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充电范围_ 室长报告:特斯拉充电布局分析,中国能否依葫芦画瓢?

当我问到今天汽车行业最具影响力的电动汽车品牌是什么时候,我想大部分人都会对特斯拉有最初的反应。 现在,无论是胜豹这样的传统汽车企业,还是将来像小鹏这样制造汽车的新势力,基本上都毫无例外地选择特斯拉作为竞争和学习的对象。

的确,特斯拉刚在2003年成立,2008年首次推出了第一辆车,但仅仅十几年,特斯拉就已经成长为全球品牌价值前十名的企业,不仅进入了特优的价格水平,还进入了Luxury。 这是美国最大的企业百年不通用,成果确实令人吃惊。 特斯拉重新布置了整个电动汽车,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可以说是当今汽车革命的导火索。

但是,要真正取得与特斯拉相当的成功,不仅要模仿特斯拉的产品,还要了解特斯拉的战略。

基本上,特斯拉在产品方面最多有三大魅力。 一个是自动操纵系统自动飞行员,两个是非常高的加速能力,三个是世界上量产最快的,功率还是最大的快速充电站Super Charger。

本文首先分析特斯拉充电站的配置策略。

打开特斯拉的官方网站,在充电栏中,位于中部最显眼的地方是特斯拉超级充电站在北美的分布图。 从这张图上看,即使无视正在建设的网站,也会非常震惊,无处不在,仅仅横跨美洲大陆的路线就有很多。

虽然是特斯拉充电范围,但是很多人不知道,特斯拉没有采用共同的标准,政府和商业机构建设的各种充电桩无法使用,特斯拉的充电站密度看起来不太高。

如果把焦点放在比较小的地区,比如下图的旧金山市,特斯拉的充电站不多,超级充电站也没有。

(美国城市的概念比中国小得多,通常相当于中心城市的概念,周围有十几公里左右)。

特斯拉充电范围相比,旧金山的特斯拉以外的充电站分布有142处,总数是特斯拉的10倍。 其中绿色是J1772,即北美的Level 2普通充电标准。 此外,还有10个显示为棕黄色的快递站,采用CHAdeMO,是日本和北美的直流快递标准。 美国除特斯拉以外的大多数电动车型都采用这两个标准。

因为是特斯拉充电范围,从以上的两张图可以看出,实际上任何小的范围都是日常使用的,特斯拉在充电站的密度上远不如其他厂家的联盟。

扩大到半径100公里以上的北加利福尼亚,只要马上给车站充电,特斯拉也不占优势。 北加利福尼亚包括旧金山和萨克拉门托两个主要城市,大多数人还是选择自己出发的范围。

特斯拉的超级充电站有26个

特斯拉充电范围通用规格的快速充电站为243个,接近特斯拉超过充电站数量的10倍。

旧金山和北加利福尼亚两个地区的充电站之间的比较,在充电站布局上,特斯拉好像输给了其他汽车企业联盟,实际上在复盖日常上班、购物、休闲和短距离旅游的最普遍需求的范围内。

特斯拉只有这些吗?

当然不是。

我们扩大到美国西半部分,约1000公里的尺度,特斯拉超充电站的数量不到公共快速充电站的一半( 246比591 ),但分布平衡,特别是从旧金山到洛杉矶、从洛杉矶到芝加哥的重要城市之间旅行, 发现不仅沿着最主要的路线I-5均等分布着多个超充电站,在101这样的次要道路附近也有很多配置。

特斯拉充电范围相反,公共快速充站很多,但不在远离人口密集区的高速公路附近。 开其他品牌的电动汽车,可以说几乎不能长途旅行。

虽说是特斯拉充电范围,但从分布情况来看,特斯拉仍落后于共同标准。 这似乎也符合逻辑。 从表面上看,充电桩是铁路等公共设施的平台,获得更多的合作者,标准越统一(例如铁路统一规格和供电标准),网络整体越大,大家就越受益。

但是,为什么总体舆论认为特斯拉的充电网络更发达? 为什么充电网络的布局为特斯拉贡献了很多营业权? 在此分为四点进行分析。

一、对美国电动汽车所有者不重要的短距离狭窄范围

和中国不同,对于美国国情来说,短程普通充电桩的密度其实并不重要。

美国无论是大城市还是大城市的城市,大部分人都有私人的停车场。 而且,这些车辆大部分都是别墅类住宅的车库,或者是公寓的地下停车场,容易安装充电桩。

每天回家停车充电的时候,每天离开家就会充满电。 美国市场上销售的纯电动汽车的一般EPA为160公里以上,至少持续100公里。 这个持续时间即使是在美国比较长的上下班距离,充电桩只是在工作场所有固定充电桩,不需要在商业区等纯粹的公共场所随时随地找到充电桩。

插电式混合动力车虽然很少,但有充电桩的时候可能会有很多人给充电,实际上并不需要。 最终,如果燃料没有了就好了。

二、用大电池回避的中距离广的范围

在中距离短距离城市之间或郊外旅行时,大多数普通电动汽车只有100-200公里的实际持续能力,确实需要中途充电。 因此,在北加州的例子中,从旧金山湾区到Tahoe湖(也是湾区最受欢迎的周末休闲地)的88号高速沿线确实也有很多公共充电桩。

特斯拉选择延长自行车的寿命,因此不需要在中距离范围内设置很多充电站。

特斯拉采用远大于普通电动汽车的电池,电池成本高,许多汽车企业仍然选择24-30kwh的电池,维持相对亲民价格的10年代初,特斯拉首次采用60kwh的电池,在机型s的最初批量生产版中实现了340公里的真正持续时间——该持续时间

