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兽研感染事件_ 兰州兽研所布病感染原因未明,实验动物行业隐患重重

规范已经颁布,但现实操作中还没有规范。 据业内人士透露,国内生产的实验动物质量控制主要由各生产企业自行管理,目前还没有强制性的统一标准。

舍文

学生由于隐性感染,可能会影响就业

兰州兽研所学生感染布病的案件又有新情况。

今天( 12月10日),黑龙江省卫生健康委员会网站宣布,2019年12月7日17时,黑龙江省疾病对策中心通过传染病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在省农垦总医院诊断出6例传染病。 截至12月10日17时,此次疫情报告了13名布鲁氏抗体阳性者,其中布病确诊病例1例,拟2例,隐性感染10例。

流行病学调查显示,49名就诊学生来自中国农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其中37人于今年8月在兰州兽研究所实验室进行短期动物接触研究,哈尔学习期间无动物接触史,最终确定感染者13例。 另外,8月份在兰州兽研所就职的12名学生没有感染。 专家认定这次疫病为进口性疫病。

兰州兽研感染事件

事件的头条新闻是来自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官方网站的公告。 据公告,11月28-29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口蹄疫预防技术小组相继报告了4名学生布鲁氏菌病血清学阳性。 报告后,兰州兽医研究所立即带学生到医院诊治,同时成立调查队,关闭相关实验室进行调查。 迄今共检测到263人,甘肃省疾病控制中心确认血清学阳性65人。 血清学阳性者中有个人身体不适,其他人未出现明显临床症状。

校内发布的《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成立疑似蓝尼菌感染应急处理指导组方案》显示,首先检测出血清阳性的4名学生属于口蹄疫预防技术组,其次检测出血清阳性的是兽医纳米材料和应用课题组。

据中央电视台报道,12月7日下午,兰州市疾病控制中心已对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以下称“兽研所”)的317名师生进行布鲁氏菌检查,其中96名血清检查阳性,均为隐性感染。 目前感染者尚无典型症状,进行医学观察。

兰州兽研感染事件

兰兽研实验动物中心。 段彦超摄影

布鲁氏菌病(布病)是革兰氏阴性、兼性细胞内寄生的布鲁氏菌( bruca )引起的人兽共同感染症,一般病牛、羊等家畜传染给人,几乎不在人与人之间传播。 直到1886年,英国军医布鲁斯在马耳他岛从死于马耳他热的士兵脾脏中分离出布鲁塞拉菌,首次揭示该病的病原体,并命名为布鲁塞拉菌病。 布病在我国是地方病,主要分布于内蒙古、东北、西北等地区,近年来南方也发生了很多布病。

目前,感染布病的学生都是隐性感染,但有学生担心布鲁塞拉感染会影响未来的职业发展。 多数感染学生读兽医专业,牧场企业入职检查包括布病检查,布鲁塞拉检查阳性的话,找工作可能会出现障碍。

兰州兽研所为兰州多个研究机构提供实验动物

兰州兽研所成立于1957年,从事动物医学预防研究,设立的实验动物中心每年生产各种小鼠、豚鼠、实验兔等动物,提供给各科研机构、大学、医院、制药厂等。 布病一般通过动物的尸体、毛发、血液等传播,几乎不在人与人之间传播。 兰州兽研所是兰州市多所大学实验动物的来源地,据其主页报道,该实验动物中心每年生产各类小鼠60000只、豚鼠2000只、实验兔1000只,为其他科研、大学、医院、制药公司等提供不同品种、系统、不同水平的实验动物

由于对兽研所实验动物的担心,12月5日开始,兰州大学、甘肃农业大学、兰州理工大学等兰州市内众多大学的医学生、动物医学生,在兰州军区总医院的安宁分院(以下称“兰空医院”)等医院开始了布鲁氏菌检查。 迄今为止,其他学校的学生未检出血清阳性。

动物实验管理不严,对职业健康的关注不够

此次大规模发现布鲁氏菌的隐性感染是在发现实验鼠感染之后。 多名兽研所学生宣布,口蹄疫预防控制技术小组发现小鼠不育,检查小鼠,发现布鲁塞拉感染。 此后,不同课题组的学生发生了布鲁塞拉感染症。

兰州兽研感染事件

对此次兰州兽研所布病感染的原因,调查结果尚未公布,但在实验动物生产和动物实验操作规范过程中,必然发生安全漏洞感染。

西安联合国质检股份有限公司安评中心总经理、主任科学家邵奇鸣教授今年3月接受我国实验动物信息网采访时,谈到了实验动物机构的职业健康管理问题。 她介绍,国内实验动物行业对职业健康的总体关注度不高,职业健康管理体系在实验动物行业不可行。

邵奇鸣教授表示,职业危害分布在多个行业,发病率有随着社会进步而上升的趋势。 国际上对职业健康的关注度很高。 但在中国,整体对职业健康的关注度并不高。 职业健康问题令人担忧。 近年来国内对职业健康问题的关注越来越高,国家陆续发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和规定,但与其他领域相比,实验动物行业对职业健康的总体关注度不高,职业健康管理体系在实验动物行业尚未得到实行。 只有少数公司建立了职业健康体系,这些公司主要是外资企业。 由于许多实验动物机构缺乏专业的职业健康管理人才,员工对职业危害认识不足等原因不受重视。 如何在实验动物机构内建立职业健康体系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次采访的内容表明,国内实验动物机构对员工职业健康的关注总体不足,许多设施人员的防护措施可能漏洞百出。

除职业防护外,国内实验动物和动物实验单位的标准化、规范化也刚刚开始,实验动物质量等标准规范还不完善。

今年10月,中国实验动物信息网采访了重庆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谭毅教授。 谭毅教授是《GB/T 35823-2018实验动物实验共通要求》国家标准的主要起草人。

谭毅介绍,“动物实验动物实验共同要求”主要规范了从事动物实验的各机构的动物实验过程,具体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动物实验方案审查:本部分规定了实验动物“管理委员会”( IACUC )的职责、工作原则、工作程序要求。

2、动物实验室的管理:本部分规定了实验动物管理机构、管理人员、管理文件、质量保障、运行记录管理等相关要求。 动物实验的管理水平在动物实验的规范操作中起着重要作用。

3、实验条件:本部分规定了动物实验环境设施、饲养笼、仪器设备、饲料营养、垫子、饮水、安全防护的内容,这些内容除技术操作外,还是影响动物实验质量的一些硬件要素。

4、实验动物的质量:标准化实验动物的微生物、寄生虫、遗传应分别满足相应的GB和DB要求,使用尚未确立相应国家标准的动物,必须满足相应的法律法规要求,最大限度地保证这种动物的健康状况。 也就是说,用于实验的动物应符合国家有关标准、法律法规的要求。

5 .基本技术操作规范:本部分规定了实验动物的获得、运输、隔离检疫、保定、麻醉和镇痛、术后护理、亲切终点、安死术和废弃物处理的要求。 这些内容贯穿了实验动物到死的过程。 良好的操作规范可以有效保障动物实验的质量,获得科学的动物实验数据。

6、实验记录和资料管理:本部分规定了动物实验的记录和资料管理。 动物实验的记录和保存对调查动物实验的结果,跟踪动物实验数据有着重要的作用。

规范已经颁布,但现实操作中还没有规范。 据业内人士透露,国内生产的实验动物质量控制主要由各生产企业自行管理,目前还没有强制性的统一标准。

参考资料:新京报,澎湃新闻

资料来源:新闻周刊

大家都在看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