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院与研究院_ 中科大先研院新媒体研究室:“复活”早已灭绝的古生物

美丽的化学反应以各种幻想的姿态登场在屏幕上,带你走向不同的化学世界的陌生远端科学,开启了手机的应用,成为一部活跃而感人的艺术形象作品,已经灭绝的古生物“复活”在你眼前, 生动地面向你……位于合肥高新区的中国科学院先研究院新媒体研究室,有些科学家致力于科学可视化的探索和尝试,使冷酷的科学生活泼温暖,使青少年在娱乐中获得知识的启发。

截止到文化院与研究院日,中国科技大学先研院新媒体研究院创始人之一、副院长徐奇智向新晚报、安徽网、大皖客户记者讲述了团队的发展史和背后的故事。

让我们看看“美丽”化学反应

“2014年,中国科学院先研究院新媒体研究院成立,得到文化部科技文化类孵化器项目的支持”徐奇智说,到2016年,中国科技大学研究生院新媒体研究院获得文化部“沉浸式媒体技术重点实验室”称号,还获得中国科学协会发行的“青少年科技指导员训练基地”称号。

“美丽的化学”是我们新媒体研究院发表的第一部体验型数字发布作品,也是目前国际影响力最大的项目。 主创梁琏老师是化学博士,也是CG艺术家,所以可以创作出这样的作品。”徐奇智给记者看了一系列的电影,画面中美丽的化学反应过程令人吃惊。 据记者介绍,在深蓝色的底色中,棱角的微细晶体不断成长,落下,冰雹似乎带着雪……“梁琏老师当时拍摄了带队进行金属置换、沉淀反应、结晶化过程等8组化学反应。 团队的工作很辛苦,平均每个反应的拍摄和后期制作需要一周左右的时间,”徐奇智说,这些美丽的化学反应是在科技大学的化学实验室用照相机和微距镜头拍摄的,“中学生上课进行的化学反应实验,表现化学的美丽,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即使向大众播放,很多人也能消除化学上枯燥无味的误解”。

000200020000000000000000000文化院与研究院对脱落酸对脑胶质瘤的抑制作用,徐奇智设计了三组风格不同的创造力。

“拍摄是很麻烦的事情。 看到铅树像圣诞树一样生长,画面很美,但是这种反应在水溶液中进行的话看不见,必须在硅胶溶液中拍摄。 ”徐奇智说,不仅拍摄技巧,画面的成功与否与化学实验的反应现象是否有明显关系,需要反复进行溶液浓度实验,甚至试验了反应容器。 “传统烧杯不容易映出玻璃光,梁老师多次尝试,最终使用了特殊的容器比色盘。 不懂化学,或者不能拍照的话,就不能拍这样的电影。”

“美丽化学”通过可视化映像将科学的魔法和美丽传播到大众中,一次热门引起了世界的关注。 迄今为止,作品拥有千万人以上的独立访问权,受到《时代杂志》等世界140多家媒体的关注和报道,获得了2015年2月美国自然科学基金会( NSF )和美国《大众科学》杂志举办的Vizzies国际科学可视化竞赛大奖。

使普通人也能阅读一流的期刊

为Nature、Science、Cell等世界最先进的科学杂志描绘科研成果海报和杂志的封面,使抽象的论文生动生动的科学画像也是团队的工作之一。 “我们必须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向大众传达晦涩的科学原理”徐奇智指出,科研成果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在描绘之前必须先转变为具体的场景,这是一个困难的过程,逻辑思维也受到了极大的考验。

2016年,中国科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周江宁教授发现脱落酸对脑胶质瘤有抑制作用。 脑胶质瘤是恶性肿瘤,脱落酸是植物激素,可加速胶质瘤细胞凋亡,抑制胶质瘤生长。 徐奇智必须把这个成果设计成杂志的封面。 “最困难的是,首先要理解科学的概念,在脑海中想象它的样子,让一般大众接受所取得的成果。”

