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的关键时刻

比亚迪微博

图 | 来自 Forbes

「企业就如生命体一样,经受不住一项业务衰落和另一项业务兴起之间的一个时间间隔。它们在核心产业衰退之前必须毫不延迟地创造新业务。」

说这句话的人,正是比亚迪的董事长兼 CEO——王传福。

作为比亚迪的灵魂人物,一路走来,比亚迪在王传福的带领下经历了多个关键时刻。

其中就包括最近比亚迪和丰田的合作落地,双方在汽车行业的关键时刻成立了比亚迪丰田电动车科技合资公司。

而这种「技术对等」的合作就是比亚迪在新能源时代的一个关键时刻。

一个企业要想长久发展下去,离不开在关键时刻的调整。本文将通过梳理比亚迪在发展中的几个关键时刻,阐述比亚迪是如何走到今天的。

比亚迪微博

比亚迪的转型

当一个企业进行了成功的重新定位,其生产力的差距将是惊人的

比亚迪的第一个关键时刻是在 17 年前,那一次是比亚迪由电池制造商重新定位为汽车制造商。

比亚迪微博

早期的比亚迪 LOGO

在很多人看来,一个外行进入汽车行业,生存机会无疑是渺茫的,放在今天来看,依旧是这样。但好就好在,当时的比亚迪有足够的实力和机遇。

作为当时的「电池大王」,比亚迪在电池制造上已经遇到了销售瓶颈。

原因是,在看到比亚迪在电池上的成功后,一时间电池领域涌现了数以百计的新公司互相竞争,这就使得利润不断下降,比亚迪在电池销售方面,向上就很难有较大的突破。

另外,那时的比亚迪也有 12.4 亿人民币的闲置现金,比亚迪需要拓展业务。所以谋求转型成了比亚迪的必经之路。

而摆在比亚迪面前的,有一种选择,就是向手机领域转型,因为比亚迪自身就做手机电池。但也是由于本身做手机电池,比亚迪的客户是摩托罗拉、比亚迪等手机制造商,所以比亚迪如果向手机行业转型,那么其电池销售必然会受到强烈的冲击。

此时,比亚迪的董事长兼 CEO 王传福想到了另一条路,纵向不行就横向发展,他准备向手机壳等零部件方向拓展业务。而就是这么一个想法,王传福与汽车业相遇了。

2002 年,在考察日本的手机壳模具厂时,王传福发现有一家手机壳模具厂竟然也做汽车模具。他还发现,在汽车模具生产中,除了加工这一道工序以外,其他都能用手工完成。

王传福当时就认为「凡是所有与人工有关的,中国就一定有优势。」这句话也是表明了中国人口众多,在成本控制上,国内一定能做得更好。

比亚迪微博
王传福 图片来源 比亚迪官网

而看向汽车行业,相比手机行业,汽车领域的玩家更少、门槛更高,所以王传福认为机会来了,怎么也要搏一搏,正所谓「搏一搏,单车变摩托」。

后来他还说到:「当我发现比亚迪也有做汽车的市场机会时,我冲上去都嫌慢,我要扑过去。」

再回看当时的社会环境,2002 年,中国汽车产业出现了井喷式的增长。这一机遇与王传福进军汽车业的想法不谋而合。

一个数据是:2002 年,中国轿车产量从 2001 年的 70 万辆增加到 110 万辆,同比增长 53%;另一个数据:2002 年,全国汽车产量达 325.12 万辆,同比增长 38.49%;销售完成 324.81 万辆,同比增长 36.65%。

所以在当时盛行一股外行造车风,各个制造业开始大量涌入汽车业,有些类似于近几年的造车新势力涌现。

其中就有我们熟知的美的空调。在 2003 年,美的空调就与昆明高新区招商局签署协议,将在未来 5 年内投入 20 亿人民币,打造「云南美的汽车工业城」。当时的美的成为了家电业进军汽车业风头最盛的一家企业。

我们也可以看到,当一个行业出现了新的机遇,大批的投资者将被吸引进来,盘子越大,涌进来的投资者就越多,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风口」。

本来就有想法的王传福也不例外,2003 年 1 月,比亚迪以 2.96 亿人民币收购陕西秦川汽车有限公司 77% 的股权,正式进军汽车制造业。

但一切并没有那么顺利,这一举措遭到了很多人的质疑。

在比亚迪收购秦川汽车的消息传出后,当天比亚迪的股票下跌 4 块多,跌幅超过 21%。两天内,比亚迪公司市值蒸发近 27 亿港元。

原因很简单,投资人几乎都不相信一个没有任何汽车生产经验的电池制造商能够在汽车业取得成功。

事实是,这些投资人的担心并不是空穴来风。2002 年秦川「福莱尔」销售 1.7 万余辆,收入 7 亿元,利润仅仅 78 万元。从收入上就能看出投资人对比亚迪的担心。

