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猪价格上涨归咎于环境保护?专家:经济越发达,就越愿意扩大禁区(《21世纪经济报道》)

21世纪经济报道

如何解决环境保护的“一刀切”问题?生猪价格上涨,环保为何不能收回锅?12月底,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吴顺泽在北京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并回答了一系列热点问题。吴顺泽先后担任中国环境规划研究院副院长、环境保护部计划财务部副主任、环境保护部改革办公室副主任、垂直改革办公室副主任。他见证了近年来中国生态环境领域的改革和实践,并参与了许多计划和政策的制定。自2019年以来,生猪价格的上涨一直是所有人关注的话题。“环保要求限制和禁止养猪政策”是否与生猪价格上涨有关,也是一个有争议的话题。吴顺泽回应了“生猪价格上涨与环境保护的关系”这一热门话题,并谈到了近年来地方环保工作面临的一些紧迫问题。吴顺泽认为,当地方政府以环境保护的名义推动其他方面的整治时,他们往往认为自己可以站在道德层面上,把所有难以启齿的因素和可以加入“环境保护”一揽子计划的因素抛在脑后“一段时间以来,我一直在思考为什么环保会受到打击?这不是推卸责任的问题。主要的担忧是,错误的处方影响了未来有针对性政策的出台。吴顺泽说,经济越发达,土地越紧张,越愿意扩大禁区的范围。环境保护因素不是“无猪城市”和“无猪县”的原因。地方政府的真正动机是养猪不向地方政府纳税、占用土地多、防疫压力大。生猪价格上涨与环境保护“21世纪”的关系:对于近期生猪价格上涨的原因,有许多声音还有一个声音说“环境保护禁区是生猪价格上涨的主要原因”。你认为这个问题怎么样?吴顺泽:这是最近广为流传的一种误解。据悉,环保区政策将导致2019年生猪产能大幅下降,生猪价格大幅上涨。环境保护很容易成为一个出口。不能做的事情经常打着环保的旗号宣传。当问题出现时,环境保护经常被作为借口。生猪产量下降是由各种问题造成的,如疾病(非洲猪瘟)、土地问题和生猪周期的影响,而环境保护禁令与猪肉价格上涨的相关性非常弱。早在2001年,《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办法》就已经规定了禁入区的范围。2013年颁布的《大型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条例》和2015年实施的修订后的《畜牧法》进一步明确了禁渔区的要求。我参与了“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整个准备过程。国务院于2015年颁布实施,要求根据《畜牧法》、《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等法律法规划定禁入区2016年,原环境保护部和农业部联合发布了《畜禽养殖禁渔区划定技术指南》,明确规定禁渔区范围由县级以上政府依法划定,禁渔区仅限于大型畜禽养殖场。到2017年底,国家基本完成了无支持区的划定,21个省由农业和农村部门牵头,10个省由生态和环境部门牵头。这些基本条件是遵守法律法规的过程,在改善水环境质量和提高全国大型畜禽养殖场的质量和效率方面发挥了非常积极的作用。根据谁负责的原则,农业和农村事务部和生态环境部联合调查了禁区。农业和农村事务部负责21个省,生态环境部负责其中10个省。调查发现:(1)根据《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法》的规定,划定了5.3万个禁渔区,约占禁渔区总数的一半。关闭和搬迁涉及该国总人口的4.1%我国生猪数量随周期波动较大,正常波动范围为4%。(二)根据《动物防疫法》、《城乡规划法》、《文物保护法》、《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等规定划定的禁渔区仍然很多。,约占全国禁入区总数的四分之一。