稳定战略 只要“没有发生任何事情”,地方政府将竭尽全力安抚访问者,对“重点人员”进行金钱上的物质关怀和特别监督安排,至今仍有一些地方政府在“二会期间”等重要时间节点组织访问者旅行,缓和和和平压力。 \r

\r \r 面对不正当访问、访问者的不正当指控,地方政府只有“到最后”,这种“花钱买和平”的战略培养了职业访问者,这些人基本上以访问为业,谋求不正当利益为目的,最终成为访问制度的毒瘤。 \r

\r \r 随着访问问题日益突出,近两年,各级地方政府开展了“访问访问者”的整备行动。 许多长期不正当访问和访问的人受到行政拘留和刑事处罚,这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打击了不正当的非法访问者,减轻了地方政府的稳定压力。 对访问者进行制裁的部门是地方派出所,受到派出所制裁的李秀娟最受关注的是被派出所副所长殴打。 \r

\r \r 据李秀娟说,“2019年3月1日上午10点,我因挑衅罪被拘留,因为孩子的证言被罗烈副所长殴打”。 因此,李秀娟要求访问12次追究副所长罗烈的责任。 虽然对暴力行为是否存在有争议,但公安部门却受到质疑,表现出政府和平的新困境,表现出如何取缔访问行为和维护访问者个人权益之间的权衡。 显然,政府不愿打击更坚固的“访问者”。 当大多数访客知道协助政府工作“启蛰”时,有一定权利意识的李秀娟向网上大众诉说,希望通过大众舆论迫使地方政府解决问题。 \r

\r \r 访问一票拒绝制、访问者访问、打击和维权之间的把握和网络舆论的压力使地方政府的访问困难,最终政府的大部分时间、精力和资源被用于个别访问者,真正需要考虑问题解决的群体被忽视,李秀娟事件也不例外。 \r

\r \r \r 三、信访制度是问题的根源吗\r

\r \r 很多人把访问中出现的“黑保安”“黑监狱”“暴力访问”等问题归结为访问制度,不能清楚把握访问制度的本质。 信访制度具有两个基本功能:第一,保护群众免受公共部门的侵害,第二,通过群众监督地方政府。 \r

\r \r 中央政府期待民众能够反映地方政府的不当,纠正地方行为,在维护中央权威的过程中维护民众的利益。 但是,地方政府往往试图阻止上京者。 他们在此过程中积极解决部分社会问题,如果政府无法解决,勉强来京的来信访问者就成为访问信件的重点对象。 \r

\r \r 在欧美的法治国家,政府部门可以依法拒绝非法访问者和非法申诉者,但作为社会主义国家,中国政府不可能拒绝大众,信访部门成为吸收法治剩馀、社会剩馀事件的机构,信访制度成为剩馀制度,承担法治、社会自治剩馀事务和社会新生事务的管理责任 \r

\r \r 因此,即使我们取消访问部门,取消访问制度,中国也一定由其他制度和部门承担这一责任。 显然,改善的访问制度不是问题的根源,问题的根源是地方政府部门的刻板印象、访问当事人访问制度的滥用以及对社会大众访问制度的误解。 \r

\r \r \r

\r \r 电影《我不是潘金莲》也讲了农村妇女采访的故事

\r \r 四、如何解决访问的死亡? \r

\r \r 2016年上映的电影《我不是潘金莲》是农村女性李雪莲因家庭纠纷探访十几年的故事,电影最后的对话很深:李雪莲家庭纠纷从蚂蚁变成大象,是她故意大吵大闹吗? 各级地方政府、地方政府各级官员应该反省,是考虑到事件处理中乌纱帽子变多了,还是真的把老百姓的冷暖放在心上呢? \r

\r \r 现实社会问题的复杂性远远大于电影艺术化的表现内容,李秀娟事件充分表现了这一点。 李秀娟是否有意发生骚乱还不能判断,“骚乱大”确实是社会群众迅速解决问题、获利的手段之一,这种极端的问题处理方式明显不利于社会共同体的建设。 \r

\r \r 把问题的原因简单地归纳在制度上是思想的懒惰。 因此,在不断加强政府官员态度建设,加强基层权力监督的同时,我们要从制度设计、权力配置加强基层政府管理能力,赋予基层政府相应的执政权,在来信访问等诸多棘手问题上维护上下一致、规则统一、少数战略和一些政治原则性,使政府机构的公共设施为更多民众服务 \r

\r \r 同时,政府和所有公共机构和媒体都有责任以合理的方式解决民众面临的问题和矛盾,而不是加剧社会冲突诱发社会破坏,激变中的中国需要更多的整合力和更多的爱国理性民众的支持。 无论是谁的利益诉求都是在法律框架中,在社会的允许范围内,个人间的民事纠纷也许无法期待政府购买。 \r

\r \r 本文为观察者网独家原稿,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r

大家都在看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