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疫情对经济有多大损失_疫情对经济有多大影响?社科院专家最新解读!政策应对建议来了

资料来源:证券Times.com

杨志勇,社会科学院财经研究所:为应对

疫情落实减免税费政策

经济战“疫情”访谈

编者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具有威胁性,疫情对经济的影响已引起各方高度重视。为了全面评估疫情对经济可能造成的影响,并提出恢复生产和稳定经济的政策建议,《证券时报》记者采访了来自科研机构、大学和市场机构的一些经济学家。该系列文章将陆续发表,请注意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与战略研究所副所长杨志勇研究员在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疫情对全年经济的影响与疫情持续时间有关,更取决于政府的应对措施。他建议,在继续实施减税和减费政策之前,企业所得税可以根据疫情情况减免四分之一或更多。其他税费也同样减免。对于疫情严重的湖北省来说,救援期应该更长。对流行病商品的税收优惠如获豁免,应予以免除。3%的上限可以通过适当提高财政赤字率来突破。

疫情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主要取决于政府的应对措施。

证券时报记者:疫情对消费的影响已经显现根据目前的情况,你能否介绍一下对艾滋病对乐观主义和悲观主义的经济影响的估计结果?你预计这种流行病会对全年的经济增长产生多大影响?

杨志勇:目前,有预测称第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将下降至4.5%,有人认为国内生产总值将下降约0.5%前者认为影响很大,而后者认为影响很小。从疫情的蔓延来看,第一季度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可能在5%左右对全年的影响取决于流行病的持续时间。如果疫情在3月份得到完全控制,对全年的经济增长影响不大,即国内生产总值下降0.5%左右然而,非典在2003年对中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是2003年的经济增长率比2002年要快。因此,对经济增长率的影响取决于政府接下来会做什么。

继续实施减税降费政策第一财赤率突破3%上限

证券时报记者:财税是防疫控制的重要力量随着疫情的爆发,地方财政在确保疫情防控资金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请问您对针对疫情的短期影响采取相应的财政政策有何建议?这些政策的有效期应该如何安排?

杨志勇:首先,我们需要继续实施减税和收费政策你可以考虑在一段时间内免征企业所得税,比如一个季度或更长时间特殊时期政策有效性的持续时间应取决于疫情。对于疫情严重的湖北省来说,救援期应该更长。其他税费也同样减免。为应对疫情,应免除商品的税费优惠,为抗击疫情提供最大支持。第二,通过适当提高财政赤字率,可以超过3%的上限,中央政府可以扩大转移支付,以帮助地方政府。《

证券时报》记者:目前的政策建议主要集中在对地区和子行业给予优惠政策在这次疫情中,中小企业受到了非常严重的打击。能否请你详细阐述一下帮助中小企业度过难关的政策建议?

杨志勇:根据疫情的影响,在一定时期内(四分之一或以上)减免企业所得税可以帮助全国大多数地区的中小企业。当然,对于大多数中小企业来说,仅仅降低税费是不够的。税收是基于有生意要做的前提。如果企业的业务不能开展,那么即使税收为零,企业也很难盈利。因此,为了帮助中小企业,我们需要在许多方面下功夫。

对于消费类企业,建议在疫情发生后进一步实施带薪休假制度,这可能比其他政策措施更有效。特别是,更灵活的带薪假期可以让游客更平静地接待游客和度假者,并充分利用他们的接待能力。

是应对疫情影响的重要方式,为制造企业创造尽可能多的条件,使其业务能够更顺利地开展。企业的适应性越强,就越容易在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应重视中小企业的产业链。一些企业可能会受到疫情的影响,面临更大的财务压力。金融政策也应该发挥积极作用。

此外,扩大网上消费不仅能帮助企业延续疫情,还能使企业在疫情过后进一步发展。线上和线下的联系一直是大多数企业发展的唯一途径。对于政府来说,在这一段时间内,更有必要进一步推动现代物流业的发展。

可进一步增加税收抵免捐赠,应提高财政资金支出效率

证券时报记者:疫情爆发以来,全社会积极捐赠资金和物资,帮助防控疫情一些经济学家呼吁允许在缴纳所得税前全额扣除对企业、个人和其他社会力量的捐赠。你觉得这个怎么样?

杨志勇:捐赠已经减税,可以进一步加强。现行规定必须扣除,如果企业捐赠少了,就可以全额扣除。对于超大型捐赠,超出限额的扣除方法可以重新考虑,因为扣除已经体现了政府和企业的共同努力。

证券时报记者:这一流行病再次暴露了我国公共卫生的不足你能谈谈在公共卫生领域建立长期财政投资机制的建议吗?

