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周年有哪些辉煌成就_ 世行中国局前局长郝福满:新中国成立70周年 辉煌成就有何奥秘?

  

  

世行中国局前局长邓福满的文章截图

中国日报网9月30日电9月29日,世界银行中国局前局长、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邓福满( Bert Hofman )在亚洲新闻网站发表评论,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改革、成果与挑战”为题,作者认为理解中国历史能为未来提供有用的指导,中国在发展中

据报道,今年10月1日,中国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这一关键时刻是中国过去70年来历史回顾的好时机,了解中国成功的基础指导中国未来改革——了解中国改革的道路、历史决策环境和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为决策者提供未来规划。

中华人民共和国刚刚成立,仍是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之一,人均国民总收入仅超过700美元(按今天的价格计算),只占当时美国的5%。

  

  

9月26日,在上海街头拍摄的“心形”的中国国旗图案。 照片来源:亚洲新闻局

据报道,新中国在初期也取得了很大进步。 宾夕法尼亚大学国际比较中心制定的窗口表国民会计数据显示,1951年至1977年,中国人均消费量增长了约50%。

世界银行1981年出版的《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报告显示,中国平均消费水平增长缓慢,但过去30年来,中国最关注的是使低收入群体在基本需求方面比许多其他贫困国家的低收入群体富裕得多。

邓小平有句名言:“贫穷既不是社会主义也不是共产主义”。

  

  

世行中国局前局长邓福满的文章截图

1978年改革开放前,中国在世界经济中所占份额仅为1.5%,经济主要是封闭性农业。

经过4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经济体,第一工业制造国和货物贸易出口国,第二研发投入国。 中国在今后10年内成为高收入入国的可能性很高,明年基本消除极端的贫困。

中国人均国民总收入从1978年的308美元增加到2017年的7329美元,增长了25倍。 世界银行数据显示,目前中国已有8亿多人脱贫。

中国改革对外贸和投资开放,同时在经济管理方面也有新的思路,开放价格,实施产权多样化,允许私营部门繁荣,加强产权保护,着力于基础设施和人员培训。

宏观经济相对稳定,高储蓄向高投资和快速城市化转变,使快速结构变革和生产力增长成为可能。

渐进和实务是中国改革的重要特征。 在领导层领导下,改革往往要从少数地区开始,成功后才能扩大到全国,按照各地的发展水平和实施能力进行调整。

同时,地方官员也鼓励改革取得成功——官员绩效评价依赖于地区成功,在各地竞争招资,为经济增长创造了良好条件。 美国密歇根大学政治系副教授洪源远敏锐地称中国改革为“指挥即兴创作”。

中国在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WTO )后,出口激增,但在改革提高生产率的推动下,中国经济增长率连续多年超过10%。

2006年,中国又制定了15年科技发展长期规划,为我国从劳动密集型低增值产品生产国向创新型工业强国转变奠定了基础。

2017年中国共产党十九大确定了新的政策方向:注重市场,以公有制为主体,以产业政策和科技为重点,实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奋斗目标。

文章结尾,中国正在走向高收入国,与此同时,中国人均收入水平只是OECD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

两位GDP成长的日子过去了,2013年召开的第十八届三中全会和2017年的十九大报告反映了中国领导层认识到,中国的成长越来越依赖于生产力的提高和革新。

中国进一步改革,开放市场,进一步开放会刺激企业间的竞争,竞争反而会提高企业的创新和生产力。

大家都在看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