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开筑路先河,打通“古代京广线”的宰相诗人——张九龄

蜀道铃声,此际念公真晚矣;

曲江风度,他年卜相孰知之。

——唐玄宗

张九龄微博

盛唐天宝末年,“安史之乱”爆发,长安失陷。危急关头,玄宗皇帝携后妃宗室、文武大臣仓皇逃往蜀地。在逃命的路上,玄宗想起曾经一再警醒过自己,说安禄山会造反的故去老臣时,老泪纵横,悔恨中挥笔写下“蜀道铃声,此际念公真晚矣;曲江风度,他年卜相孰知之”。这位被叱咤风云的唐玄宗念念不忘的老臣,就是张九龄。

唐代会写诗的人数不胜数,但能同时头顶政治家、宰相、诗人桂冠的则少之又少,恰巧,张九龄就是其中的一个。张九龄是韶州曲江人,先祖是西汉留侯张良。世代仕宦的张家是当地的名门望族,张九龄就出生在这样的家族里。

张九龄微博

张九龄自幼即聪明伶俐,才思敏捷。据传他七岁的时候,有一年春天跟随家人去韶州宝林寺游玩,不想正遇上韶州府太守率领州衙官员前来进香朝拜。见到太守驾临,其他香客纷纷躲避,唯有张九龄若无其事一般照样游览,还把折的一枝桃花藏进了袖子里。太守见张九龄小小年纪就如此处变不惊,镇定自若,就想试试张九龄的才气,遂出了个上联“白面书生袖里暗藏春色”。没想到张九龄脱口就对出下联:“黄堂太守胸中明察秋毫。”太守和一众官员都惊叹不已,断定张九龄日后一定不是等闲之辈。

张九龄微博

若干年后,韶州太守的话果然应验。青年才俊张九龄进京应试即榜上有名,被授官校书郎。当然理想和现实总是存在差距,虽然张九龄一帆风顺进入仕途,但辗转官场几年,一直沉于下僚,深感英雄无用武之地。后来虽然得到唐玄宗的提拔,无奈生性耿直的张九龄却因屡屡直言而与上司不睦,最后不得不辞官而去。

张九龄的辞官是大唐朝廷的损失,但却是岭南百姓的福音。

岭南的大庾岭梅关,自古就有“人苦峻极”的险阻之说,而这条路也是张九龄出入岭南的必经之路,因此张九龄对道路的不便深有感触。这次回乡再次踏上这条路,张九龄萌生出开凿大庾岭,修通古道的想法。

张九龄微博

说干就干,张九龄马上向朝廷上表,请求开凿大庾岭。得到朝廷的批准后,张九龄自任开路总指挥,利用农闲时节征集农夫,准备材料,动工开凿。张九龄自己更是身先士卒,亲自踏勘测量,披荆斩棘,不辞劳苦,指挥施工。经过上下一心的努力,古道终于修通。修好后的大庾岭古道,两旁遍植松柏,道路宽阔平坦,气象甚是壮观。

开元盛世时的唐王朝,经开国以来近百年的励精图治,已呈现出经济发达,社会繁荣的景象。大庾岭古道修通之后,岭南地处沿海的便利条件被更好的利用起来,海外贸易有了很大发展,公私贩运昼夜不绝于道。大庾岭古道成了连接南北交通的要道,被后人誉为“古代的京广线”。这条古道不仅为唐代南北交通作出巨大贡献,而且也造福了后代子孙。到宋代时大量移民南下,大庾岭古道对他们来说就是是最快捷便当的通衢大道。

张九龄微博

张九龄出身世家大族,这个从不曾为生计发愁的世家公子,在辞官归乡之时,第一时间想到并做到的是尽可能的为百姓行方便,为子孙后代谋福利,虽不是地方官,但却把造福一方演绎到了极致。在现代人的意识中,先有道路通达,而后才能经济发展似乎是一个极简单的命题。但张九龄所处的时代,是一千多年前的重农抑商的封建古国,在那个年代就能看到道路通达的优势,不得不说,张九龄确实有着一般人所没有的远见卓识。

张九龄微博

当然,张九龄的远见卓识不仅仅只体现在这一件事情上。张九龄凭借修通大庾岭古道的功劳,被朝廷再次召回京城,数年沉浮后,终于登上相位。在处理安禄山到底该杀还是该放的问题上,他坚持认为安禄山该杀,若不杀,久后必反。虽然他的这一提议并没有被皇帝采纳,但不久后“安史之乱”的爆发再次印证了他的远见卓识。如果真的早早杀了安禄山,大唐的历史将会改写。

当然这些都是后话了,在日后张九龄去相回到曲江老宅病逝后,每每遇到有人推荐宰相人选时,唐玄宗总是忍不住要问一句“风度得如九龄否?”

于是,便有了“九龄风度”这个词,当“安史之乱”山河凋敝时,君臣怀念他;当直出梅岭,畅通无阻时,百姓怀念他。甚至,直到偏安一隅的南宋时代,还有人们怀念“九龄风度,流落今何处”。

张九龄微博

如果说张九龄的第一个头衔是政治家,是大唐名相的话,那他的最后一个头衔无疑就是诗人。《唐诗三百首》的开篇,就是张九龄的《感遇》。《感遇》其实写于张九龄被罢相贬官的时候,但组诗中我们看不到一丝颓废,也没有半句牢骚,有的依然是处变不惊,优雅自信的九龄风度。

张九龄作为一位有胆识、有远见的政治家、大唐名相,他恪尽职守,秉公守则,直言敢谏,选贤任能,不徇私枉法,不趋炎附势,为“开元之治”作出了巨大贡献。作为诗人,他才思敏捷,文章高雅,语言质朴,诗意超凡,对扫除唐初以来诗歌的绮靡之风,贡献尤大。

张九龄微博

张九龄——当之无愧的“岭南第一人”。

大家都在看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