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在科技的发展_ 不忘初心!这些年轻人,造就了农业科技的“两弹一星”

46年前,5名朝气蓬勃的年轻人响应国家号召,离开条件优秀的大学校园,冒着严寒、风沙,忍受饥渴,来到曲周这种没有草的盐碱滩。 他们发誓,不治曲周盐碱,不让当地人过富裕的生活,就永远不会离开!

46年后,曲周再也不是那年的“不应该做每天的事,不应该做生活的事”的“盐碱窝”。 在这里,世代农业的大人们初心,不忘艰苦奋斗,把曲周作为自己的家,把曲周的人们作为自己的亲人,他们在曲周的广阔的土地上洒下心血和汗水……

今天,记者再次站在曲周大地上,前辈村民讲述当时的治碱故事,与下一代农大教师们交流乡村振兴的经验和体会,试图从历史片段中探索感人而精彩的传奇“曲周故事”,感受到这一传承了46年的“曲周精神”。

改土治碱,曲周改天

( 1973年至1993年)

出邯郸高速铁路车站,约1小时进入河北曲周县边界。 路上,良田肥沃,绿意盎然。 五、六月,麦田正是好看的时候。

农业在科技的发展

↑曲周县王庄小麦生产技术田示范田小麦生长态势令人欣喜。

站在王庄小麦生产技术田的示范田里,得知麦子随风摇动,丰满的麦穗相互碰撞传来,好像在谈论这片土地四十多年的美谈。

40多年前,在曲周这片土地上,曾发生过轰鸣激烈的“治碱之战”。 现在的我们根本看不到过去土地的瘦弱痕迹。

农业在科技的发展

↑1970年代曲周盐碱地的古老姿态。

当时,黄淮海大平原,如曲周盐害严重,低产粮荒的土地,共有5000多万亩。 从建国初期到70年代,国家每年都要向这里转移救济粮30亿公里。 当地人种不了粮食,从土里撒盐谋生,赤裸裸,白地展开,沟壑填满,瞠目结舌。

为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北京农业大学( 1995年,北京农业大学和北京农业工程大学合并成立中国农业大学)的5名教师组成研究小组,1973年来到曲周。

“哪里盐碱最厉害,我们要去哪里! ’几位老师拉着裤脚,曲周盐碱住在最严重的张庄村。 他们吃“三红”的粮食,住的是“三漏”的房间。 碗里盛的“三红”是高粱面的大叔、红辣椒、红薯汤。 住着的“三漏”房间是漏土、漏雨、漏雪。

农业在科技的发展

↑20世纪70年代,农大教师在田间分析了苗的状况。

干湿碱咸是怎样的综合管理?农大老师们把实验仪器拿到田头,细致记录下地下盐分的规律,制定了周密的工程计划。

这里的干湿碱咸是怎么形成的呢?山区的地下流向平原,把山区土壤的盐分带到平原。 平原上流水时流速减慢,地下水位升高。 地下水位超过返盐临界深度,到了强烈蒸发的旱季,水分大量蒸发,地面变成盐碱地。

经过长期研究和实践,曲周实验所提出了黄淮海平原季风气候带水盐运动规律和“工程生态设计方法”,建立了盐化障碍因素(干旱、湿、碱、咸、淡)综合治理工程辅助体系,完成了曲周北部28万亩盐化地综合治理任务。

农业在科技的发展

↑1979年农业部批准了新曲周实验所。

数据是惊人的! 1979年,第一代试验区粮食亩产达到300公斤以上,到1987年以前盐碱滩成为林茂粮食丰富的米川,曲周盐碱地面积减少约7成,林木复盖率增加2.8倍,粮食单产增加1倍,农民人均收入增加3.9倍。

在此基础上,农大先生积极推进干湿碱咸管理成果曲周,使黄淮海幸福,推进黄淮海平原、三江平原、黄土高原、北方干湿和南方红黄壤等5个地区农业综合管理和开发,彻底转变我国区域管理和区域经济发展、我国南粮北调结构,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实现巨大

农业在科技的发展

↑1982年碱窝地的新颜色。

1993年盐碱地管理研究成果《黄淮海平原低产区综合管理的研究与开发》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被称为农业科技的“二弹一星”。

综合开发,曲周改变了新面貌

( 1994-2006年)

