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黄网_没有天朝的茶叶大黄,洋人都活不下去|大象公会

「我天朝茶叶、大黄各样药物,皆汝狗邦养命之物,我天朝若不发给,尔等性命何在?」

文|闻韶

1840年1月,两广总督林则徐向英国维多利亚女王发出了《谕英国国王书》,质问英国人为何要将鸦片输入中国。

林则徐认为,英国将鸦片输入中国是恩将仇报。中国输出给外国的,能吃、能用、能转卖,都有利于外国,「如茶叶大黄,外国不可一日无也」,若不是天朝卖给他们,「则夷人何以为生?」

大黄网

· 林则徐出巡图

这份国书相当文雅,没有直指英夷的下三路。然而,其潜台词不外乎是,没有茶叶和大黄,夷人就会便秘而死。

接替林则徐为两广总督的琦善说得直白:「外夷土地坚刚,风日燥热。且夷人每日以牛羊肉作为口粮,不易消化,若无大黄,则大便不畅,夷人将活活憋死。故每餐饭后,需以大黄茶叶为通肠神药。」

江南道御史周顼,也认为「外夷于中国内地茶叶、大黄,数月不食,有瞽目塞肠之患,甚至不能聊生。」

战争开打后,广州三元里义民抗英后,更是发檄文质问英夷:「我天朝茶叶、大黄各样药物,皆汝狗邦养命之物,我天朝若不发给,尔等性命何在?」

大黄网

· 三元里抗英画像


鸦片战争前后,此类意见不胜枚举。茶黄制夷是整个大清国的共识。许多人相信,如果夷人依赖茶叶大黄才能排泄、续命,那么,如果管控茶黄出口,就会让夷人生不如死;如果妙用茶黄,就能不费吹灰之力让夷人俯首称臣。


这种诡异的共识到底是从哪来的?

清俄贸易战

夷人和大黄的关系,要从乾隆年间的围绕着恰克图市场的中俄贸易战说起。


雍正五年(1727年),中俄签订《恰克图界约》。这一协议约定了双方在蒙古的边界线,同时,大清国允许沙皇俄国在边界小城恰克图开设贸易、俄国商队被准许每三年前往北京一次。

大黄网
· 《恰克图界约》文本,谈判双方(清方包括蒙古人)共出具了满语、汉语、蒙语、俄语和拉丁语五种语言的文本。图中为满语版本


根据条约,热衷于通商的俄国王室亲自规划了恰克图市场的建筑样式、大小。中方并未主动修建市场,但敏锐的中国商人发现商机之后,立刻集资在俄方贸易城旁边盖起了「买卖城」。

大黄网
· 恰克图市场旧照

恰克图市场的主要商品是俄方的皮毛和中国的茶叶、丝绸、大黄等物,茶叶贸易占了绝大部分。俄罗斯还在恰克图还设置了一个约20人的「恰克图大黄委员会」(Kiakhta Rhubarb Comission),用来处理大黄交易事务。恰克图市场贸易日创新高,欣欣向荣。

恰克图的中俄商人相处十分融洽,双方官员和商人逢年过节还会聚会、相互致意。然而,欢乐气氛总是蒙着一层阴霾——那就是不时发生的越境逃人案件。

恰克图是在中俄的边境上,但是,这段边境线,本来是俄罗斯和喀尔喀蒙古部落的边境线。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蒙古准葛尔部联合沙俄击溃了喀尔喀部,后来喀尔喀蒙古归附清朝,原属于喀尔喀蒙古的大片土地也归于清国,俄蒙边境就变成了中俄边境。

大黄网

· 1689年(康熙二十八年),准噶尔、喀尔喀(图中噶尔丹)与清国的地图。康熙年间的《尼布楚条约》仅仅解决了中俄在东北的边界,中蒙俄的边界问题直至雍正五年(1727年)才基本解决

基于种种目的,俄国方面总是试图引诱大清国境内的蒙古部落叛逃,还容留犯罪后潜逃到俄国的蒙古人。同时,俄国也拒绝严惩越境抢劫商人的俄国蒙古人。因而,大清国和俄罗斯时常陷入边境纠纷和摩擦中。