(3)还有一种根据当地法律法规划定的禁区,占全国禁区的1.7%;(4)有14000个没有法律法规的禁区,约占全国禁区的14%。关闭和搬迁涉及555.6万人,占全国总数的1.3%一般来说,由于禁区的划分,对生猪生产能力的影响是有限的。禁区的划分并不是猪大量减少的主要原因。为什么?第一次是不对的。禁区的划定将于2017年基本完成,而中国生猪数量将于2018年达到最高水平,并将于2019年开始大幅下降。第二是数量不对在10.1万个禁渔区中,关闭和搬迁涉及3895.6万头牲畜。由于搬迁,库存增加了649.2万头,抵消了实际净减少的3211.4万头生猪库存,占2018年底总库存的7.5%。2019年上半年,生猪数量甚至在几个月内减少了2000万至3000万头,这远远不够。“无猪县”的本质是推动经济“21世纪”:那么什么是禁区的扩张呢?吴顺泽:环境保护已经成为一些地方政府“禁止和扩大种植,过度使用武力”的借口环境保护就像一个篮子。任何问题都可以放在篮子里。然而,我们的分析表明,有些问题实际上并不是环境保护问题。有一种现象是禁区扩大了,但是没有法律依据的禁区只占全国总人口的1.3%。大多数禁区都是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和地方法律法规划定的,必须严格清理。目前,清洗效果也很好。然而,环境保护导致的禁产区问题并不是生猪生产恢复的主要重点。对于养猪,许多地方都提出了“无猪城市”和“无猪县”。这些地方大多位于土地价格高的东南省份。提议的“禁止加薪”本质上是由经济驱动的。养猪占地面积大,没有税收。它对地方财政的贡献相对较小,对地方的贡献远远小于工业园区企业。可以看出,非洲猪瘟和猪循环,加上导致地方政府和企业饲养量下降的各种因素,是导致生猪存栏量大幅下降的主要原因。调查发现,在过去,企业更加重视疫情,许多农场屠宰生猪,因为他们感染了非洲猪瘟或疑似猪瘟。许多中小型农户担心感染猪瘟,所以他们提前清理摊位,缺乏补充的意愿。生猪养殖的风险很高,保险公司不愿意在疫情期间提供生猪保险,这进一步加剧了后续影响。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养殖企业反映的第一个原因是猪瘟疫情引起的恐慌性抛售,这对生猪生产能力有很大影响。第二个原因是仔猪和母猪的价格太高,补充猪圈的资金压力很大。第三个原因是土地和农业资金短缺。第四个原因是更高的环保要求。因此,只有找到正确的原因,才能有效提高生猪生产能力,恢复生猪供应,稳定生猪价格我认为我们最近在这方面做得很好。如果我们赶上这些想法,我们肯定很快就会有结果。市场情绪已经稳定。让环保打退堂鼓写错药方“21世纪”:为什么环保成为“打退堂鼓”的出路?吴顺泽:一段时间以来,我一直在思考为什么环境保护可以承担责任。这不是推卸责任的问题。主要的担忧是,错误的处方影响了未来有针对性政策的出台。应该说,禁养区不仅仅是为了保护环境,也是为了10多万个禁养区。涉及45%人口的禁养区是由于环境因素而划定的,更不用说环境保护署了。地方政府不仅要考虑环境保护的需要,还要综合甚至更多地考虑城市化发展、动物防疫、文物保护、基本农田、河道管理等因素来划定禁入区。经济越发达,土地越密集,就越愿意扩大禁区的范围。这可能没有被所有人注意到但是社会也谈到了禁区,直接说是生态环境部。因此,环境保护因素不是“无猪城市”和“无猪县”的根本原因。地方政府的真正动机是养猪对地方政府贡献小、占用土地大、防疫责任重等因素。既然这不是环境因素造成的问题,我们为什么要说环境保护呢?这要求我们研究和深入思考这个问题。在我看来,当以环境保护的名义推动其他方面的整治时,地方政府往往认为他们可以站在道德层面上,把那些难以启齿的因素和可以用汽车添加的因素放在“环境保护”的篮子里。多年来,我们发现一些地方政府想“全面”做一件事,想完成三年的任务和两年的逐级提速。他们最愿意以环境保护为出发点来谈论这件事。这是环境保护受到指责的一个重要原因。事实上,这将其他有利于环境保护的领域中应该做或不应该做的事情推向了生态环境保护,也将造成不良经济和社会影响的事情推向了生态环境保护。

21世纪经济报道

中国环境记者论坛

大家都在看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