杨志勇:2003年非典后,公共卫生财政投入快速增长。重点应该是如何进一步提高财政支出的效率换句话说,人们不仅要看花了多少钱,还要看花了多少钱,以及是否在专业地工作,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每个支出点的效率。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研究所:帮助小微企业是“稳定就业”的重中之重“

经济战争中的“流行病”访谈

编者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来势汹汹,疫情对经济的影响已引起各方高度关注。为了全面评估疫情对经济可能造成的影响,并提出恢复生产和稳定经济的政策建议,《证券时报》记者采访了来自科研机构、大学和市场机构的一些经济学家。该系列文章将陆续发表,请注意

这次疫情对经济有多大损失

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杜洋告诉《证券时报》记者,从各方面的信息来看,此次疫情的影响不会比2003年非典疫情更长。据初步分析,在其他条件保持不变的情况下,疫情可能导致一季度城市调查失业率上升0.3个百分点。疫情结束后,经济活动将迅速恢复,对全年新的就业目标没有明显影响。

窦阳还指出,在批发零售、交通运输、住宿餐饮、住宅服务、娱乐租赁服务六大重点行业中,有857万个法人和5134.9万个个体经营户。集中援助受这一流行病影响的小型和微型企业及其雇员应该是处理这一流行病引起的就业问题的首要任务。

疫情对就业的影响仅限于第一季度。

证券时报记者:2月3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要做好“六个稳定”,做好各种复杂困难局面的准备。要搞好“六个稳定”,首先是“稳定就业”目前,受疫情影响较大的行业大多是劳动密集型行业。疫情持续的时间越长,就业压力就越大。你能谈谈今年对疫情对就业的影响的总体判断以及对中国新增就业人口规模的预期吗?

duyang:流行病期间的社会动员是非常时期的应急措施。许多地区采用了第一级反应机制。虽然适逢春节长假,并采取了延长假期等措施,但对一些行业的影响确实明显。这种流行病对劳动力市场和就业的影响是通过对经济各行业的影响传播的。具体来说,有以下两种基本机制一是疫情导致节假日延长导致经济活动暂停造成的损失,主要集中在对供应方行为(如生产)的影响上;第二,流行病控制期间非常反应措施对直接需求的影响它主要是第三产业的一部分,如旅游、交通、餐饮住宿、批发零售和娱乐。

疫情对就业的总体影响取决于疫情持续时间。正如你所说,“疫情持续的时间越长,就业压力就越大。”然而,从各方面的信息来看,这一流行病的影响不会比2003年非典疫情更长。这主要是基于过去17年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的巨大进步:(1)与非典疫情相比,中国在以分子生物学技术为代表的诊断和医学方法方面取得了巨大进步,有利于控制后续疫情;(2)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取得了很大进步,可以为准确抗击疫情提供科学决策依据。(3)公众在抗击非典方面积累了经验和教育成果,政府和有关部门也积累了经验,有利于疫情的控制。因此,我们计算出疫情对就业的影响仅限于第一季度。

199抗疫时期的社会动员不能按照传统的市场供求规律来分析其就业效应随着疫情尽快得到控制,其随后对就业的影响是有限的。根据我们的初步分析,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由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一些产业的关闭,第一季度城市调查的失业率可能上升0.3个百分点。总的来说,这一流行病只造成了短期的负面影响,并没有改变经济发展的基本轨道。疫情结束后,经济活动将迅速恢复,不会对全年新的就业目标产生重大影响。

对小型和微型企业的集中援助

是应对这一流行病和“稳定就业”的最重要的事情。《

证券时报》记者:此次疫情与2003年非典的一个重要区别在于爆发的不同时间点。春节过后,这是大量返工的高峰期,也是劳动力“再匹配”的关键节点。我可以问一下你认为哪些行业和领域需要首先解决,哪些群体需要重点关注吗?

