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花山诗”中的记忆——日本在华殖民教育口述史研究

在收集、整理和研究日本殖民侵略中国的口述历史的过程中,我经常写一些短诗来记录情况和表达我的感受。起初,我只是给自己看。后来,它成为了与研究小组成员交流的一种方式,并偶尔在互联网或微信群上发布。到目前为止已经有数百个了。古人说:“诗是心灵的声音。”在《日本侵华与殖民教育口述史(十辑)》(2016年国家重点图书出版基金一级项目,由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出版之时,读这些诗多少有点自得——这是一种另类的个人历史记录我不知道如何做这件事。我已经从“阅读山”的故事中摘录了十几段,来制造记忆和放松所有成员疲惫的心。

死神逃学日记

齐主编,《满洲与奴隶教育》和《反日》,竹中,日本好兴社,2004

9年12月22日,我应邀在第四届日本殖民教育史国际研讨会(东京学运大学)上发表主旨演讲:“了解社群化之路——日本侵华教育参与者口述历史调查研究”出乎意料的是,代表日本自由主义历史观的东京大学教授藤冈带领一群人进入会场。2002年,早稻田大学的竹中教授(他在1998年自愿与我合作,但却无法下跪)再次下跪,并祈祷合作结束。我付不起这笔费用,所以我不得不卖掉分配的近140平方米的住宅单元,住在一栋临街的小房子里。除了叠加数据,这里只有一个垂直圆锥体

死神逃学日记

齐诗歌日记《莲花山诗》第一集,2015

我退休了,申请在大连定居。我在“凤凰网”组织的凤凰诗歌俱乐部发表了一首诗,告诉大家我的情况。

回答朋友的问题

(齐,2007年9月12日)

你的家是哪里?山林深处的野草和野花

夜宴用酒和酒一起喝,早膳不用糜芦作茶

修炼心星,涵养中天天斜

不是模仿张公子,因为没有别的

死神逃学日记

齐,《见证日本侵华殖民教育》主编,廖海出版社,2005我写的这些诗实际上是我内心的渴望甜、酸、苦、辣,混合味道我经常说,“在这种情况下,你只知道你在遭受什么”。事实上,这不是真的。我们自费组织的研究小组的成员,因为他们能够一路走来,没有报酬,也不怕困难,他们不仅走在同一条路上,而且有着相同的想法。第二天,我看到了赵东辉的七律:< br>

,兄弟洪深

(赵东辉,2007年9月13日)

。他们住在一个繁忙的城市,而且是在家里。他们还种了柳树和花。这篇

的文章写在三杯酒里,读了一壶春秋茶。

醒来却感觉晨星坠落,醉知夕阳斜在我的余生中,我只想要幸福。我不需要他去找诗和酒?

赵东辉,辽宁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东北沦陷史》副主编,中共中央专门批准东北三省合作项目。他住在一个繁忙的城市,表达了和我一样的心情:淡雅而悠闲。

死神逃学日记

齐主编《不可否认的证据——日本侵华口述历史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出版的全国高等教育教师指定教材

事实上,淡雅是我们内心的追求不要谋取私利,只为保存历史记忆。然而,休闲只能是内心的平静,而不是生活的现实。为了与死神竞争,人们白天去拜访历史见证人,晚上坐在灯下整理和打字,可以说是昼夜不停。赵小姐比我大几岁,她不如我健康。这样,我们只能调整自己,努力保持健康的心态。显然,他同意并欣赏我的节欲

没想到,几天后,我的四首小诗中的一首引起了轩然大波。

阅读山(齐洪深,2007年9月20日)

阅读山在山中央,从上到下看着它看透世界上许多事情的人害怕和别人交谈。

是沈忠先先生的声音他说

莲花山人的诗给我们纷乱的世界和浮躁的心灵带来清新淡雅的风。“星海湾海水波涛汹涌,波涛汹涌,难以区分灯光和星星心灵的宽度突然感觉像大海一样宽,一半是真实的,一半是想象的。“这是多么美妙的意境另一个例子是“在对与错中,道在日常使用中”在天地的石缝之间,矗立着一棵松树。”“坐在岩石上看孤云,青山空谷忘身老松和风谈过去,似曾相识并不在脑海里胸怀宽广,遵守伟大的"道",持之以恒,无私奉献,这是一种多么理想的心态。

,然而,今天的“在山中读一座山让你近距离地看远处”看透世界上许多事情的人不敢和别人说话。“但是让我看到,你对过去还是很沮丧,不能说,让心里相当后悔当我读到这首诗时,我感到震惊。他似乎进入了我的内心,发现了一种我不知道的“病毒”。转念一想,我意识到沈忠贤先生并不是反对我保持一颗淡泊清朗的心,而是批评我在《阅山》诗中所流露的“忧郁”和“纠结”——因为他也尝到了口述历史中难以言喻的滋味。因此,我希望我能从日本右翼势力的破坏和破坏所造成的困境中解脱出来,和平地走得更远。

死神逃学日记

齐主编《日本侵华殖民教育口述史(10辑)》,国家重点图书出版基金2016年一级资助项目,天津人民出版社,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7(2)

然而,有人立即“为我辩护”。一位名叫“何乐”的老师和朋友评论说,这位

诗人不是“一个对过去记忆深刻、不敢说清楚的人”,而是一个“故弄玄虚”、“出卖秘密”的诗人这就是“这里的寂静比声音好”通过阅读莲花山人过去的诗歌,诗人的许多人生感悟得以展现。然而,我们中有多少普通人能解决这个问题?莲花山诗中的“小鸟新解”和“秋虫听诗”生动地展示了人与自然的融合。