每当出现摩擦,清廷就会熟练使用贸易制裁手段——关闭恰克图市场。俄罗斯境内的蒙古人越境抢劫了,闭市;俄罗斯蒙古人过来偷马了,闭市;俄罗斯人居然私下对中方商品征税了,闭市。

大黄网
· 清代越界的主要是布里亚特人,布里亚特人是蒙古人的一支,因俄罗斯东扩,其生活区域被划入俄罗斯境内。布里亚特人也成为了俄罗斯人

据俄罗斯学者齐赫文斯基(Sergei Leonidovich Tikhvinski)考证,清方稍有不如意,就关闭恰克图市场,从乾隆九年到乾隆五十七年,闭市次数高达十多回之多。中国学者通常则只记述闭市最久的三次。

当然,清廷也并非想要彻底关停恰克图市场,而是等待俄罗斯人「自知悔过、虔诚请求」后,再答应通商。于是,每次闭市都是以俄罗斯低头屈服收场。但是,中方的贸易制裁,在乾隆五十年(1785年)居然不灵了。

洋人不可一日无大黄

乾隆五十年(1785年),俄国境内的蒙古人再次抢劫了大清国的商人。俄方查捕罪犯之后,中俄双方会审,证据确凿,可以定罪。然而,俄国转头将犯人鞭打后流放到了西伯利亚。

这严重违反了《恰克图界约》,大清强烈谴责,按照惯例,恰克图市场又该关门了。

最初,中方官员暂停贸易「稍作试探」,俄罗斯「果然畏惧」,答应次日送来罪犯、赃物和赔偿。但没过多久,中方就发现俄国人只是光说不做。

于是,中方又部分闭关,以示警告,告诉俄国人,如果带来犯人,则开市,不带来犯人,则全部关闭市场。然而,俄国人迟迟不交,中方这才显露天威,彻底关闭恰克图市场。

大黄网
· 乾隆三十年《清实录》中关于关闭恰克图市场的记录,关闭恰克图市场是大清国最常用的制裁手段

虽然如此,俄国人这次为什么不愿交出犯人,或者说,为什么迟迟不愿屈服,仍然让远离边境的清廷中枢产生了怀疑。朝廷决定派个钦差大臣过去了解情况,协助解决问题。

被选派的人是内阁学士松筠。松筠出身蒙古,擅长满、汉、蒙语,此次是三十四岁的松筠初任边疆大吏。

大黄网
· 松筠为清廷治边名臣,在几年后的英国使者马戛尔尼带团访华时,也是由松筠接待。松筠还被马戛尔尼称作「中国官吏中最有识见者」。图为松筠画像

松筠的报告是——事情搞成这样,都是因为俄方主官脑子有病,「咭那喇尔人本糊涂」。

然而据俄方记载,松筠没有向上报告的俄方立场是,俄国不愿意对罪犯处以极刑。清朝刑法严苛,又有杀鸡儆猴的意思,想要在双方监督下「杖毙」该犯,但俄方无论出于政治还是法律考量,都不愿意交出并杀死这个犯人。根本要求冲突,根本没得谈。

出乎意料的是,这件事的转机在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出现了。

这一年,新疆参赞大臣明亮连续查获两起走私大黄事件,一次有5000余斤,一次有4000余斤。随后,古北口、阿克苏等地也发现了试图假道中亚,偷渡大黄到俄罗斯的走私客。这些走私的大黄数目总共有18000斤。

大清官员这下开了窍:如此看来,俄罗人迟迟不愿再次向大清低头,就是因另有途径走私大黄。可见俄国人所求为大黄,两国贸易核心也在大黄。

大黄网
· 在《清实录》乾隆五十四年正月下中,记载了清廷对此案的处理以及随附的共识:「大黄为俄罗斯必需之物」

于是,乾隆皇帝要求各地严格检查大黄,加强关禁,甚至连在广东贸易的西洋诸国,也被限制了购买大黄的数量,每年不能超过500斤,这是因为「俄罗斯接壤西洋,恐其向西洋各国转贩大黄。」

