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疫情对gdp的影响_北大教授岳昌君:疫情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影响

来源:2019年12月,北京大学教育与经济研究所

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感染的肺炎病例在武汉出现,病毒传播广泛且迅速,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2020年1月23日,武汉宣布关闭该市。1月30日前,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已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应急。这种流行病不仅推迟了开学和创业时间,还对已经严峻的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摘要:基于2003年以来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数据,分析了疫情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以及积极应对和解决就业困难的可行方法和措施。

作者简介

中国疫情对gdp的影响

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教授岳长军

疫情下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稳定就业、稳定金融、稳定外贸、稳定外资、稳定投资、稳定预期”是过去三年我国政府经济工作的重点,“稳定就业”是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稳定就业”不仅是民生的共同关切,也是一个难以解决的关键问题。< br>

1。从需求角度看,

的就业困难首先表现为经济放缓的负面影响自2010年以来,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呈现整体下降趋势,年增长率从2010年的10.6%降至2019年的6.1%,下降了4.5个百分点。从季度增长率来看,自2015年第一季度以来,增长率已连续20个季度低于7.0%,尤其是2019年第三、四季度,增长率低至6.0%

经济发展速度对就业有最直接和最显著的影响截至2019年底,全国城市调查的失业率为5.2%,城镇从业人员为4424万人。在此基础上,城镇劳动力为4667万人,城镇失业人口为2427万人。疫情最终会过去,但在短期内,疫情将对经济发展和稳定就业产生重要影响。2020年第一季度的经济增长率无疑将低于6.0%,甚至会出现更大的下行浮动,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将相应“减少”

2。从供给角度看,1992年,全国共有256多万名大学毕业生就业,达到874万人,达到了历史上的新水平。2020年大学毕业生的数量不仅是最大的,也是自2012年以来最大的增长。2016年、2017年、2018年、2019年和2020年的毕业生增长率分别为16万、30万、25万、14万和40万。大学毕业生供应的大量增加必然会加剧就业困难。

在中国大学毕业生规模大幅增长的同时,出国留学和回国的毕业生规模也在逐年增加。2015年、2016年、2017年和2018年的归国学生人数分别为408,000人、432,000人、481,000人和519,000人。据估计,2019年和2020年这一增长趋势将继续,2020年的规模估计为60万左右国内大学毕业生和留学毕业生之间存在劳动力替代效应,他们在就业上相互竞争。

3。从2003年开始,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育经济研究所每两年进行一次“全国大学毕业生就业抽样调查”。2019年的调查样本包括来自中国东部、中部和西部17个省、自治区和城市的32所大学的16,571名毕业生

2,019年,单位、国内学习、海外学习、自由就业、自营职业和其他灵活就业的比例分别确定为37.4%、25.3%、4.9%、3.7%、2.3%和6.6%上述六个百分比的总和是大学毕业生的执行率,为80.2%此外,其中12.3%、3.8%、2.3%和1.4%的人将被雇用、不被雇用、不被高等教育录取以及暂时不被雇用。与2017年相比,2019年的就业形势相对较差从已经确定的单位比例来看,2019年下降了1.4个百分点;从就业比例来看,2019年这一比例上升了2.2个百分点此外,2019年出国创业的比例分别下降了1.0个百分点和2.4个百分点,表明出国创业的难度相对加大。

4。从非典疫情来看,就业

2-2003是1999年扩招后我国高校招收的本科生进入劳动力市场的第一年。那也是非典疫情发生的一年。非典疫情始于2002年12月,止于2003年7月,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产生了重大的负面影响。就业比例最能反映就业的难度。2003年、2005年、2007年、2009年、2011年、2013年、2015年、2017年和2019年的大学毕业生就业比例分别为35.8%、22.4%、22.6%、26.4%、21.9%、23.4%、12.8%、10.1%和12.3%在九项调查中,非典年等待就业的人数比例最高,该年超过三分之一的毕业生在离校时没有找到工作。疫情爆发与去年12月非典爆发的时间一致,非典对今年上半年的经济产生了负面影响。疫情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影响主要是由市场需求“减少”造成的,具有显著的规模效应。

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特点和机遇

1。根据行业分布,

2-2019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的行业分布由高到低的比例依次为:(1)教育,占12.6%;(2)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产业,占12.4%;(3)制造业,占11.8%;(4)财务,占10.6%;(5)建筑业,占9.8%;(6)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探,占4.6%;(7)文化、体育、娱乐,占4.3%;(8)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占3.8%;(9)农林牧渔业,占3.7%;(10)电、气、水生产和供应,占3.4%;(11)批发零售,占3.1%;(12)租赁及商业服务,占2.6%;(13)运输、仓储和邮政服务,占2.4%;(14)卫生、社会保障和福利,占2.3%;(15)房地产,占2.3%;(16)矿业,占2.2%;(17)住宿和餐饮,占1.7%;(18)居民服务,占1.2%;(19)水利环境公共设施管理,占0.7%其他占4.6%