我在南开大学中文系的师兄、渤海大学中文系教授魏正书第一次在Phoenix.com发帖时就注意到了我。他公开向我致敬并为我辩护:

今天登陆诗歌俱乐部,看到你的诗很受欢迎。其中有一些诗句,似乎有些含糊不清。我主要想说:从诗歌的角度看诗歌。诗歌需要意境。意境的缺失虽然符合诗歌的规律,但不应称之为诗歌。然而,许多娱乐、歌唱和游戏也混杂在诗歌的行列中,这似乎不利于凤凰诗社的声誉。

我认为莲花山人的《读山》一诗中的“见多识广,不敢与人说话”这句话内容丰富,容易混淆,容易误读。关键是要理解“看穿”和“不敢”这两个词

看破的人,自然与成语“看破红尘的人”联系在一起,多少有些消极事实上,在诗歌的语境中,看透有看透的意思,看透,看透,看透,看到底,也就是看现实世界这种感悟来自于这种审视、洞察和反思。没有这种对现实生活的超越,诗歌从何而来?问题在于看透它后所采取的态度:要么消极隐居,悲观绝望;或者看看里面和外面,搜索搜索作者显然是后一种态度他不畏艰难的行为是对诗歌真实而生动的分析。然而,如果“看透”被“看透”所取代,它可能会弥补它。

死神逃学日记

齐主编《日本对华教育侵略》,昆仑出版社,2005年

又说“不敢”不敢自然是有些忌讳,怕惊世骇俗,怕打破什么被误认为异类这是脱离上下文的另一种习惯性解释。事实上,“不敢”的意思是:(1)对生活的感知非常微妙,不是结论或答案,而是一个复杂而微妙的过程,所以我不敢轻易说出来并继续感受它。所以不敢说这与“道路是沉默的”和“黑暗是神秘的”这句古老的格言不谋而合(二)感情转化为言语,往往意义不足,这是语言的局限性为了克服这一局限,诗人呼吁想象力来弥补它。此外,诗歌应该含蓄含蓄,给读者留下联想的空间。如果它们都被清楚地陈述,哪首诗在那里?当然,如果把"不敢"改成"不需要"和"不需要",是不是更自信、更有趣?可以避免不必要的误读吗?

魏正书是文学评论家。他是渤海大学学报的主编。在收集和整理日本在华殖民教育口述历史的过程中,他了解了许多老人在经历了历史沧桑后的心态。他从诗学的高度阐释了我拙劣的作品,并以简单而深刻的方式阐释了诗歌的本质和特征。他的精神关怀不仅是对许多老人的亲切关怀,也是对我的理论指导,从一个战略的角度,以一种简单而深刻的方式普及了诗歌鉴赏知识。

死神逃学日记

松石元、何长顺《齐口述史研究述评》,吉林文史出版社,2011年徐雄斌、许主编《如何做口述历史——齐口述历史理论与实践》,新华出版社,2016年

我当时清楚地感觉到,熊玮正在尽最大努力为我利用。然而,我也注意到,他并没有完全理解我从历史目击者丰富而复杂的历史记忆中学到的“无法解释的”感受。因为他采访的老人没有我多,他还没有进入更多历史见证人的内心,对一些历史见证人的内心挣扎和无助缺乏理解。

对此,我曾在国家“十五”计划项目报告《日本侵华殖民教育口述史研究》中写道:

“我们需要记录的不仅是日本侵华殖民教育本身的历史事实,更重要的是,奴化教育应该应用于受教育者,留下人们的观念、意识和情感的痕迹,以供发现和记录。”历史事实是客观的目击者的历史记忆是人类头脑中客观历史过程留下的图像,是意识形态的表达,是主观色彩。记忆不仅是一种生理现象,也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记忆的形成、修正和保持不仅是由历史事实本身决定的,还受到参与者的价值观和不同文化背景的影响。它是历史进程结束后不断认识和修正的结果吗?我们想要保存的不仅仅是历史事实,还有中国人民的历史记忆。记忆是一段主观的历史只有一个历史事实,但是那些见证过它的人的记忆可能有许多不同的版本。因为它具有对个体情感因素的记忆忠实地保持情感色彩比记录历史事实要复杂得多。

齐洪深主编《黑暗中的火花——伪满洲国文学青年与日本政党口述实录》大象出版社,2011年入选教育部全国中小学图书馆目录

我们,一个自费对日本侵略殖民地进行教育研究的非政府组织,同甘共苦。辽宁大学历史系的许教授是一位杰出的代表。徐老师是满洲国最高学府建国大学的学生。他是研究日本历史、朝鲜历史和中国东北地方历史的学术权威。作为我编辑的《日本侵华口述历史与殖民教育》(10辑)的主编。在他90岁的时候,我写了一首诗庆祝他的生日:

给徐教授,

(齐,2015年2月25日)

记之键翁诗锁,此人擅长操作电脑。

仁爱、慷慨、同情和对四海的同情、善举和正确的书籍

暖炉寒冬,漫漫长夜看星星移动

如果洛阳有纸,中国国旗将在世界高交会上展示。

老师徐立即回答,表达了万千思绪,表达了激动与欣慰谢启鸿申教授

(许,2015年2月25日)

读完回忆录《红天无云落》后逝世。

思绪穿越风雨,倍觉此生幸运逢春

此时,我想用四首小诗来总结我们的毅力。

笑看天地上下,看一看古今

为什么夕阳无限好,而是因为一颗童心

1]齐主编《不可避免的证据:日本侵华教育口述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24页

大家都在看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