现在,朝廷知道俄罗斯需要大黄了,可是,俄罗斯人为什么需要这么多大黄?乾隆皇帝和满朝文武对此仍困惑不解。于是,松筠被派去仔细打探,询问俄罗斯人收购大黄的用途。

传统医学中,大黄最重要的功能就是让人腹泻,因为其猛烈的药性,大黄在中医里也被叫做「将军」。身体虚弱之人,一剂大黄就可能送命;而如果是宿食不化,善用大黄则立竿见影。明末清兵破关时,边关重臣梁廷栋不敢应战,自度必死,遂决定天天吃大黄自杀,果然很快如愿。

大黄网
· 直到今天,在中医和日本的汉方药剂中,大黄还是被用作通便的良品

经过对当地蒙古人的仔细询问,再加上自己的药学知识,松筠给出了自己的回答:「俄罗斯多食鱼,须以大黄解鱼毒。特派头人,收买大黄散给属下,官卖济众……该大黄虽为草药,其济众实无涯也……」

松筠的部分观点显然是来自他在蒙古的经验。他曾说,「盖蒙古大漠,属下人不食米谷,仅以牛羊酥乳为食,其脏腑大盛,故宜服之」,蒙古人需要用大黄帮助排泄,想必俄国人也是一样。

大黄网
· 蒙古人热爱喝奶茶,通常认为,这是因为茶叶可以补充蒙古人饮食中所缺乏的维生素

另一方面,从宋代起,中原人就开始利用夷人对茶叶的喜爱进行茶马互市,到了明代,则产生了「以茶驭番」的思路。嘉靖年间,出现了「诸番之饮食,莫于吾茶,得之则生,不得则死」的说法,逐渐成为与中央政府处理内亚「夷务」的传统教条。

而俄罗斯人也热爱喝茶。茶叶也是利泄的,这更为俄罗斯人普遍便秘加上了实锤。

更加让人对此深信不疑的是,大黄走私案查处不久,这些被大清堵了粪门、断了活路的俄罗斯人就立刻前来求饶了:

俄夷表示自己「实知悔过」,一再派正式使节祈求恢复通商。基于其诚恳谦卑的态度,乾隆皇帝恩准起签订《恰克图市约》,正式恢复互市。据说,当订约的大清使节莅临时,俄夷无不欢欣鼓舞,感悦皇恩浩荡。就这样,十全老人不费一兵一卒,轻松平定俄夷。

大黄网
· 戎装打扮的乾隆。因为和俄罗斯没有动武,战胜俄罗斯没能进入弘历皇帝的「十全武功」之中

中国人是重视历史的民族。在此次大胜后,许多人在自己的日记、笔记中记下了这次中俄贸易摩擦。其中最为有名的是历史学家赵翼,他在其《檐曝杂记》中写道:

俄罗斯则又以中国之大黄为上药,病者非此不治。旧尝通贡使,许其市易,其入口处曰「恰克图」。后有数事渝约,上命绝其互市,禁大黄勿出口,俄罗斯遂惧而不敢生事。今许其贸易焉。天若生此二物(茶叶、大黄),为我朝控驭外夷之具也。

读到这里,我们不禁为古代俄国人的肠胃担心起来:在没有天朝大黄的时候,他们过的是怎样的憋屈日子啊?

黄金与泻药

事实上,十八世纪的俄国人的普通人很少能接触到大黄,而且,在他们的医学中,大黄也不是如同中医所认为的「虎狼之药」。

在当时,古希腊的「体液学说」还是整个欧洲和伊斯兰世界传统医学的核心思想。

「体液学说」认为,人体生病主要是因为体液之间的失衡,治病的主要方法就是排除某一类多余的体液。于是,西洋的主要疗法只有两种,第一是放血,第二是泄下。而大黄,就是泄下的最佳药品。

大黄网

有位欧洲医生如此赞赏大黄:

它迅速地排解多余的体液,尤其是黑胆汁,同时增强胃壁。对于肝病、黄疸、结石等障害也都有帮助,同时也是駆虫的良药。有时候它被拿来当作泻药,当它用作这个效果的时候其功效依然卓著,而且适用于任何年龄与任何体质……

为什么中国人吃了要命的大黄,反而成了夷人的万灵药呢?这并非蛮夷体质特别优异,而是因为,中医惯用药性猛烈的生大黄,伊斯兰和欧洲的传统医学则喜欢煮熟大黄后使用,最不济也要用烈酒浸泡后服用,药性就缓和得多。欧洲人甚至会用大黄的茎来做菜吃。

