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炎疫情对生活消费的影响_天风宏观宋雪涛:肺炎疫情对全国经济有哪些潜在影响

与2020年和2003年相比,经济基本面处于短期复苏趋势,但如果疫情不能在短期内得到有效控制,仍将对经济增长产生阶段性影响。尽管这种流行病也起源于前一年的12月,但它更早引起了广泛关注,今年的春节也更早。考虑到回归群体延迟返工等因素,对经济的影响可能会在第一季度显现。

2-003年的非典疫情始于2002年12月,2003年第一季度冬春交替时逐渐蔓延。疫情在第二季度达到顶峰,在5月左右达到顶峰,并在年中逐渐得到控制。疫情在第三季度后基本结束。事后看来,2003年非典疫情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当年的经济增长、消费和通货膨胀。

1,2003年非典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从今年的大背景来看,受中国“入世”和房地产市场过热等因素的影响,中国正处于2002-2003年的短周期经济增长期,整体经济增长势头良好,但非典疫情仍造成周期性影响

| Q1 1992 003,疫情已逐渐恶化但未得到足够重视。本季度中国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下同)为11.1%,是自Q1 1995年以来的最高单季增长率。第二产业尤其受益于需求扩张和库存补充,国内生产总值增长达到13.2%,比2002年第四季度增长3%。相比之下,第三产业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已经有所反应,从2002年第四季度的11.3%略微下降到10.5%。

进入第二季度疫情最严重。第一季度各行业国内生产总值增幅明显下降,第一产业下降1.1%至1.7%,第二产业下降1.9%至11.3%,第三产业下降1.8%至8.7%,整体国内生产总值增幅下降2%至9.1%

3年第三季度以后,疫情逐步得到控制。第二产业的增长很快恢复到第一季度的水平。然而,第三产业的复苏相对缓慢,直到第四季度才出现明显改善。因此,疫情带来的紧张对服务业的影响相对较长。

具体来说,根据第二产业的情况,第一季度工业增加值呈现加速、第二季度下降、第三季度稳定的趋势。其中,工业增加值增速在5月疫情最严重阶段后出现反弹。

第三产业中受疫情影响最大的行业主要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服务、住宿和餐饮、金融业以及其他行业(租赁和商业服务、教育、文化、体育和娱乐等)。),它们基本上具有一定的旅行和聚集属性。值得注意的是,批发和零售贸易反而加速了这一趋势,这可能与高流行期间居民大量购买防疫用品、食品和日用品有关。

2、2003年非典对零售消费的影响

疫情对社会零消费有显著的拖累作用,主要集中在2003年的Q2,其中可能影响最大,社会零消费同比仅增长4.3%另一方面,在疫情消退后,消费迅速恢复,并在2004年达到新高。

从各类超限额零售产品的消费表现来看,流行期间呈现上升趋势的主要项目有:中西药品、日用品、粮油、食品、饮料、烟酒、建筑装饰材料。服装、鞋、帽、针、纺织品、体育、娱乐、文化和办公用品的降幅最大,但在疫情爆发后,它们都恢复到了疫情爆发前甚至更高的水平。

3、非典对2003年投资的影响

2 003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总体趋势是一个令人震惊的下降,主要是因为房地产政策收紧后投资增长逐渐放缓。从今年的节奏来看,疫情对投资增长影响不大:2003年H1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2.8%,较2003年Q1的31.6%略有增长

此外,分行业投资增速自2004年就已公布,因此很难详细讨论当时制造业、基础设施等行业的投资。

4,2003年非典对外贸的影响

从出口总额(以美元计)的累计同比比较来看,2003年全国商品出口没有受到疫情的显著影响。累计年增长率在32%-35%的狭窄范围内波动,但这一流行病仍对出口产生区域性影响以广东省为例。作为疫情的第一位和重点地区,2003年4月广交会的交易量同比下降74%,而10月广交会的交易量同比上升11%,次年4月进一步上升455%

