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教育一体化的发展方向_ 园区观察|长三角园区产业一体化发展的风险与对策

产业园区是城市建设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效防范产业园区发展中的各种风险,是落实城市安全国家战略的重要内容。 产业发展风险在园区风险中至关重要,研究解决长三角园区产业一体化发展风险是推动执行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的重要线索,也是推动产业梯度转移、联动发展的重要手段。

上海外高桥保税区。 上海外高桥集团株式会社主页图

一、长三角园区产业一体化的主要风险

产业园区建设运营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投入周期长、收益效益慢,还需要面临政策风险、经营风险、财务风险、产业投资风险、人才短缺风险等诸多风险。 本文着眼于长三角园区产业一体化发展风险,强调了以下几个方面

1 .产业同质化风险

总体来看,长三角产业结构统一现象明显。 主要是长期赋予长三角资源,由于地区条件和技术能力接近,为了追求地方利益最大化,各地纷纷涌入有发展前景的产业。 比如上海重点发展下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新能源、新材料等主导产业,积极培育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等先进产业。 江苏省重点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和新医药、节能环保、软件和服务外包、物联网和新一代信息技术等6个新兴产业,大力发展高端装备制造、光电、智能电网等新兴产业。 浙江省建议大力培育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节能环保、信息网络特别是物联网等9个战略性新兴产业。 统计数据进一步证实了这一现象。 据不完整统计,2018版公告目录公布的苏、浙、皖三省国家级开发区中,以装备制造为主导产业的多达58个开发区,以电子信息电子设备为主导产业的有49个开发区,生物医药生命健康、汽车和汽车零部件等产业统一度非常高。 (见表1,附表1 )

产业同质现象是长三角产业一体化的机遇和挑战。

另一方面,长三角各开发区产业相同,已形成的产业链不能立即形成规模效应,因此长三角区域内资源配置效率不高,制约产品和要素合理流动,不利于区域内产业分工合作的开展,影响长三角区域的进一步高质量发展。

中央宣布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后,长三角各省市和各开发区认真贯彻中央决策,原同质竞争更容易集中在长三角各开发区共同产业领域,产业异地联动,向一体化方向发展的基础条件更加充实。

2 .产业链的相关性风险

从世界范围来看,产业梯度的转移是不可避免的,流动是不可逆转的,但产业梯度的转移路径受到世界性、全国性经济形势等多方面的影响。 特别是我国制造业整体处于世界产业链的中低水平,与世界制造业的强国差距明显,同时面对其他发展中国家的追赶,传统规模优势不断衰退,在世界制造业市场形成两端受压的不利局面,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产业区域联动、一体化发展的进程 长三角制造业产业梯度转移的良性接受尚未加强。 从全球来看,经济全球化面临波澜,一些国家包围中国,向包括上海在内的国内制造业引进海外先进技术变得困难,中国企业的海外收购也受到限制,上海高级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的发展难度增加。 从全国来看,受因素成本上升、部分地区优势不足、跨国公司全球布局重新审视等因素的影响,出现了部分产业从东部沿海省市向海外其他发展中国家直接转移的情况。 从长三角自身来看,由于缺乏统一的规划,长三角周边省市与上海重点发展产业之间产业链的整合度、吻合度还不够,出现了一些产业从上海跳过周边省市向中西部转移的情况。

3 .产业制度不统一带来的风险

在产业发展方面,尽管国家在很多方面都有统一的政策和标准,但长三角各园区经过长期的改革探索,在开发建设、投资生产、设备改造、技术创新、人才激励等产业发展制度方面形成了很多差异,并提出了相关政策如产业进入、用地审查、优惠条件、财政补助、 招商等差异很大,特别是在各地工业稳定增长压力大、缺乏优质项目资源的背景下,招商竞争激化,竞争土地价格和优惠条件的情况仍很普遍,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产业竞争无序化,阻碍了长三角园区间产业一体化发展的进程。

上海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海宁区划效应图。

二、解决长三角园区产业一体化风险的思考与对策

抓住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重点,着眼于全国区域产业一体化的先行模式,着力解决长三角园区产业一体化风险,加快长三角产业联动发展,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 .联动多项国家战略

推动长三角园区产业一体化发展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全球有影响力的科学创新中心等国家战略相结合,与上海苏浙皖负责的其他国家战略相结合。

完善长三角自由贸易试验区网络。 推进自贸试验区建设是开放、迫切改革、以改革促进发展的重大战略措施。 相比之下,江苏省没有纳入全国自由贸易试验区体系,必须积极申请。 同时,产业园区作为改革开放的重要载体,应尽快落实“国务院推进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创新提高改革开放新高地意见”的要求,积极复制推进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积极开展适应其发展方向的自贸试验区改革试点。 特别是针对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建设,建议适时探索长三角跨区域自由贸易试验区,进一步丰富全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形式和网络,推动长三角产业一体化联动发展。

共同策划和发展了区域科技创新中心。 产业的进化离不开技术革新。 借鉴国外经验,上海科创中心的建设大致可分为核心功能区、主体负荷区、联动发展区的包围空间结构。 在上海加快进军世界有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同时,发挥南京、杭州等城市科技创新资源集中优势和浙江省民营经济创新创业活力强优势,推动上海苏浙皖科技创新联动,共建大科学设施,共建区域科技创新中心, 建议成为上海科技创新中心重要联动区,协同科技成果转移推动长三角园区产业一体化发展。

