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军队打仗有多困难:前线将军和士兵的真实记忆!

前线将领的记忆

李宗仁

8年抗日战争中直接面对日本的中国军队是从将领到士兵最有发言权的军队

乌合

李宗仁

台儿庄战役总指挥、第五战区司令员李宗仁回忆说:日军的力量确实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日本军队训练有素,战斗力最强,这在世界上是罕见的。在作战过程中,从将官到士卒,都是按照战术作战的原则作战,没有任何混乱,使敌人难以利用任何空隙。虽然日本的高级将领中没有杰出的战略家,但在基本原则上几乎没有重大错误。日本的将军一般都又矮又丑,但他们做事却能脚踏实地,一丝不苟,令人敬畏。

陈成的记忆

乌合

陈成

分别是第六战区和第九战区的总司令。指挥武汉会战和远征军进入缅甸的陈诚直接比较了中日军队:优势兵力无法衡量,但质量关系尤为重要在任何战斗中,我们调动的军队都比敌人多几倍。也就是说,例如武汉战役,仅第九战区的部队就有至多70个师。然而,根据连续发现的序列号,敌人使用的兵力不超过7个师。它之所以能以更少的投入打动大众,是因为除了设备关系之外,它的质量更好。另一方面,看看我们自己,虽然有很多军队,数量的优势被质量的劣势所抵消。空洞的承诺无助于失败,这也是为什么“士兵本质上是但并不富裕”的原因,这也是一个明智的说法。在武汉会战中,王的军和第三十军孙渡、张冲,由于素质差,第一次接触就被打败了。但是,鲁汉在云南的军队,没有联系,只听到敌机的声音,就是说,他们逃跑了,使质量好的部队无法完成任务,造成全面失败。因此,质量是军队的生命线。拥有更少的数量和更高的精度比拥有更多的军队要好。相反,它可以在战场上发挥自己的能力。

林彪

乌合

林彪

战后分析中国共产党方面,著名将军林彪也对平型关胜利后的经验作了专门的总结。他写道:敌人有许多弱点可以利用,但敌人确实是有效的也可以说,从北伐战争到苏联战争,我们从来没有遇到过这样强大的敌人。当我说强壮时,我的意思是他们的步兵也有战斗力,可以为自己而战。虽然他们打败了伤员,但仍有一些人拒绝交出他们的枪。战后,战场上只有敌人的尸体,但他们无法活捉他们。敌人射击的准确性、运动的阴影和对部队的控制都很擅长。与这种敌人作战时,如果一个人稍微轻视了敌人,如果他冲动行事,他就很容易遭受损失。我们的部队仍然不擅长疏散队形的战斗...我们的军事技术,特别是战斗人员和排长的技术和战术教育,确实需要很大的努力。在过去的半年里,尽管军队得到了休息和整顿的机会,在纪律、礼仪和标准化方面取得了很大进步,但战术训练仍然很差。今后应努力加强这方面的教育。

正是因为双方的差距是客观的,第四战区司令长官张法魁直接说了下面的结论:我觉得敌人可以俘虏他们想要的任何目标;如果他们不占有一个地方,那是因为他们不想要它。在整个抗日战争期间,我的思想一直是这样的。这只是时间问题。

这是在战场上投降的中国将军眼中的日本军队。

前线士兵的记忆

如果指挥大部队的将军们对日本陆军仍有较高的了解,那么在战场上直接与日本士兵作战的中国士兵就是日本士兵军事素质的最佳鉴定者在

乌合

侵华战争中,日军

与新四军的老战士姚天成作了多次比较。日本军队不仅有很强的个人作战能力,而且部队之间也有很好的配合。无论是协调步兵炮队,还是内部协调小分队、小分队(曹)和小分队,都是训练有素。我参加过与日本军队的战争,几乎每次我都能看到对方部队在受到攻击时能迅速部署,并形成单兵之间的交叉火力掩护和动作最快的步兵炮之间的相互掩护。日本人一旦形成战场合作,基本上就没有射击死角,很难把他分开,有时甚至不可能...抗日战争开始时,我们的一个老红军连队同日本军队作战,虽然日本的火力听起来不很集中,但是我们的红军老战士,他们有战争经验,行动灵敏,只要他们不注意,就会互相打击。

关于日本士兵的素质,中国士兵的记忆一般反映日本人善于战斗,不怕死,枪法好。松山战役的老兵谭祖友提供了细节:日军仍在猛烈开火,谭老在战壕里,杨营长在他身边。这时,他看到杨营长突然站了起来,还拿着望远镜观察前方的敌人情况在敌人的机枪面前还喷出一条长长的火舌,谭老知道日本人的枪法很准,只要他们瞄准基本上就不能活了所以谭祖友连忙对杨营长喊道,“营长!迅速蹲下,敌人的枪法很准。另一名炮手也在催促:“营长,我看不见了!”那智他们的话音未落,一颗子弹进入了杨营长的胸膛,营长顺势倒了下去这个例子没有夸大日本射击的准确性。

如果我们扩大视角,那么与双方打过仗的第三国士兵的感受无疑更有说服力。参加过朝鲜战争的美国海军陆战队老兵李博克基这样评价两国军队的人员素质:记者问:你认为中国士兵怎么样?他们是好士兵吗?

桦树:与日本士兵相比,他们不是他们试图以绝对优势取胜。就我个人而言,我不认为他们是优秀的战士,但他们特别有纪律性,能吃苦。

虽然这位美国老兵的评价显然有些偏颇,但从第三方的角度证实了中国在抗日战争中的对手:日本军队更有优势

可以说,从将军到士兵,所有与日本军队并肩作战的中国士兵都承认并感叹他们的对手在军事素质方面的优势和卓越:这是一个无可奈何的事实——在抗日战争中,保卫祖国的中国士兵面对的是如此强悍和先进的对手。

诋毁和贬低这些对手的军事素质,事实上,这只是贬低在抗日战争中牺牲的烈士和幸存的胜利者。

大家都在看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