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10:金融应用不应列为中国银行、中国银行、中国银行和中国银行

虽然3.15晚会在中央广播电视台的播出将因疫情而推迟,但消费者权益的保护不会推迟。
鉴于2019年的重大金融事件,一个小小的信息金融渠道整理出了几个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经典案例我希望通过真实事件的恢复,帮助消费者提高自我保护意识,督促金融机构提高服务水平,共同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发展。


中国光大银行

自2018年底以来,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了100个应用评估结果,工行的建行支付宝等因隐私保护问题被点名,手机应用隐私保护整改工作悄然开始。

| 2019年1月br>

2019年1月,中央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国家市场监管总局联合下发《关于开展App非法收集和使用个人信息专项管理的通知》,决定于2019年1月至12月组织开展全国APP非法收集和使用个人信息专项管理工作应用程序操作员在收集和使用个人信息时,需要以易于理解和简单的方式显示个人信息收集和使用规则,并且这些规则必须得到个人信息主体的同意。不得收集与所提供服务无关的个人信息。

随着整改力度的加大,过度使用手机用户隐私信息的应用被曝光。然而,令我们惊讶的是,有许多“大平台”和“大公司”深受信任。

2年2月,019年,JD.com金融应用对涉嫌收集用户隐私的关注急剧上升。一些网民报道称,JD.com金融应用将获取用户的敏感图片并上传。当天下午,JD.com金融回应称,图像缓存是为了方便客户投诉或建议,不会上传到JD.com金融背景。对此,该网民对该报道不满意。当天晚些时候,有人进一步指出,京东金融将“窃取”美容相机的照片,这与“截图反馈”功能无关。第二天下午,JD.com金融发布了技术调查结果,承认了技术错误,并向客户道歉,但坚持未经允许不得上传用户照片和截图。

2年7月11日,中国消费者协会等成立的“应用程序非法收集和使用个人信息专项治理工作组”(以下简称“应用程序专项治理工作组”)宣布,10个应用程序违反了《互联网安全法》第41条“个人信息公开收集和使用规则”的要求,且没有隐私政策。在这10款应用中,中国银行手机银行应用令人印象深刻

7年16月,应用程序特别治理工作组发布了另一份通知,指出40个应用程序在收集和使用个人信息方面存在问题,并且没有披露有效的联系信息。在这40种应用中,有17种金融应用,包括百度百花、怡然贷款、ppmoney贷款、拉卡拉、小赢卡贷款、悟空理财等。

9年12月4日,国家网络安全通知中心报告了100个非法APP请求,要求删除进行整改。令人惊讶的是,许多金融应用数据出现在整改名单中,包括光大银行、天津银行、天津农业商业银行等。

小米金融也在12月19日信息通信管理局发布的“APP(第一批)侵犯用户权益公告”中“成功”上榜

9年12月26日,应用程序特别治理工作组最近发布了一份关于收集和使用61个应用程序的个人信息的通知这包括在最近的评估中发现在收集和使用个人信息方面存在问题的57个应用程序,以及建议对以前发现的问题进行整改但迄今尚未完成整改的4个应用程序。在这份公告中,金融应用的比重相当高,甚至包括信用卡行业发展的基准——“招商银行棕榈生活”应用

值得注意的是,在本公告中,金融APP的数量相对较大,接近一半。包括小米贷款、360贷款导航、小额信贷网络、招商银行掌上生活、财富挖掘信用卡管家、小米金融、小满理财、万达贷款、民生信用卡国民生活、浦东发展信用卡、现金巴士、信用卡折扣、财神爷爷、简单理财、维萨卡贷款、汽油、分期付款、钱包管家、富友收款机、按揭计算器、现金贷款、葫芦岛、快贷等。24个应用程序被命名并报告进行整改。

今年1月13日,国家计算机病毒应急中心最近在“网络2020”专项行动中通过网络监控发现,一批非法和非法的有害移动应用存在隐私违规行为,违反了《网络安全法》的有关规定,涉嫌收集范围以外的个人隐私信息。在这次发布的24个应用中,有6个金融应用,民生银行(5.12版)和法国兴业银行(5.0.4版)都在榜单上。< br>

不断点名,无数“大平台”和“大公司”被“展示给公众”未能采取有效措施保护用户信息,甚至滥用授权权,都是对用户隐私的漠视。金融企业也需要更多的社会责任感和对消费者的关注,最终成为用户隐私的“防火墙”而不是“泄密墙”

相关链接
财务和财务应用程序的“表现最差”
京东财务响应应用程序涉嫌收集个人信息或涉嫌非法
中国银行对应用程序非法收集个人信息的回应是向客户建议隐私政策条款
“30项”,然后是“40项”。金融应用已经成为隐私问题最严重的领域,超过70%的金融应用存在存款漏洞。所有四家银行都涉嫌超越声明、记录、性取向...这和你有关系吗?光大银行应用程序违规需整改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了应用小米财务、QQ等41项。那侵犯用户权益的行为赫然
列出了“招商银行掌上生活”应用因不当收集和使用个人信息而被命名为
应用收集和使用个人信息行为的“红线”看你是否已经“成功”了?


大家都在看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