喜欢看电影,热爱自然,充满童心的徐奇智,从电影和生活的各个方面都获得了创作灵感。 徐奇智首先在研究成果中提取出主要的视觉要素,“脱落酸和胶质细胞一样,我创作出三组想法来表达,一组参考科幻电影《第三类接触》,表达脱落酸和胶质细胞的接触,带有强烈SF色的一组脱落酸造型被毛毛虫变形处理, 以网状胶质细胞食用,有漫画风格的另一种创造性来源于胶质细胞的外观,采用中国的水墨风格,用泼尼松龙的手法表现胶质细胞,充满浓郁的中国风”。 经过讨论和交流,最终采用科幻电影创意。 "看起来神秘而准确地表达出来. "

设计科学海报和封面给徐奇智带来了挑战,带来了许多乐趣。 他告诉记者需要知道不同科学领域的实验成果。 “有一天,听了科学家的说明,像《光栅中的多原子纠缠》一样,理解《光栅》是什么需要很长时间的,确实有时候心情会很激动。”徐奇智说,“但是我很喜欢科学,也喜欢和科学家交流,直到这些成果正式发表为止 这对他来说也是提高科学素养的宝贵财富。

已经灭绝的古生物“复活”

始祖鸟、剑齿虎、巨脉蜻蜓……灭绝的地球古生物再次“活着”,可以看到,可以听到,可以玩耍,可以拍照。 2015年,新媒体研究院实验室利用自主开发的基于手机和PAD的增强现实出版技术平台“科学元”,与电子工业出版社合作开发了中国第一本ar copt绘本“消失的世界”,上市被抢购。

“‘科学元’平台是我们开发的移动应用软件,有很多科学内容,通过特殊的交互技术——ar技术以三维形式复原图画书艺术形象。 用手机打扫的话,生物可以从画面上“站立”。 ”徐奇智说,这些图画书本来只适合7岁到10岁以上的孩子,但是使用AR技术,可以让孩子有临场感,听到声音介绍,也可以用手指交流和拍照

面向中小学教育的另一个项目是交互式多媒体课件演示平台“火花学院”。 2016年,在与蚌埠二中合作举办的化学公开课程中,新媒体研究院引进AR技术,最终出现的分子结构模型深受全校师生的好评,该课程也获得了全国公开课程大会的特等奖,作品也被评为国家级公开课程名单。

“AR技术最初用于图书出版领域,如将儿童科普绘本与扩张现实相结合,取得了良好的市场效应。 我们将其应用于教育领域,成为辅助教育的新工具。 徐奇智说,这些项目的成功表明,增强现实在教育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目前,新媒体研究院正在开发AR编辑平台,计划将其应用于出版业和教育等其他行业,开发产品。

使青少年的学习更加愉快

“科学的可视化被用于教育,使课堂更加有效”徐奇智说,人眼接受外界信息的约90%,在脑中看文字和照片,也转换成了类似视觉的东西。 “传统课程中,老师的课程是语言形式的,学生长期听课,认知过度负荷的现象,在产生疲劳感的课程中嵌入很多视觉内容,可以达到认知平衡、难以打瞌睡、帮助记忆和理解、提高注意力的效果。”

谈到未来的发展,徐奇智说,他在青少年教育上更加注重精力。 “从认知的角度研究,人类如何认知世界,如何通过视觉获取信息,应该如何利用视觉给他提供信息,使他正确建立科学概念,正确理解科学知识。”徐奇智说,这在课堂上应该更加应用科学的观点。

“搞科普使我快乐、快乐。 ”徐奇智说,实际上做了自己喜欢的事情,在产生价值的同时,满足了自己,实现了自己的社会价值。 “我现在所做的和所追求的,是社会需要的,帮助中国青少年更快乐地学习,也是我最大的成就。”他对记者说,自己的孩子快要上小学了。 他非常喜欢这些科普产品,仔细阅读火花学院的内容。 “里面有很多交流的东西。 例如《声热》这本书,有视觉上的小实验,孩子通过拖拽放空气,就能感觉到声音的扩散”。 幼吾幼与人的幼,这也是许奇智的内心深处所期待的。

杨玉婷吴衡新晚报安徽网大皖客户记者陈牧刘261赫项磊采录

大家都在看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