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五个必严五个一律_从五个维度理解把握“坚决打赢防控疫情人民战争”的内涵

新肺炎疫情爆发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把人民生命健康安全放在第一位。按照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控、政策落实的总要求,党中央紧紧依靠人民,坚决打赢了人民防疫战争。

坚持党的领导新的冠状肺炎疫情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蔓延,影响范围前所未有。打赢这场疫战,必须坚持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动员一切社会力量,团结一致,共克时艰。疫情爆发后,党中央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亲自部署和指挥了这场流行病,并作出了许多重要指示。他强调,预防和控制疫情应该是当前最重要的工作。他及时成立中央领导小组应对疫情,中央领导小组赴湖北指导工作,国务院成立联防联控机制,下发《关于加强党的领导,为打赢防控疫情战争提供强有力政治保证的通知》,组织全国19个省市对口支援。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全国人民奋勇团结,全力以赴,形成了全面动员、全面部署、全面加强疫情防控工作的局面,凝聚了抗击疫情的强大团结力量。

加强协作联系自上而下渴望相同的人获胜,同舟共济的人获胜。疫情防控是一项系统工程。坚持国家“一盘棋”,调动各方积极性,集中精力解决重大问题,是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制度的重要优势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防治艾滋病不仅是一个医疗卫生问题,更是一项全面的工作。这是一场全面的战斗。一切工作都应该为打赢防疫控制战争提供支持。党中央全面负责,协调各方,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资源。这是我们坚定信心和战胜这一流行病的决定性因素。各地区、各部门贯彻落实党中央的决策和部署,顾全大局,各司其职,齐心协力,并肩作战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启动了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反应。来自全国各地的医务人员毫不犹豫地帮助武汉。许多工厂加班生产医疗用品。绝大多数科学研究工作者都充分参与了关键护理和疫苗研发等领域的科技研究...如果一方有困难,各方都会支持。面对猖獗的疫情,社会各界纷纷采取行动,从单位到个人,从一线治疗到支持保障。各行各业的人都在各自的岗位上默默奉献。全国上下同心同德,互相关注,互相帮助,凝聚强大的积极力量,共同抗击疫情。

抓住社区焦点社区是联系和服务群众的最基本的组织单位。它位于防疫和控制系统的“神经末梢”,在预防和控制外部输入和内部扩散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保持社区防线也是控制疫情来源和切断疫情传播的一个关键环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社区要充分发挥自身在疫情防控中的阻滞作用,将防控力量融入社区,加强各项防控措施在社区的落实,使所有社区成为疫情防控的坚强堡垒。要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转化为强大的防疫政治优势,就要充分发挥社区党组织从横向到纵向到末端的动员能力,采取温暖人心的措施,广泛发动群众,共同防治疫情,打抗战、阵地战、防御战。疫情爆发以来,基层干部、志愿者、物业人员、电网工人等不遗余力,坚守岗位,日夜奋战在防疫一线,从守卫路口、测量体温、值班巡逻,到挨家挨户调查、普及防控知识。实施社区网格化和地毯式管理,积极开展疫情监测和预警等基础工作,严格防范和抗击疫情。目前,随着节后返程高峰的到来,做好对返程人员的动态细致调查尤为关键。要充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手段,加强对社区疫情信息的动态跟踪和管理。要采取严格措施,确保一户一人不漏,群防群治,群防群治,严密组织和建设“疫情”和“防火墙”。

发动群众抗击疫情是一项全国性行动,人民是这场战斗的主要力量。广泛动员和密切依靠群众是赢得防疫和控制战争的根本措施。在这场与时间的特殊战斗中,没有硝烟,没有外人,更不用说旁观者了。只有当每个人都行动起来,尽最大努力承担起自己的责任,他才能团结一致,共度难关。目前,该流行病的预防和控制已达到最有力的关键阶段。也是在重返工作岗位和回到城市期间。随着人员流动的增加,防控疫情的任务变得更加艰巨。所有人都被要求履行他们的职责。面对这种流行病,一个人的力量可能是有限的,但当千千的一千万人走到一起时,他们就能形成一股强大的力量来克服所有的困难和危险。在国家防疫行动中,每个人都是防疫和控制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无论是在前线作战还是在后方作战,每个人都在为抗击这一流行病做出贡献。对大多数普通人来说,虽然他们不能像医务人员一样在前线作战,但他们自觉听从防疫和控制的安排,支持和配合一些非常时期采取的非常措施,坚持戴口罩,勤洗手,少见面,积极保护自己,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这也为抗击疫情做出了贡献。

普及科学知识科学是战胜流行病的利器要打赢人民防疫战争,必须依靠科学,应用科学。"流行病是魔鬼,我们不能让魔鬼躲藏起来。"加强科学防控宣传。在依靠媒体公益宣传、街道社区电子屏幕、横幅、手机喇叭等传统手段的同时,也要利用好现代信息技术,充分利用社会媒体,让防控知识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走进普通百姓的家庭。赢得防疫和控制战争需要尊重和相信科学。通过公开、权威的渠道,及时、透明地发布疫情信息,应对公众关注,提高公众意识,引导人们理性对待疫情,科学求医,增强预防意识。因地制宜,加强科学知识的普及教育,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教育人们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增强尊重自然、保护动物的生态文明意识,引导人们保持积极、乐观、理性、祥和的良好心态,坚定战胜疫情的信心。

大家都在看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