但王传福并没有因为投资人的怀疑和股价严重下跌而放弃,相反,他继续追逐汽车的商业化,尤其是电动车的商业化。

所以,比亚迪这一关键时刻在于:王传福看到了汽车市场的潜力,并站在了汽车产业增长风口之上,加之以不被外界因素所动摇的信念,才将比亚迪重新拉到了正确的发展道路上。

时间来到 2005 年 4 月 16 日,这一天比亚迪汽车在西安宣布首款新车 F3 正式下线,与此同时,20 万辆产能的新生产基地也正式落成。

比亚迪微博

比亚迪 F3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比亚迪 F3 一经推出,便在市场上高歌猛进。

2005 年 9 月,比亚迪 F3 在济南上市后,一个月之内的订单量就达到了 9000 辆。什么概念?该销量接近当时热销的上海通用凯越的水平,况且这还是比亚迪的首款车型。

此后,比亚迪 F3 陆续在杭州、深圳、上海、北京等地上市,其中在深圳市场连续 3 月成为唯一进入销量排行榜前 10 位的自主品牌车型,在上海 8 万左右车型的销量中,F3 迅速占领了第一的位置。

2006 年,F3 累计销量 63153 辆,同比增长 472%,上市后不到 20 个月的时间里销售量 10 万辆,F3 成为了自主品牌最快突破 10 万辆销售量的车型。2009 年上半年,F3 以月销量 1 万辆的速度超过了同级别的伊兰特、福克斯两大主力车型。

2005 年 4 月—2006 年 2 月,比亚迪 F3 在 10 个月内获得各类奖项 68 个。

中间还有件有趣的事,那就是 F3 热销后没多久,丰田就买回一款比亚迪 F3 研究,他们试图弄明白,这款像极了丰田全球畅销车—花冠的 F3,为什么能造得这么便宜。

而回到我们开头的那段话,当一个企业进行了成功的重新定位,其生产力的差距将是惊人的。从 F3 的销量来看,比亚迪在重新定位上取得了第一步成功。

另外,从比亚迪的历史来看,F3 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造就了如今的比亚迪,正是因为 F3 的热销给比亚迪带来了第一波「大流量」之后,才有了后来 F3DM 的发挥空间,从而带动了比亚迪的发展。

在 F3 取得成功后,比亚迪并没有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在收购秦川汽车时,王传福就对说过:「汽车动力电池项目将决定我们的未来。」

所以比亚迪的未来战略主要还是在电动车上。

比亚迪的第一款电动车,是在收购秦川进入汽车行业时,比亚迪将福莱尔车型装上了锂电池,当时的单次续航能达到 280 公里左右。

比亚迪微博

福莱尔

但是王传福说过, 280 公里的能力对于电动车的商业化远远不够,而且因为电池成本占整车成本的近一半,如此一来,整车价就很难下降,对于普通消费者是不能接受的。

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到,电池成本到如今 10 多年的时间仍然难以降低,主要是在纯电动车的普及上难以实现。

另外也可以看到比亚迪在电动车行业的前瞻性,但虽有这种前瞻性,受限于很多因素,纯电动车在当时的年代仍然难以存活。

而受限于当时的电池技术等因素,比亚迪决定推出 DM 混动车型。2008 年 12 月 15 日,比亚迪发布了油电混动的 F3 DM 车型。

比亚迪微博

比亚迪 F3 DM

F3 DM 使用普通家充充满电需花费 9 个小时,快充条件下 10 分钟可达 50% 电量,纯电行驶可达 100 公里,加上内燃机驱动续航里程可达 430 公里。由此,比亚迪的电动车理念逐渐被世人熟知。

在 F3 DM 被列入国家发改委第 179 批产品目录时,王传福说到:「汽车诞生已经 100 多年了,需要变革,汽车电池的出现,让汽车动力的变革成为了现实。」

综上,比亚迪在这一关键时期除了正确的决策而外,还在于比亚迪的首款车型 F3 取得了开门红,良好的销量基础助推比亚迪在汽车制造业继续大步向前。在电池业务衰退之前,比亚迪找到了新的业务。