199名大学毕业生就业分布不均,前五大行业合计占57.2%,对毕业生就业影响最大。特别是,教育部门将在2019年首次成为最大的部门,预计未来将保持这一势头。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2019年全国人均消费支出为21559元,其中教育、文化和娱乐支出为2513元(占11.7%)。按14亿人口计算,全国教育、文化、娱乐消费支出总额为3.52万亿元,是一个巨大的消费市场。

这种流行病对不同行业有不同的影响。信息技术对属于实体经济的制造业和建筑业的影响更大,而对教育、信息技术、金融和其他服务业的影响相对较小。2019年,制造业和建筑业的大学毕业生就业率为21.6%,而教育、信息技术和金融业的就业率为35.6%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教育和数字金融发展迅速。在疫情防控期间,许多学校开展了网上教学和研究,采用直播、录音和广播、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视频会议、独家定制(SPOC)等多种网上教学模式。实现“推迟不返校,推迟不停止教学,推迟不停止学习,推迟不停止研究”预计疫情过后,教育产业将有更大的发展前景。

2。从单位分布看就业

从工作单位的性质来看,企业一直是大学毕业生最重要的就业单位。自2003年以来,一半以上的大学毕业生在企业就业。尤其是2011年以后,企业占了75%以上,也就是说,超过四分之三的毕业生被企业录用。

2-2019年,各类单位毕业生就业比例由高到低依次为:(1)民营企业占35.6%;(2)国有企业占28.4%;(3)学校占7.6%;(4)党政机关占5.6%;(5)外资企业占5.1%;(6)科研机构占1.2%其他占16.5%自2011年以来,民营企业已成为吸纳大学毕业生就业的最大单位类型。然而,从趋势来看,2019年私营企业的比例是2011年至2019年所有年份中最低的,这表明私营企业在经济放缓中面临巨大压力。

受中美贸易摩擦影响,外资企业吸收大学毕业生的能力减弱。2019年,外资企业的就业比例仅为5.1%,为2003年以来的最低水平。2019年,中国新增外商直接投资企业40888家(不含银行、证券和保险),同比下降32.5%。2019年,商品和服务进出口增长率分别仅为3.4%和2.8%,均低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

3。从就业渠道来看,

199大学毕业生的就业与用人单位的毕业生就业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毕业生需要通过各种渠道获得就业信息,并通过一定的渠道向相关单位发送工作信息。2019年,为确定在本单位工作的人员选择的求职渠道比例从高到低排列如下:(1)学校(包括部门)就业指导机构发布的需求信息的47.4%;(2)网络招聘信息占20.1%;(3) 10.9%的招聘广告来自企业;(4)朋友或熟人介绍的信息占6.6%;(5)父母和亲属介绍的信息占6.3%;(6)实习单位提供的信息占2.5%;其他四类共占6.2%显然,学校、网上招聘和亲友是毕业生找工作的重要渠道,占总数的80.4%。

从变化趋势来看,网上招聘的重要性凸显出来。2005年,网上招聘的比例不到5%,而2007年超过10%,2013年超过20%,此后一直保持在20%以上为了解决疫情中线下的困难招生问题,2020年2月28日,教育部推出了“24365”全天候在线校园招生服务,即一年365天,一天24小时在线招聘平台在求职中扮演着重要的中介角色。教育部积极与社会招聘网站公司合作,选择了五一就业、智联招聘、BOSS直销、ChinaTalent.com、Liepin.com等五家与毕业生高度匹配的大型公司,开辟校园招聘区,为大学毕业生提供免费优质服务。

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的方法和措施

1。职场竞争力取决于学生的学习能力

大学毕业生具有较高的人力资本水平,在劳动力市场上应具有较高的就业竞争力影响大学毕业生就业效果的因素有哪些?为什么有些毕业生能找到高收入和高满意度的工作,而其他人却失业或有工作?除了求职方式、求职意向和求职努力的差异外,人力资本质量是核心影响因素。《

2019年大学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表》对学生获得的增值知识、技能和能力进行评估,包括34项具体指标根据这些指标的因子分析综合得分,将平均值设为70分,构建“就业能力指数”通过按毕业目的进行分组比较,结果表明“就业能力指数”与就业结果呈正相关。根据“就业能力指数”,从高到低的顺序为:(1)出国77.7分;(2)自营职业74.0分;(3)在中国继续深造得71.6分;(4)确定单位为71.6分;(5)其他灵活就业为65.8分;(6)自由职业64.9分;(7)其他临时性失业为64.1分;(8)拟就业64.0分;(9)无业学习63.5分令人惊讶的是,就业能力最强的大学毕业生没有选择就业(出国、创业、在家学习)在选择就业的群体中,来自确定单位的毕业生比将要就业的毕业生具有更强的就业能力。