大黄网
· 草莓大黄派和大黄料理书籍

因为被叫做「万灵药」,也是极好的食品。整个欧洲对大黄需求很大。而世界上数量最大、质量也最好的大黄,正是产自中国,尤其是中国肃州(今甘肃省酒泉市)。

从十四世纪起,每年都要大量的大黄被从肃州运到欧洲贩卖。意大利旅行家鄂多立克称甘肃为「世上第二好的省」,原因就是这盛产高质量的大黄,且价格便宜得惊人。

当时,欧洲市场上有两种大黄。一是回回商人运来的「土耳其大黄」,第二种是从印度中转,英法荷葡等国运来的「印度大黄」。然而,大黄怕潮,经由海运而来的印度大黄品质低劣。如果可以从陆路运输高质量的干燥大黄去欧洲,必定可以大赚一笔,俄国人看到了其中的商机。

大黄网
· 17世纪一幅描述中国大黄的画像和文字说明,下方的文字为荷兰文

早在十七世纪初,俄国王室就开始从西伯利亚的土耳其和蒙古商人手中收集大黄,然后转运到波罗的海港的出海口。一来一回,能赚得256%的利润。


如果跳过这些赚差价的中间商,沙皇还能赚到更多。于是,在1652年(顺治九年),沙皇组织了首个赴清使节团,并委以通商重任。

该使团于1656年(顺治十三年)抵达北京,这些「罗刹国人」被视作和朝鲜、暹罗使者一般的朝贡使,受到了热烈款待。顺治皇帝还特意下诏,赞赏俄罗斯人「诚心向化」的脱欧入清之心。虽然双方没有能建交,但是使团带回的大黄足以让沙皇满意。

大黄网

· 乾隆年间的《万国来朝图》,在《尼布楚条约》之后,俄罗斯也成为这个庞大朝贡体系的一环

次年,沙皇下旨将大黄列入皇室专卖项目,不准民间私自交易。私卖大黄,杀无赦。最初,沙皇通过招标贩卖代理权的方式获利。到了连年战争扩张的彼得大帝时代,彼得一世干脆决定甩开代理商,自己直营,改由皇室直销大黄。

1706年,彼得大帝设立大和剂局(Chief Apothecary Office),从苏格兰引入新式医药师,其重要任务就是审查大黄。

大黄网
· 彼得大帝时期,因为缺乏战争经费,开始了沙俄皇室直营大黄

但是,大黄专营并不如想象中赚钱。沙皇俄国一再重申走私杀无赦、杀无赦,反而显得政府缺乏控制走私的能力。此外,民间也确实有使用大黄的需求。于是,1714年,彼得大帝有限的放开了管控。1727年,彼得二世登基,一度停止了专卖制度,开放大黄自由买卖。

1728年(雍正六年),《恰克图界约》签订,大量民间商人蜂拥前往恰克图市场购买大黄。沙皇有点后悔了。有人买,说明市场需求旺盛,只有一个口通商,说明很容易管控。于是,1731年,沙皇在此恢复大黄专卖制度,并要求所有商人必须将手中的大黄交给国库。

1735年,从恰克图进口到圣彼得堡出口的所有大黄,都要由皇室一手独揽。俄罗斯的「皇冠大黄」在欧洲获利不菲,恰克图市场的关税对俄罗斯也至关重要。直到十九世纪初,国库收入的15%-20%都是来自恰克图的关税和大黄贸易的利润。

大黄网
· 中俄恰克图贸易路线

也正是因为恰克图贸易太过赚钱,对俄罗斯人格外重要。在中俄摩擦中,一旦中方以闭市为威胁,俄方总是会很快屈服。


但是,俄国皇室的大黄专营也不是长久之计。

从1745年起,大黄国际贸易风头转变。英国和荷兰持续倾销低价竞品,俄国陆路贸易成本也逐年上涨。再加上闭市带来的风险,大黄贸易的盈利越来越少。

最终,在1781年(乾隆四十六年),叶卡捷琳娜决定放弃大黄皇室专卖,并允许私商进口大黄。因此,乾隆五十年(1785年)中方关闭恰克图贸易的时候,俄国官方的损失已较之前大为降低,这一次,俄国人熬得起。

