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道路中的_ 历史上的今天 |天路中的天路 热血铺就的“生命线”

超越昆仑山、冈底斯山,80%以上地区海拔4000米以上……62年前的今天,这条“天道中的天道”——新藏道路正式开通,是继川藏道路、青藏道路之后进入西藏的第三条道路。 昆仑山脉之间蜿蜒曲折,是世界上海拔最高、道路状况最危险的道路之一。

中国道路中的

2016年4月28日,汽车穿过新藏道路班公湖畔的道路,在湖边仍然可以看到陡峭的泥泞古道

新藏公路又称国道219线,北起新疆叶城,南至西藏,全长2340多公里,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年平均气温低于5度,最低可达零下40度,含氧量仅占内陆地区的44%,新疆是连接西藏阿里地区的重要通道。

中国道路中的

蚂蚁到拉萨有多远

在地图上,蚂蚁和拉萨的直线距离已经超过了1000公里,就像哈尔滨在北京一样。 新中国成立之初,新疆向阿里地区供应物资主要依靠畜牧力量,但沿途高寒缺氧、草料供应困难,造成许多家畜死亡,运输条件极为严峻。

西藏蚂蚁的平均海拔为4500米,这里有143个行政村,很多人居住在海拔5000米以上。 当时,阿里地区居住着3万多个藏族同胞,以游牧为中心交通闭塞,经济文化十分落后,生活十分困难,需要建立可行的运输命脉。

成千上万的战士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1954年1月,新疆军区组织测量队选线,当时选择了皮山县章古雅、墨玉县、叶城县卡拉斯坦顿河、莎车县和叶城县林场5个起点。 重复比较论,认为以叶城县城东4号线为起点的林场是最合适的,这就是现在的新藏道路零公里。

1955年6月,交通部批准新藏道路建设,新藏道路建设司令部设在叶城。 原新藏道路北起新疆叶城,南到西藏阿里地区加尔县。 1956年3月,由约6000人组成的施工队进入施工现场,4月正式开工。

受海拔高的气候影响,即使在盛夏季节,施工者也迟早不能离开棉衣。 冬季平均气温一般在-25度左右,自然条件差,沿线大部分地区无人居住,道路建设者首次进入工地时有一定的高原反应。 工程所需物资均由国外采购,经长途运输可进入工地。 道路建设初期,工程材料,工具,数千人的生活物资,从叶城用驴运到工地。

为了建设这一“天道”,成千上万的解放军战士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在高原修路,只有感冒、雪崩、迷路,他们的生命才能永远留在边疆……

由十五日缩短为一日

1957年9月,新藏道路修成了当初终点西藏的加达克。 建筑工程师开创了高寒地区冬季施工先例,仅18个月、8个月前完成了建设任务。 同年10月5日,这条公路正式通车,从此蚂蚁高原的运输就从极度消耗的家畜装载中解放出来了。 但是,当时的条件有限,最终完成的道路是非常简单的砂砾道路,最狭窄的地方只有2.5米,只能单方面通过。

中国道路中的

1957年12月17日,汽车行驶在从新疆叶城到西藏阿里的新藏公路上。

1958年,当时的中国共产党西藏蚂蚁工作委员会和蚂蚁支队,建议新藏道路修成阿里普拉姆县,从加达克向普拉姆推进248公里,并于当年9月开通。 几十年后,这条公路不断扩建改造,终于形成了新疆至拉萨的新西藏公路。 随着道路通行能力和安全系数的逐年提高,蚂蚁到叶城的时间也从15日缩短到了1日。

“年轻时路上的洞很深,看不见牛在睡觉。 每辆车都要加米和油。 否则,就不能动身了。 为了建设新的西藏线,开了6年车的武警交通部队司机回顾道:“和以前相比,现在的道路和机场的跑道一样好。”

中国道路中的

新疆出发的载货车经过海拔4000米的高原桥,驶向加达克。

保护高原的“生命线”

冻土、倾复、沙害、陷落车……在新藏道路上的“块虎”,这些世界性的道路病害问题使这条“生命线”变得非常脆弱。 每年开通时间不到三个月。 新藏公路帕羊至马攸木公路,平均海拔5100米以上,是地质结构最复杂、病害最严重、最容易上车的公路。

300多名官兵在这里发动了保通攻势。 一阵刺骨的寒风,一阵灼热的太阳,许多官兵的脸被寒风吹得出血,被强烈的紫外线烤成了痂。 继续战斗,破坏了道路,变得顺利了。

新藏公路在近5000米的马萨大坂转弯。

在烈士的守望台圣经册子线上,初级护路官兵以青春、汗水、生命守护着“天道”。

中国道路中的

新藏公路上行驶的大型卡车。

道通业兴,高原人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 2003年,如果想用100元从牧民那里买斧头的话,牧民宁可不要柴油也不要钱。 当时有钱也用不完,还是把东西换成真的好。 老百姓需要把钱放进小木箱藏起来,拿出发霉的纸币晾干。 但是现在牧民的生活越来越好了。

这条“近天之路”是西藏蚂蚁地区经济发展的生命线,对于建设蚂蚁、加强防御具有重要意义。

大家都在看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