表明工作能力取决于学生的学习能力大学生应该努力学习,培养和提高与工作相当的能力,而不是寻找与自己能力相当的工作。在疫情解除之前,大学毕业生应该充分利用他们在家的时间。一方面,他们应该尝试通过互联网找到工作。另一方面,他们也应该坚持学习提高自己的能力。他们还应该在网上学习一些职业规划和求职技巧的知识。

2。未来就业教育改革

知识爆炸的时代即将来临,学习的速度远远落后于知识增长的速度。因此,学习一些东西是非常重要的。不同的知识和技能意味着不同的工作。人工智能驾驶的无人驾驶汽车已经上路了。机器人可以爬楼梯、开门、在工厂工作、给医生提供建议等等。人们期望的理想职业正在逐渐消失。高等教育必须让学生做好准备,以适应未来不断变化的职业。在《教育的未来——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变革》一书中,约瑟夫·霍恩提出了教育下一代大学生的方法:发明、创造、发现——以满足社会需求阿恩认为教育应该培养学生的数据素养、科技素养和人文素养学生需要数据素养来管理大数据流,需要科学技术素养来理解机器如何工作,作为人类,他们还需要人类素养(人性、沟通和设计)来在未来的劳动力市场中与智能机器合作。

劳动力市场的产能需求结构正在发生变化,“软产能”的作用将更加突出。澳大利亚青年基金会(FYA)基于大数据的分析报告显示,对劳动力能力结构的需求正在发生变化,对数据素养的需求远远超过所有能力。对于美国和加拿大的许多居民来说,在家工作不再是一个新概念。有机会在家工作的群体越来越频繁地在家工作,受教育程度越高的群体更有可能在家工作。这种流行病,许多单位已经采取了在家工作的工作模式,预计在家工作将成为一些人未来的新常态。在家工作的性质要求具备数据素养,因此,在疫情防控期间,大学生不仅要适应在家学习和网上求职,还要为将来在家工作做好准备,培养相关的知识、能力和观念。

3。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措施

从2019年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的统计描述可以看出,学校(含部门)就业指导机构发布的需求信息占47.4%,接近一半。这表明我国高校更加重视就业指导,就业指导质量有了明显提高。其中,校园招聘会是供需双方交流的重要平台。疫情爆发后,各高校及时将线下活动转变为网上活动,预计将对毕业生的求职起到积极有效的促进作用。

例如,在疫情防控期间,清华大学学生职业发展指导中心积极探索就业管理、服务和职业指导的新模式。它从四个方面加强了疫情期间毕业生的就业:网上招聘帮助高质量就业,职业指导促进个人成长,及时可靠的信息服务,网上处理就业程序,从而实现毕业生“永不离家找工作”,就业服务持续可用。1月底,根据疫情防控工作的部署,北京大学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及时调整了相关程序和工作安排,开展了“最温暖的就业季节还在你身边”主题活动,将疫情对毕业生就业的影响降至最低。3月的第一周,北京大学和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于2020年春季联合举办了第一次空中谈话和特别网上双选会议

4。政府相关部门促进就业办法

根据去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分布情况,企业是吸纳毕业生的重点部门对于顶级民营企业来说,疫情的影响更大。为了鼓励私营企业尽快开始工作和扩大就业,政府制定了一些政策,如降低费用和税收,并提供贷款资金。这些措施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但影响民营企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是产品需求。政府应积极采取更多的政策措施,扩大企业产品市场,提高居民消费能力和意愿,及时提供国内外市场需求信息。

在全社会抗击疫情、努力发展经济的时期,国有企业应该承担更大的社会责任,为大学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和实习机会。同时,党政机关、各级各类学校等机构也应积极拓展就业空间,为“稳定就业”做出贡献。

从2019年毕业生的去向来看,中国高等教育的升学率高达25.3%,这对提高“实施率”起到了重要作用在疫情防控期间,教育部宣布将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和初高中升级规模。同时,鼓励毕业生参军并在基层工作。所有这些措施将有助于缓解就业压力。

总之,这种流行病在短期内只会对中国的经济发展不利,中国经济发展的长期趋势不会改变。疫情过后,一些行业将迎来更大的发展机遇,新行业、新形式、新技术将不断涌现。大学毕业生不仅是今天的求职者,也是未来的生产者、企业家和工作提供者。大学毕业生应该对未来充满信心,积极应对当前的不利局面,相信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199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

199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成立于1999年,由原国家教委、原国家计委和财政部共同资助。它是国家教育经济学和教育财政问题的重要研究和咨询机构。研究所也是教育部普通高等院校人文社会科学的重点研究基地。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是国家重点学科。< br>

研究所专注于以下主题:教育经济、教育金融、教育管理、教育政策等研究所增强了学科发展意识,形成了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多学科综合研究相结合的特点。在大学毕业生就业、学生发展、高考招生、教育经费等研究领域有着丰富的大型数据库资源。

本文和未标注图片的版权属于原作者,仅供分享。它不代表这种公众意见。如果有侵权,请留言并通知我们删除它。投稿和内容合作邮箱:乔乔@acabridge.edu.cn

大家都在看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