尽管战胜了“盐碱恶魔”,辛德惠院士等农大人并没有成功退身,而是在曲周这片热土地上继续探索着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的财富之路。

在原有成果的基础上,农大师生团队提出了“农业农村发展三阶段战略”。 按照“三个阶段”战略,曲周农业的发展已经进入综合农业阶段,正在走向城乡一体化阶段。

农业在科技的发展

↑一九九九年,辛德惠院士在曲周实验站内的改土治碱石碑前。

中国农大以曲周实验所为中心,以高新技术为龙头,建设集科农工贸易为一体的省级农业高新区,大力发展特色经济。 在土肥、栽培、育种、饲料、食品、蔬菜、果树、信息、农机、生物量、水利等领域不断探索,构建农牧结合、栽培一体的高效、优质、持续、稳定农业生态体系,将曲周推向全国商品粮基地县、优质棉基地县等。 一系列新品种如农大108、中长绒棉等技术的应用,推动了曲周县农业的综合发展。

农业在科技的发展

↑2003年以来,中国农业大学推动曲周综合发展,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培育了一流企业的成长。

截至2002年底,曲周县国内总产值218714万元,财政收入886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728元,分别比1973年增长103倍、46倍、117倍。

农业在科技的发展

↑中国农大在曲周试验区的持续开发和综合发展探索取得了丰富的成果。

1996年,《曲周盐渍化改造区高效持续综合农业发展优化决策研究》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盐渍化改造区农牧结合形式、规模与效益研究》获河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2001年,黑龙江港上游农业高效可持续发展研究荣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3年,“黄淮海平原高效农业综合技术研究与示范”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全面发展,曲周再次辉煌

( 2007-2019年)

30多年前,农大老师来到了不长草的“盐碱窝”。 30多年后,农大老师再次驻扎在曲周。 他们不住在实验站,像他们的前辈一样,到农民中去,在白寨乡荒废的院子里盖房子,在这里起了个好名字——科技小院。

从2009年起,为推进高产高效技术的大面积应用,共同建设了“万亩小麦高产高效技术示范基地”,农大师生深入曲周农村,在科技小院推进技术。

农业在科技的发展

↑2009年起在曲周设立科技小院。

据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大教授张福链介绍,科技小院系统的最大特色是广大科研人员深入现场,与“三农”密切接触。 科技小院的灵魂是坚持“实”一词,即科学研究者、科研院诚心诚意为“三农”服务的科技小院系统工作的基本原则是坚持“零距离、零阈值、零费用和零时差”四个“零”。 坚持四个“零”,打破农业科技传播和农业技术转变障碍,解决农业技术推广“最后一公里”的难题。

农业在科技的发展0

↑前雅科技小院。

农业在科技的发展

↑前雅科技小院照顾的葡萄园。

“科技小院生活条件艰巨,三月曲周还寒风刺骨,没有暖气,没有热水,冻水管无法保障日常生活用水”2012年3月,农大学生张晓琳第一次来曲周科技小院驻地时,心里感到困惑。 在科技小院,她完成了人生的许多新尝试:第一次做饭,第一次给农民上课,第一次教农民跳舞……科技小院的多彩生活让她很快忘记了条件的困难,融入了科技小院的家庭。

据曲周实验所站长江荣风介绍,科技小院为曲周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有效地解决了农业技术推进“最后一公里”的难题。 2009年至2015年,曲麦和玉米产量分别提高了24%和23%,但化肥用量增加较少,实现了区域绿色增产增效目标,农民增收超过2亿元。

农业在科技的发展

↑王庄科技小院。

农业在科技的发展

↑王庄小麦生产技术田示范。

现在,科学技术小院出了曲周,面向全国,面向世界。 100多个不同专业的不同特色科技小院在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扎根开花,结果300多名研究生在农村、农业企业第一线长期提供“零距离”服务“三农”,成长为“一知二爱(理解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现代农业科研人才。 联合国粮农组织在《世界未来粮食环境发展战略报告》中也写到了科技小院的模式。

在46年的时间里,中国农大教师和教师在继续奋斗中形成了“为责任、献身、为科学、为人民”的曲周精神。 农业在科技的发展

在曲周精神的接力棒传递下,国家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在新的发展理念指导下,曲周更加美丽,有望成为我国绿色发展的典范。 (资料来源:经济日报公开号码)

大家都在看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