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奥会赛场馆_ “水立方”将变成“冰立方”冬奥会场馆凸显中国传统文化

2022年北京冬季奥运会步伐日趋紧张,作为举办奥运会的重要基础条件,北京冬季奥运会大会馆的建设工作一直备受关注。 前几天,在对北京冬季奥组委会计划建设部刘玉民部长的采访中,详细了解了现在奥运会会场的建设情况。

冬奥会赛场馆

“水立方”变成“冰立方”

奥运会会场的建设正在加快

“目前,各竞技区的会场建设已经进入冲刺阶段。 」刘玉民介绍道。 北京比赛区国家速滑馆已经开始悬挂玻璃幕墙,国家速滑馆正式“穿”的北京冬奥村年底实现了结构限制,预计2020年底基本完成的首钢滑雪大跳台主体钢结构第一层桁架梁已经开始悬挂,年内主体工程完成 另外,首个短道速滑馆等新建会场的建设也进展顺利。 刘玉民说:“现在改造会场的一方也很紧张。 “国家游泳中心已进入奥运冰壶馆的全面改造阶段,国家体育馆、首都体育馆等馆的改造也已全面启动,”刘玉民说。

延庆赛区国家高山滑雪中心、国家雪橇中心等新建会场工作正在落实跑道工程等工作,7.9公里的综合管廊隧道全面贯通。 张家口赛区国家越野滑雪中心、冬季两个中心和张家口奥运村今年年底将全部完成主体工程。 云上滑雪公园完成了u型会场、坡面障碍技术、平行大转弯项目课程,举办了世界杯比赛。 其他三门课程将在今年年底前完成,满足测试比赛要求。 “大部分的竞技场在今年年底和2020年6月左右达到了考试比赛的要求,还具备举办世界杯和世界锦标赛的条件。” 刘玉民说。

基础设施方面,刘玉民介绍说,现在北京奥运市政基础设施成套建设,京张高速铁路和京礼高速铁路将于今年年底贯通。

会场的设计凸显了中国传统文化

冬奥会赛场馆

国家快车馆“冰带”(概念图)

奥运会会场作为城市金色名片和地标,无论是比赛中还是比赛后,都将成为城市全体非常重要的文化、体育、国际交流、经济等活动的交接地。 刘玉民说,北京奥林匹克馆的设计不仅满足了城市整体规划的要求,在体现大国风格和魅力的同时,也充分结合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现了中国的要素。 他举例说:“冰上竞技场,如国家速滑馆是新建的竞技场,以独特的设计风格命名为“冰带”,负责奥运速滑项目的比赛。” 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在奥运会冬季改造成“冰立方”,负责冰壶和轮椅冰壶的比赛。

雪上会场的路线和设施设计与地形、自然地形密切结合,在减少对自然环境的干扰的同时,创造了独特的竞技场。 例如“国家滑雪跳跃中心”刘玉民举例说:“因为是根据会场山体的自然落差而建造的,将跳台断面的s字曲线融入中国传统吉祥物的“如意”造型中,所以也称为“雪如意”。 首钢滑雪大跳台是世界上第一个永久性的滑雪大跳台馆,根据工业遗产建造,其造型设计吸收了中国世界文化遗产敦煌飘带的形象,传承了中国的传统艺术和文化。 他说,这方面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同时对首钢园的复兴与发展也发挥了非常好的作用。 刘玉民说。

绿色继承可持续发展理念

刘玉民说:“我们始终遵守“绿色办公室”的理念,奥运会的所有会场建设都是按照国家绿色建筑标准严格建设的。 “北京奥组委和国际奥委会相互交流,决定在国家速滑馆等奥运会场地使用二氧化碳作为制冷剂是首次应用奥运会场地,而且在其他冰上运动场地也使用对大气影响较小的制冷剂。”

在会场建设的节能环保方面,刘玉民表示这也是“绿色办公室”理念的另一重要体现。 刘玉民举例说:“我们集聚了国内顶尖技术专家和人才,力争在节能和环保方面取得更多突破,目前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如国家游泳中心采用的“降低空洞温度”技术,可以将空洞温度降低10℃, 在每年综合能源消耗量可以降低到120万千瓦时的现在,我们也研究了延庆比赛区和张家口比赛区适用的山区蓄水过滤系统,实现了区域综合水利用。 另外,刘玉民特别提到了“地形气候保护系统”( TWPS )。 “该新开发的系统应用于国家雪车雪橇中心,路线形状、自然地形和“人工地形”、遮阳屋顶等相结合,有效保护路线冰面免受各种气候因素的影响,确保比赛高质量进行,最大限度地减少能源消耗。” 刘玉民说。

刘玉民表示,北京冬奥会仍将实现复盖比赛区城市绿色网格全权。 奥运会历史上第一次,这也是重要的奥运遗产成果。 同时,他介绍了另一项重要的北京冬奥会规划建设领域奥运遗产“绿色雪上运动馆评价标准”的制定。 刘玉民说,这一标准是我国第一个绿色雪上运动馆评价标准,在填补国内外相关空白,在大众雪上市建设中开展绿色标志方面具有先进的指导意义。

在可持续发展方面,北京比赛区除新设国家速滑馆和首钢滑雪大跳台外,其他竞技场馆还改造了2008年北京夏季奥运会会场。 刘玉民介绍说,经过冬奥会的改造,会场供应能力进一步扩大,今后将成为承担各种体育比赛、冰雪体验的综合性活动场所。 “延庆赛区建成后,成为国际顶级滑雪中心,为大众冰雪休闲度假胜地服务,张家口赛区在冬奥会后成为奥运公园,将竞技场改造为世界性的旅游目的地。”

大家都在看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