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大学与西藏的爱情:雪莲盛开在五岳下

厦门大学图书馆

图为厦门大学竹子蜻蜓支援队在当雄县龙仁镇中心小学组织的流动图书馆活动。

西藏,雪原上的神奇之地,与厦门的海岛风光完全不同就像两种强烈对比的绘画风格,一种是天马行空的边塞,另一种是喷云吐雾的清新城市。一面是最美丽的校园里的求知欲,是郎朗书籍、青春和青春的声音,另一面是青藏高原上震撼人心的高原、雪山和冰湖。这两个截然不同的场景从远处呼应着彼此的强烈感情。

从五老峰到高原:

南强学生梦想建高原叶

,现年90多岁,被誉为“厦门大学援藏第一人”叶是厦门大学生物系1950届毕业生。开学第一年,在父亲、厦门大学第一届毕业生叶国庆的影响下,她满怀激情,毫不犹豫地徒步进入西藏。在西藏从事了8年极其艰苦的援助工作后,叶调到西藏公立学校(西藏民族大学的前身)教授汉语,直到退休。几十年来,她始终坚守着三尺讲台,完成着厦门大学愿意贡献、勇于承担的人的光荣使命。她为西藏培养了一批优秀人才,也为厦门大学学生在雪域高原上的家乡情怀谱写了精彩的篇章。

梦想是在那个时候,爱国而年轻2013年7月,厦门大学法学院2012级本科生范天成自愿报名参军,前往条件最艰苦的西藏阿里。他不害怕恶劣的环境。为了更好地训练自己,他当过警察、厨师、文书、战争助理、翻译等。他还带领藏族同志学习和教他们汉语。由于他的出色表现,他被组织批准入党。他获得了1项嘉奖和1项“优秀士兵”称号...《人民日报》“90后”专栏报道了范天成的事迹,他在阿里检查站成了闪耀的“厦门大学之星”。仍有许多厦门大学学生在西藏各行各业战斗,为西藏的伟大发展和长期稳定做出了积极贡献。

“自强不息,自强不息,向海学习何……”2013年7月20日,充满激情的厦门大学桑松分校战胜世界最高城市拉萨,厦门大学西藏校友会正式成立西藏校友会的成立,架起了西藏校友与厦门大学交流的桥梁。厦门大学的几代人将继续书写厦门大学在这片神圣的西藏土地上的使命和责任。

从珠穆朗玛峰脚下到芙蓉湖:

在于雪的赫伦岛寻找梦想

2,001年,第一批9名藏族学生来到美丽的厦门大学,开始了他们在厦门公园的学习之旅第一批来自西藏的学生在外国语学院英语系学习,他们在学校的四年里受到了学校和学院的高度重视和关注。学校降低了他们的学费,并在助学金方面给予他们优惠政策。厦门大学出版社还专门为藏族学生设立了“出版奖学金”。在过去的四年里,九名学生没有辜负老师和同学的爱。尽管他们很晚才开始学习英语,但他们以非凡的勤奋和努力克服了诸如气候生活不适应和巨大的学术压力等困难。他们一个接一个地通过了英语专业四年级和八年级的全国考试,并顺利毕业。彝西丹增、白马库姆、子丹卓嘎、基德群镇、曲卓妮嘎...老师们仍然非常清楚地记得这些勤奋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这群能歌善舞的藏族孩子,用雪域高原和活泼的郭庄村的自然之声为校园文化增添了一抹美丽的风景。

易喜丹增表示,厦门大学最强烈的情感是厦门大学人的“感恩、责任、奉献”精神。正是这种精神激励,即使毕业后他去了美国和新加坡深造,他仍然决定回到他梦想开始的地方,回馈于雪的家乡。现已在西藏大学教授英语的易西单,正带着他的学生们对藏语、汉语和英语的语言和文化进行比较研究。

鹰鹭齐飞胜:

真情奉献谱写新篇章

2002厦门大学作为教育部首批对口支援西藏民族大学的高校,为促进西部高等教育发展、促进西藏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努力18年来,厦门大学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整合优质资源,大力推进西藏民族大学办学理念、学科建设、科研能力、师资队伍、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条件的改善。

199厦门大学秘书兼校长每年在西藏民族大学举办对口支援工作专题研讨会已成为一种传统。学校先后派出29名教师和干部到西藏民族大学挂职。“四年半对西藏的援助让我变得更加坚韧,心胸更加宽广,对生活更加虔诚。”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的杨玲老师承担了许多与西藏民生安全和边境稳定有关的任务。杨凌主持了西藏自治区教育厅委托的“幸福家园的建设者——新时期藏族大学生就业创业研究”重大课题,突破专业壁垒,协同西藏援助和西藏民族大学创新。2019年,自治区党委、政府授予她“第八批援藏优秀干部和人才”称号

自2003年以来,厦门大学从西藏民族大学招收了20名博士生和200多名交换生,积极帮助西藏民族大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建立学校图书馆间的数字资源共享平台,向西藏明达开放虚拟专用网数字资源服务;建设多媒体教室、各种实验室、教学软件、在线课程资源等。厦门大学出版社设立了“管理图书馆”和“法律图书馆”,协助西藏民族大学教师出版近30种专著和教材。捐赠20,000多本书...

“立功为何在故里,雪更洒青春为落实国家“健康中国”战略和精准扶贫政策,2014年至2019年,厦门大学医学院组织76名师生组建了“天路行”实践团队,先后6次赴西藏,在西藏左贡、拉萨、昌都日喀则3地64个村开展医疗救助、基层免费门诊、健康教育等医疗扶贫活动。该团队共服务了2万多名农牧民,用实际行动诠释了自己的责任,用真诚的奉献谱写了藏、汉感情。从1992年8月到2008年8月,厦门大学竹蜻蜓教学团队的学生每年暑假都要坐60多个小时的公交车,穿越近20℃的温差,为西藏当雄县的孩子们点亮他们的梦想。11年来,共有315名厦门大学学生参加了支持西藏教育的活动。他们走访了当雄县的三个乡镇,即龙仁乡、贡塘乡和宁中乡,包括当雄中学、贡塘乡完全小学、龙仁乡中心小学和宁中乡第一中心小学,共有4所学校,8000多名学生。志愿教师还筹集了教具、学习用品、运动器材、书籍等。通过慈善销售和筹款,价值超过10万元。藏族女孩伽马来自当雄县的一个牧民家庭,2015年被厦门大学录取她说:“我的老师是2011竹子蜻蜓的成员他们可能没有想到,那个专心听课的普通小女孩告别了父母的放牧生活,来到了竹蜻蜓起飞的地方。回顾过去,厦门大学和西藏有着长期而持久的关系。进入新时代,开始新征程,厦门大学将继续高举爱国主义、革命、自强、科学的精神旗帜,与祖国最神奇、最壮丽的雪域高原西藏携手共进,在与校址合作的道路上,继续实现爱无疆、心无疆的新辉煌。

大家都在看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