大黄网
· 叶卡捷琳娜的经略重心欧洲地区的黑海和波罗的海,对于东线屡屡退让

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大黄走私案发。这些大黄和俄罗斯皇室没有丝毫关系,都是俄罗斯商人为获利而走私的,更与松筠的调查结果八竿子打不着。

让我们再回顾一下松筠的所谓调查结果:「俄罗斯多食鱼,须以大黄解鱼毒。特派头人,收买大黄散给属下,官卖济众……该大黄虽为草药,其济众实无涯也……」

其实,在松筠开始调查时,俄方的边境大黄检查官已经形同虚设。而早在一个世纪以前,俄罗斯伏尔加河与奥卡克河之间的渔产已经枯竭,大部分俄国人以谷物为食,更是无力购买贵比黄金的大黄。

大黄网
· 松筠关于俄罗斯的调查记录在其文集《绥服纪略》中,上图左为文集序言,右为关于大黄的调查

俄罗斯人不吃鱼,也吃不起大黄。而且,官卖不是为了济众,而是为了做中间商赚差价。松筠的调查——或者说是脑补,几乎全错了。

那么,为什么在清廷严查大黄走私之际,俄国人就屈服了呢?

——这只是个巧合。在乾隆严查大黄之时(1789年),俄国正在西线卷入了1787年俄土战争、1788年俄瑞战争,还打算参加瓜分波兰。于是,在战事吃紧、税源不足的情况下,叶卡捷琳娜二世只能向大清皇帝低头,以求再次开放恰克图市场。

大黄网
· 叶卡捷琳娜二世执政期间,俄罗斯在欧洲多线开战,因此在东方对清朝有求必应

中俄终于在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达成了《恰克图市约》。北方的俄罗斯人愿意为了大黄低头,而在广东贸易的西洋商人,也因为清廷颁布的大黄出口禁令连连叫苦,要求天朝赏赐给更多的大黄,让清廷的虚骄之气达到了顶峰。

正是在乾隆五十八年《恰克图市约》签订的那一年,乾隆皇帝对马戛尔尼说出了著名的「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此后,嘉庆十三年、道光五年和道光九年,清廷都曾通过禁运茶黄逐退英夷。果然是「天若生此二物(茶叶、大黄),为我朝控驭外夷之具也。」

大黄网
· 道光十四年(1834年),两广总督卢坤曾勒令对英国禁运大黄、茶叶,同时以强硬手段,把英国商务代表律劳卑(William John Lord Napier)驱逐到澳门。不久律劳卑客死澳门,使得「夷情敛慑」

于是,在道光二十年(1840年),英人的军舰真的开到家门口时,大清满朝文武还想着用茶叶大黄来制约夷人。

虽然屡屡和洋人打交道,自负的天朝君臣还是没有想明白,大清国的贸易是为了政治,而洋人的贸易,是真的为了贸易。

参考资料:
[1]郭孟良:《试论明代的「以茶治边」政策》,《中国边疆史地研究导报》,1996年第6期。
[2]周重林:《林则徐以茶禁烟》,《中国海关》,2012年第6期。
[3]甘满堂:《以茶制夷——论鸦片战争中清政府中止与英国贸易之目的》,《农业考古》,1996年第02期。
[4]周重林、太俊林:《茶叶战争——茶叶与天朝的兴衰》,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5]高春平:《晋商与中俄恰克图茶叶贸易》
[6]王澎:《清代中俄交涉案件的法律适用研究》,《历史学研究》,第29卷。
[7]张哲嘉:《大黄迷思——清代制裁西洋禁运大黄的策略思维与文化意涵》,「中央」研究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37期。

举报文章

  • 标题党
  • 谣言
  • 内容差
  • 色情
  • 旧闻
  • 广告
  • 劣质源
  • 反动
  • 封建迷信
  • 错别字多
  • 其他

举报评论

  • 淫秽色情
  • 营销广告
  • 恶意攻击谩骂
  • 政治反动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3561号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京网文[2015]0377-157号京ICP证140123号

举报邮箱:tousu@yidian-inc.com公司名称:北京一点网聚科技有限公司

大黄网_没有天朝的茶叶大黄,洋人都活不下去|大象公会的相关文章

大家都在看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