2 .加强顶层制度的设计

重点是制定长三角园区产业一体化发展规划,推进产业发展体制、机制、政策与标准等一体化。

制定长三角园区一体化发展的产业规划。 制定长三角制造业协同发展规划,赋予长三角资源,在要素条件相同、接近地区推进产业园区规划和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确保产业发展规划和战略产业集团规划,园区管理委员会和高级管理部门在功能区规划、产业布局等方面加强管理和协调, 要在各小区之间构建分工互补的产业结构,引导差异化发展,推动相关小区产业链一体化联动。 同时,制定长期产业园区招揽战略,从差异化定位入手,从定位规避无序竞争。

逐步推进产业发展制度与标准一体化。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核心是体制机制,要以制度创新为重点,逐步推进政策与标准的联系。 在推进示范区产业制度一体化的过程中,为今后长期三角和全国区域产业一体化发展提供可复制、推进的经验,同时要充分考虑三地实际,处理一体化与个性化、特色化的关系,在坚持顶层设计的基础上,先坚持艰难的思路逐步推进。 当务之急是研究示范区一体化制度清单和标准清单的形成,为今后几年一体化工作提供具体的操作方向。 同时,跨地区统一用地指标,探索利用空间资源的土地管理机制,统一企业登记标准,实施企业等级差别处理等,探索跨地区投资共享利益的财税共享管理制度,实施行政区划和户籍身份不限的公共服务政策等,以重点领域一体化发展制度推进产业一体化发展。

3 .推进产业链共同融资

总体来看,上海产业处于长三角领先态势,江浙皖园区要积极融合上海最新产业发展战略,着力培育跨地区产业集团。

深埋在上海人工智能产业链中。 据上海市“市推进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实施意见”,从上海到2020年形成千亿级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培育10家人工智能创新指标企业,建设6个创新应用示范区,形成60个深入的应用场景。 江浙皖园区积极结合人工智能核心职业状态、相关职业状态、衍生职业状态等产业链,与上海合作创造长三角一体化的人工智能、智能装备制造、数字经济等产业集群,利用人工智能、智能装备、大数据、物联网等创建园区现有绿色住宅、现代纺织等传统优势

着力于“中国之芯”。 “上海市制造业转型升级“十三五”规划”强调,从上海到2020年,将努力建设国内技术水平最高、产业链最完善、综合实力最强的集成电路产业基地,期待营业收入达到二千亿元,特别是加强与长三角地区包装等产业链的合作。 建议江浙皖园区加强包装测试等环节与上海联动,发展芯片设计、关键设备制造、基础材料研制与产业化等高端环节,早日实现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芯片梦”。

上海外高桥(启东)产业园(效果图)。 上海外高桥集团株式会社主页图

积极致力于“蓝天梦”。 目前,根据“大飞机”等国家战略项目,上海正在努力发展发动机、航电、机电和维护等产业链,在大型客机开发生产、重要部件和航空材料配套、航空维修和新一代火箭、卫星平台、载人航天、月球探测工程和空间安全与维护等领域开发制造 建议江浙皖园区积极应对上海商飞、上海无人机产业创新中心、同济科技等资源,加快无人机、中小型通用飞机制造和航空维修等项目的引进,与上海合作发展航空航天产业,培育发展航电、机电和航空教育培训等相关产业链。

协助“未来车”。 2017年,上海汽车产业产值达6774亿元,居上海六大重点工业行业首位,嘉定、浦东金桥和临港,聚集了新能源、自动驾驶、智能网等大型企业,特别帮助特斯拉斯超市定居,上海成为国家新能源汽车示范区和智能网汽车导航员的地位 特斯拉、未来车、谷歌无人车等致力于建设的“未来车”,离不开产业链上游材料端设计研发、中游电机电子控制等关键部件、下游新能源车试验应用等一体化发展,江浙皖园区积极配置汽车电子、汽车动力和核心部件等产业,与上海合作共同研发、联合技术创新、自动

4 .创造产业一体化发展载体

以实质合作联动载体建设,促进长三角园区产业一体化发展。

共同建设“飞地”产业园区。 借鉴上海市北高新城、上海外高桥(启东)产业园、上海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海宁区等上海与长三角周边省市共同建设园区的经验,提出加快长三角开发区合作与园区共同建设,深化产业合作、招商联动与利益共享,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建立健全常态化、专业化的产业合作体制。

推进一系列产业廊道建设。 从国际经验来看,科学技术革新和新兴产业高度发达的地区在空间布局上呈现出沿途聚集的“走廊带”特征。 从国内趋势来看,近年来各地规划了广阔的科技创新走廊、杭州城西科创走廊、合肥环巢湖科创走廊、G60上海松江科创走廊,大力推进区域产业一体化发展,其中G60科创走廊已从上海区域战略向长三角战略上升。 借鉴国内外产业道路建设经验,提出深化长三角交通对接方案,基于G50、G42、临海临港等重要交通网络,进一步建设跨长三角区域的产业道路,加快上海辐射推广作用,联动长三角区域。

共建江南水乡国家公园。 《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提出高水平建设长江三角洲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 着力把自然文化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优势,在加快探索实践“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新途径的过程中,推动长三角园区产业实现生态绿色高质量一体化发展。

附表

大家都在看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