度阳:这次疫情的爆发不同于2003年非典疫情的爆发,它确实会带来不同的影响。然而,应该指出的是,中国的经济发展阶段和经济结构与2003年有所不同首先,我国综合国力的巨大进步为我们提供了更强大的物质基础和更丰富的手段来应对这一流行病。同样,应对劳动力市场冲击的能力也大大增强。

第二,非典爆发时,中国经济结构中的主导产业是第二产业。2003年,第二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5.6%(工业增加值占40.3%),第三产业增加值占42%。根据国家统计局的初步核算结果,2019年第二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9.0%,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3.9%。疫情对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经济活动的影响机制存在明显差异。由于第二产业的影响主要集中在供应方(生产),因此在回收和后续补救方面具有很大的灵活性。相比之下,这一流行病对第三产业的影响集中在直接需求上,导致无法挽回的更直接损失。因此,“稳定就业”的目标也应该更加集中在这些第三产业部门。春节期间爆发了

199疫情。一方面,与春节假期的巧合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就业的影响。另一方面,节后时期一直是就业转换的高峰期,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疫情引发的劳动力市场摩擦。然而,这种流行病对不同行业的影响是不同的。疫情结束后,企业的就业不一定会减少。相反,经济活动的迅速恢复将带来就业需求的反弹。

,但是,随后的“稳定就业”政策应侧重于确定受疫情严重影响的重点行业(如上所述),并根据这些行业的就业特点准确实施政策这些行业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小型和微型企业以及个体企业的集中。根据第四次经济普查的数据,在批发和零售、运输、住宿和餐饮、住宅服务、娱乐和租赁服务这六个重点行业中,个体经营户的平均规模不到3户,法人的平均就业规模大多不到10户,这意味着大量小型和微型企业在这些行业中从事商业活动。这六个行业的法人实体数量为857万。如果这些企业中有5%因疫情影响而无法持续经营,将涉及428,500家企业。六个行业共有5134.9万户个体经营户。如果10%的个体经营家庭由于疫情的影响而无法持续经营,将会有500多万人受到影响。

因此,当务之急应该是通过向受流行病影响的小型和微型企业及其雇员提供集中援助来解决流行病造成的就业问题。

疫情结束后,

应允许企业在一定时间内适当延长工作时间,以弥补生产损失。

证券时报记者:在看到疫情对就业的负面影响的同时,似乎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就业机会。如新经济弹性就业、人力资源软件即服务等你觉得这个怎么样?

都扬:首先,我们应该看到中国经济正处于快速结构调整时期。突出的表现是,新的就业机会主要出现在第三产业,特别是以互联网、数字技术、现代物流和服务业为代表的新兴部门。在过去的几年里,第二产业已经成为一个净流失的就业部门,这意味着中国的就业结构在疫情爆发前经历了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当然,这种流行病是影响几乎所有群体的重大公共事件。它的影响可以客观地促进一些原本可行的新兴产业的发展,就像非典对互联网经济的催化作用一样。

证券时报记者:鉴于在“稳定就业”方面遇到的挑战,能否请您详细阐述一下您的政策建议?

杜洋:我们以前的分析表明,尽快结束疫情是恢复经济秩序和就业稳定的最重要的前提。因此,目前的重点是应对这一流行病,并尽可能缩短这一流行病的持续时间,这也是“稳定就业”的主要保证此外,鉴于疫情的突然影响,实施有针对性的“稳定就业”政策也是非常必要的。

首先,中小企业和一些服务行业的个体经营者受疫情影响最大。将对受到严重影响的服务业实施临时定向减税,以确保这些行业中因疫情影响而无法生存的企业数量降至最低。在去年已经实施的大规模减免税的基础上,将在准确识别相关行业和受损企业的前提下,加大减免税力度。

第二,疫情控制取得明显成效后,要努力恢复相关受损行业的经济活动。对于受关闭影响的第二产业,应允许企业使用更灵活的就业制度(如加班),通过在一定时间内适当延长工作时间来弥补爆发期间的生产损失。

第三,增加对收入影响较大群体的社会救助。将向企业因疫情影响而难以生存并失去工作的群体提供有针对性的援助。灵活运用失业保险积累基金减少失业职工福利损失

优化家庭调查指标和抽样方案的设计

能解决灵活就业统计的挑战

证券时报记者:最后,你能谈谈新经济创造灵活多样的就业模式给就业统计带来的挑战吗?你认为今年解决这个问题会有新的进展吗?

duyang:收集就业统计信息的方法大致有两种一个是基于企业和用人单位的报表收集系统,另一个是基于住户调查的信息收集。新经济创造了灵活多样的就业方式,甚至改变了传统的就业关系,对以往的就业统计方法提出了挑战。然而,基于住户调查的信息收集仍然可以使用。

从目前的国际就业统计来看,家庭调查仍然是最重要的方式因此,我们的统计系统也需要进一步发挥住户调查的作用,使其成为就业统计的主要信息来源。

当然,基于雇主的信息收集对于了解就业需求的变化是非常必要的。由于新经济依赖平台服务,只要在家庭信息收集中优化指标设计和抽样方案,并与平台信息相结合,就可以通过更新技术手段来改进现有的统计系统。

大家都在看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