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北煤电深耕“黑白绿”三色经济

从江淮平原到位于黄土高原的山西,再到内蒙古的鄂尔多斯,从百米井下的煤炭采掘到生产烯烃产品,再到打造绿色矿山,近年来,安徽皖北煤电集团精耕煤炭、化工、生态产业,发展“黑白绿”三色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

做强黑色经济

“液压系统工作正常,支架正常,各项参数正常。”3月24日早班,任楼煤矿8258工作面机器轰鸣。预备区职工刘飞和同事们确认了巡检设备运转情况后,向集控中心下发了“开始割煤”的指令。百米之外的集控中心操作人员摁下启动按钮,采煤机滚筒就快速旋转起来,煤块落下,搭载刮板运输机来到地面。

“我们2月10日已经全面复工复产。得益于智能化开采设备,矿井产能恢复较快。”任楼煤矿矿长张义勇介绍,“我们及时调整了管理重心,掘进区把进尺与效益挂钩,采煤系统开展班组安全生产与质量标准化班组对抗赛,各班组之间比质量、赛安全,劲头十足。”

在位于内蒙古的麻地梁煤矿快速装车站,操作人员轻启按钮,煤炭通过溜槽源源不断地被快速定量装运到货车车厢内。装车、平车、整车一气呵成,整个过程不到1分钟,比起传统的装车、计量速度快了15分钟左右。

“通过这套集成控制、自动化、一体化煤炭发运系统,我们的发送能力可达3000吨/小时。”麻地梁煤矿总工程师阚磊表示。

疫情防控期间,皖北煤电的智能化、信息化设备作用凸显。截至3月18日,皖北煤电所属生产经营单位全部复工复产,煤矿返岗人员17357人,返岗率92.8%,累计生产原煤300余万吨。3月18日当天,皖北煤电日产原煤超8万吨,创历史新高。

皖北煤电党委副书记、总经理袁兆杰介绍,到明年年底将建成10个自动化开采工作面,5个电液控工作面,6条智能化快速掘进作业线,采煤、掘进工效将分别提高30%和20%。

化身白色颗粒

三月的淮河两岸,姹紫嫣红,春意盎然。位于淮河岸边的中安联合散货码头熙熙攘攘,一派繁忙。数万吨煤化工装置原料煤和动力煤被依次精准投放到集装箱车架上,等待入厂。

“截至3月15日,散货码头共安全接卸煤炭87万吨,日均煤炭接卸量超万吨。”中安联合散货码头集控室调度员刘金玲边查阅电脑台账边说。

疫情防控期间,医用口罩成为最紧缺的医疗物资之一。而以煤炭为原料的聚丙烯――一种半结晶的白色颗粒,则是中安联合的主要产品之一。聚丙烯经过融化、塑形后,可成为制造医用无纺布的原料――高熔指纤维聚丙烯。

“1吨高熔指纤维聚丙烯所生产的无纺布约可制成90万个到100万个一次性外科口罩或20万个到25万个N95医护级别口罩。”中安联合煤化工分公司总经理蒋勇介绍,“煤炭经过化工合成后转化为甲醇,再通过类似催化裂化装置的流化床反应转化为聚烯烃。我们把聚烯烃产品发往下游无纺布生产企业。这些企业将把高熔指纤维聚丙烯加工成无纺布,通过驻极处理,变成下游口罩企业的原材料。”

中安联合是皖北煤电与中国石化均股建设的大型煤化一体化项目。在转型发展关键期,皖北煤电积极发展非煤产业,减少对煤炭的依赖,先后推动化工、电力、物流贸易等接续替代产业发展。目前,中安联合煤化工装置正加大马力,始终保持较高负荷运行。

扮靓绿色矿山

搬苗、挖穴、栽树、填土……3月20日上午,在麻地梁煤矿的一处场坡上,20多名戴着口罩的职工志愿者和当地农民,正在该矿环保部门的指导下种植树苗。蓝天之下,绿树成荫,黑色的沥青路面与树木花草相映衬,色彩丰富,层次分明,让人赏心悦目。

麻地梁煤矿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准格尔旗境内,南邻黄河弯道,北依河曲娘娘滩,群山环绕,是皖北煤电首座智能化矿井和产能规模最大的矿井。

“我们通过智能化生产,实现了‘产煤不见煤、卖煤不见煤’。”麻地梁煤矿负责人吴劲松介绍,“矿井依山而建,建筑风格与当地河套民俗文化一致。”

距离山西省岚县6公里的昌恒煤矿是皖北煤电打造绿色矿山的又一典型。2008年,皖北煤电把握山西省煤炭资源整合的机遇,兼并重组了昌恒煤矿。他们在矿山设计方面融入徽派建筑元素,房屋布局重视与周围环境协调,成为当地绿色矿山的典范。“皖北煤电在短短2年时间兴建了一座现代化煤矿,连续几年都是岚县最大的纳税户,带动1000余户脱贫致富。”岚县县长乔云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转载自中国能源网,所发内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

全国能源信息平台联系电话:010-65367702,邮箱:hz@people-energy.com.cn,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金台西路2号人民日报社

大家都在看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