这样成本比较高,但特斯拉整体产量还很小时,实际上一辆车多30kwh的成本为1.8万美元( 2013年特斯拉的电池成本为600美元/kwh ),第一年售出2万辆车,仅为3.6亿美元。 快速充电站的初始成本达到30万美元,加利福尼亚地区总共需要1.5亿美元才能达到当前公共快速充电站的数量500台。 后者的总成本依然很低,但建设需要长周期,二是直接向汽车投入成本,最终增强了一些产品的优越性产品力,消费者更愿意购买,特斯拉车独特的产品优越性也确立了下来。

更何况,几乎所有的低续航的纯电动汽车本来都无法满足长途旅行的需求,所以很难成为家里唯一的车。 如果家里还有一辆燃料车的话,在城市间旅行和周末旅行中消费者基本上都会开燃料车,建设充电站的意义还是有限的。

三、特斯拉集中精力的长距离范围

特斯拉集中力量在长距离的大范围内,实际需要建造的充电站数量比中小范围的公寓要少得多,但是集中解决了美国纯电动汽车使用的主要问题。

其实,实际上在美国也很少有私家车长途旅行数百公里,特别是对于集中销售纯电动汽车的中高收入层来说很少。 从旧金山到洛杉矶800公里的距离,飞机方便舒适,一个人旅行在成本上也有利,不用说跨州旅行。 只有在家人旅行、目的地不太远但没有方便的机场的情况下,才有机会使用特斯拉的超充电站。 经济上,即使有需求也可以完全单独租车,不必为少数需求花很多钱。

特斯拉的长途充电站为什么大大提高了品牌知名度?

许多研究表明,长途私家车只是少数需求,而对于汽车消费来说,在少数情况下就是走路,不提前摇动汽车租赁的便利性对汽车的总体评价有很大影响。 这只是光亮购买家具、拖车、拖船、狩猎的极为有限的情况,但是平时的一代人沉重而耗油量低,好像还有很多家庭购买。 只要满足这个要求,特斯拉就制造出了唯一不需要燃料“备用轮胎车”的纯电动汽车,满足了自己的目标消费者群体的需求。 现在特斯拉最大的消费群体,依然是新技术接受度最高购买力也最强的硅谷高收入年轻程序员,他们大多是单身,买两辆车确实太多了。 相当一部分特斯拉的老板即使不跑长距离,自己的车也能跑,心理上满足,感觉很优秀。 越野车的车主不喜欢越野车,似乎有很多自己可以越野车的感觉。7个SUV很受欢迎,但是很多人基本上和第3列不一样。 品牌公开宣传在局部地图上宣传一组充电桩很不方便,非常吝啬,只能在整个美国或整个中国地图上显示。 用这个展示尺度体现了长距离的广阔布局水平。 四、独立网络的优势

首先,同样是有网络效应的平台,充电桩和铁路网的逻辑不完全相同。 标准轨道列车不能在米轨道或广轨道线路上行驶。 特斯拉的业主只要购买转换器,就可以使用所有的公共充电桩。 相反,采用其他标准充电接口的车不能使用特斯拉充电桩。

第二,随着同样设备的发展而扩展,充电网络这一平台的性质与网络预约和共享自行车根本不同——充电桩不能移动。 其他品牌采用共同标准,但无需自行建造充电桩,可乘坐其他品牌、第三方充电站运营机构和政府搭便车。 但是,分布式建设模式没有统一的规划,容易出现充电桩配置冲突等不合理的问题。 之后,不能像Uber等平台那样通过动态定价根据供求状况进行适时调整,容易导致浪费和无法达到服务质量的问题。

同时,充电服务商的操作非常不统一,用户体验下降。

相反,特斯拉都是自己建造,计划最合理最有效率。 同时,自己创造的闭环用户体验也可以为品牌提供充分的产品个性,作为品牌能力进行宣传。

特斯拉在充电站布局中表现出非常高的战略水平,在这个具体问题上以英里焦虑的挑战为契机,在这个过程中可以说构筑了独特的产品力量,整体上与自己的产品计划、客户定位、技术投入方面的路线很一致。

但是,现在国内很多制造商都把特斯拉的电池保持原样,建立了一个快速的充电站,我认为这是一个非常不好的战略。 反观未来的电气交换方案,是中国国情下高战略水平的统一决定。

原因如下:

我国很多民众没有固定停车位,连短距离的电力需求也不能充分满足。 另一方面,在长途旅行中,中国高铁快速、舒适、廉价,汽车的需求明显低于美国。 国内制造纯电动汽车应该更优先改善的是城市短距离旅游场景。 在政策激励充分的州,美国的电动汽车销售也从城市分散到郊外的广阔地区。 与此不同,我国的电动汽车销售集中在少数限购城市。 集中力突破重点,城市也应该是首要考虑。 我国城市的人口密度和土地价格明显高于美国城市,但是充电站的建设即使在快速充电站中转速也很低,存在需要大量土地的问题。 相反,中国的人工费远远低于美国,利用人力进行电气交换、移动充电车、一键打电等方案适用于中国。 我国电动汽车企业的总体三电技术低于特斯拉,要达到像Model 3这样340公里的真正持续时间,必要的电池容量明显超过50kwh,因此大电池充电站的成本也很高。

大家都在看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