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防控精准实施_中国人大心理学专家建议:针对四类人群精准实施疫情心理干预

随着疫情向全国蔓延,对疫情进行心理干预非常重要如何更有效、更准确地为每个人提供心理服务?对于有不同心理特征的群体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干预策略?它强调情感安抚还是认知改变?日前,中国人民大学学生处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的五位专家就疫情下的心理咨询和干预措施提出了建议。

“所有这些工作都要求我们对不同的群体进行不同的心理刻画,然后我们可以帮助当地的心理学家或心理咨询师进行准确的心理干预。”“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主任、副教授胡登说,根据目前的情况,我们大致将不同的群体划分为四个形象位置:防疫隔离组、自我隔离组、一线工作组和未感染人群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讲师徐子崴表示,隔离群体包括那些感染或疑似感染新冠状病毒的人。他们是疫情的中心,也是疫情的前沿。知道自己的疾病或疑似感染会对患者本人产生巨大的心理影响。

“这些群体的心理表现主要包括认知灾难性思维和偏执观念,认为自己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难以康复甚至想到死亡,难以信任医务人员等。他们有恐慌和焦虑反应,在严重的情况下,恐慌发作会导致急性呼吸困难和窒息等。徐子崴说,对于这部分患者,医务人员和患病家庭应给予及时的心理咨询,并给予以认知矫正和情绪安抚为重点的护理措施。医务人员应对患者的病情和疫情数据进行客观描述,并重复这些描述,以帮助患者树立理性、客观看待自己病情的信心。此外,他们应该经常与亲友保持联系,从亲友的支持和鼓励中获得力量和友谊,病房还可以播放舒缓的音乐来帮助病人缓解紧张。

自我隔离群体的典型特征是什么?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副教授侯瑞和分析说,这一群体的心理特征也存在差异。认知中通常有两种极端的可能性:一种是极度紧张的灾难学家我认为我极有可能生病、感到筋疲力尽、失去控制等等。一个是太散漫而不注意我想我不会被感染。病毒离我很远,我对它没有足够的重视。

"这个群体的心理干预,重点主要是两端对于那些过度灾难化的人,重点是缓解焦虑,同时调整认知灾难化倾向和非理性特征。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或平台健全的情况下,该群体是心理远程服务的重要目标群体,心理干预效果相对更为有效。”侯睿和说,对于那些过于松懈的人来说,重点是认知强化和行为劝阻。要求家庭成员、朋友、社区、基层政府和其他渠道开展工作和教育,使他们认识到自己的行动在整个防疫管理中的地位和意义。

面对疫情的发展和预防,坚守一线岗位的职工需要做出巨大的牺牲。我们应该如何干预前线工作组?

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讲师孟元建议,首先,最安全的公共预防措施应该从科学的渠道和方法来理解,从现实的层面来消除内心的不安和担忧。二是缓解情绪,避免心理压力和消极情绪的积累。最后,增强自我使命感和责任感,充分理解和坚守自己的岗位,精心照顾好每一个班次,防止疫情扩散,对社会、集体和个人都具有积极而重要的意义。

由于流行病,公众处于紧张状态,会有一系列的生理和心理反应。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个体的从众心理很可能会淹没个体的独立性。因此,如何引导公众回归理性是当前的当务之急。

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副教授周莉建议,首先要引导人们正确认识疫情,高度重视疫情防控,增强信心,避免不必要的恐慌。特别是要求政府、医学专家和新闻媒体及时发布权威信息,推荐科学的防控知识,减少公众恐慌。其次,要倡导家庭成员间的爱,形成家庭心理联系。家庭氛围可以有效地帮助个人回归理性和稳定。(中国教育新闻-中国教育新闻网记者东路万龙)

大家都在看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