的进口增长率全年呈下降趋势,部分原因是基数逐渐增加,但上半年下降速度较快,这可能与抑制内需的疫情有关。

总体而言,疫情对国内需求的抑制对进口略有影响,但对出口没有实质性影响,疫情重点地区以外的出口活动影响不大。

5,2003年非典对通货膨胀的影响

总体而言,疫情对通货膨胀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和非食品消费价格指数医疗保健项目上,而对食品消费价格指数和其他非食品消费价格指数项目影响不大

1。对食品影响较小

食品价格受疫情影响较小影响当年食品消费价格指数的主要因素是2002年严冬导致的2003年初食品价格的大幅上涨和2003年下半年开始的生猪周期,食品消费价格指数呈现Q1上涨、Q2下跌、H2再次上涨的趋势

2。非食品产品对医疗保健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就

PPI而言,经济基本面在需求扩张后原本处于趋势复苏的过程中,因此PPI在Q2 2002年后同比见底然而,由于这一流行病对国内消费和工业生产的影响,生产者价格指数在2003年3月达到分阶段的高点后回落,直到2003年10月才回到上升通道。

非食品类消费价格指数与生产者价格指数相关性较高,因此服装、住房、日用品和服务、教育、文化和娱乐项目总体上处于2003年生产者价格指数之后的滞后恢复期,与疫情无明显相关性。

主要与非食品类CPI中的保健项目有关,其中医疗服务、西药、中药等分项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其中中药增幅最大,CPI从3月份的-2.3%跃升至5月份的11.4%

6。2020年“新肺炎”疫情对国民经济的潜在影响为

先行。从以上对2003年非典疫情对当年经济影响的回顾可以看出:(1)疫情期间经济增长将明显放缓,第一、二、三产业将受到影响;疫情结束后,第二产业将迅速恢复增长,第三产业的恢复时间将相对较长。(2)在需求方面,疫情将对零售消费产生巨大影响,既影响社会福利,也影响进口,但疫情过后复苏将很快。对投资和出口的影响并不显著,但前提是不会在主要出口地区全面爆发疫情。(3)通货膨胀方面,由于工业生产需求疲软,工业产品价格走势疲软,食品价格和大部分非食品价格受影响不大,医疗相关消费品价格有不同程度的上涨。

其次,与2003年相比,2020年的经济基本面呈短期复苏趋势。因此,在最初的情况下,我们预计经济将通过稳定的增长政策实现内生稳定。2020年第一季度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预计将持平或略高于2019年第四季度。在生产者价格指数反弹和消费物价指数通胀的推动下,名义国内生产总值将明显上升至8%以上。

2-003年,疫情爆发第二季度的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从第一季度的11.1%下降到9.1%,与2002年第四季度的增长率相同,降幅很大。如果疫情不能在短期内得到有效控制,在疫情对消费和生产的潜在影响下,经济稳定的内生驱动力可能受到阶段性影响,第一季度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可能突破6%1991年第一季度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256%以上能否保持在6%以上,取决于稳定增长政策的势头,尤其是投资项目。短期货币政策与疫情关系不大,但如果疫情继续影响经济,年初以来超出基本面的宽松货币政策可能会延续。

第三,虽然疫情也起源于前一年的12月,但相对较早引起广泛关注,与今年的早春重叠。如果疫情在短期内没有缓解,考虑到回归群体的延迟返工等因素,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将在第一季度开始显现。由于春节的错位,通常情况下,今年的数据在1月份会偏弱,在2月份会偏强。然而,如果节日后的返工有很长的延迟,二月份的数据可能不会有明显的改善,随后的趋势取决于疫情的演变。如果疫情在第二季度基本得到控制,第一季度消费和生产计划的推迟可能导致第二季度的数据多于大反弹。

第四,疫情不是当前CPI的主导因素。然而,如果稳定增长政策不够有力,生产者价格指数的反弹势头可能会暂时中止。从通货紧缩向通货膨胀转变的可能性和空间令人怀疑。第一季度名义国内生产总值可能与2019年第四季度持平,为7.5%出口仍然从根本上依赖于外部需求,即全球经济基本面。如果疫情没有扩散到主要出口地区(浙江、广东、江苏等)。)在短期内,预计对出口的短期影响将很小。

大家都在看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