想象一下,假如 F3 销量平平,比亚迪随时都有可能停下脚步,毕竟造车需要耗费大量资金,况且当时的比亚迪还不被外界所看好。

而 F3 DM 的出现主要成就在于,这是中国汽车品牌第一次扮演了领跑者的角色。诚然,F3 DM 同样为比亚迪赢来接下来的又一个关键时刻:巴菲特的投资。

比亚迪微博

股神巴菲特入股

巴菲特入股比亚迪主要是在全球金融危机后,给予比亚迪足够的扩张资金和品牌影响力。

事实上,比亚迪是中国在电动车领域破局的关键企业,比亚迪能否该领域分一杯羹,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中国汽车产业未来能否跟欧美厂商平等竞争。

毕竟 F3 在当时是中国问鼎上牌销量冠军的车型,且没有之一。

比亚迪微博

巴菲特(左)和王传福(右),图来自 Forbes

所以巴菲特的投资,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比亚迪能否顺利进入电动车领域,并在该领域大展拳脚的关键时刻。

2008 年 9 月 29 日,巴菲特旗下附属公司中美能源控股公司宣布,斥资 2.3 亿美元入股比亚迪 10% 股权。该时间比 F3 DM 上市的时间还早一些。

在入股比亚迪之前,巴菲特接受了 CNBC 的采访,当时他就放言:「在合适的环境下,你会在中国看到的我的大量投资。」

时隔两个月后,巴菲特放出的话兑现,他看上了比亚迪。这也是巴菲特首个选择投资的民营企业,由此可以看到这笔投资对于比亚迪有着怎样的意义。

至于为什么投资比亚迪,时任中美能源总裁的索科尔说到:「我们投资比亚迪的目的就是希望能够帮助公司突破,寻找新的技术。这不光是金钱上的投资,而是一个商业上的结合。」

通俗些说,就是看中了比亚迪新能源车型的发展前景。而绕进资本的世界,你会发现一切都没有那么简单。

当时,最为主流的电动车发动机总成为 DM 双模技术,也就是我们今天说的插电混动技术。

在那时全世界掌握双模技术的只有通用、丰田和比亚迪三家企业。而比亚迪的 F3DM 纯电续航里程是长的,也就是最先进的。

在作出决定之前,索科尔通过芒格的介绍来到了中国参观考察了比亚迪,考察后索科尔表示:「比亚迪有着卓越的管理团队,其研发能力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们还特别钦佩比亚迪将研发成果转化为高科技产品的能力。」

另外,除了比亚迪的自身技术和新能源汽车未来的市场潜力,巴菲特也更看好中国经济,经济学家们的说法是,中国具有后发优势,也就是通过引进发达国家的技术,加速国内技术的进化。

比亚迪更厉害一些,通过拆解国外先进的汽车来获得技术,规避了专利还进行了创新。说白了就是在模仿中创新,从而引领了新的汽车产业格局:新能源汽车。

巴菲特的入股给比亚迪带来几大影响:一是巴菲特在世界的影响力巨大,入股比亚迪后大大提升比亚迪品牌的影响力;

二是比亚迪将以新能源车型作为进入北美和欧洲市场的敲门砖,巴菲特的投资可以加速比亚迪新能源车型在北美等市场的推广;

三是解决了当时比亚迪由于盈利下降而带来的资金压力

再通俗些讲,巴菲特等于是投了比亚迪一张信任票

果不其然,巴菲特的到来给比亚迪带来了「巴菲特效应」。在巴菲特认购比亚迪的股份后,比亚迪的股价迎来了超常规暴涨,很快就突破了 60 港元。

王传福的个人资产也是达到了 350 亿港元,一跃成为了内地首富。当然了,巴菲特的投资也得到了丰厚的回报。

2009 年,巴菲特旗下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召开股东大会,股东大会结束后,巴菲特和王传福互赠了礼物,其中王传福就给巴菲特递上了一辆 F3DM 模型,而巴菲特则给王传福回以一个钱包。

比亚迪微博

图片来源 比亚迪官网

可以看出这款车型在当时意义,它是一种新技术,同时也代表着一种新的投资方向。

而比亚迪崛起的原因,除了巴菲特的投资而外,也是在 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中抓住了机会。当时国家出台了包括汽车在内的十大产业振兴计划,很大程度上刺激了汽车产业的爆发式增长。

在当时比亚迪推出了 F3、F3R、F0 等多款车型。根据 2009 年 Q1 数据,比亚迪的个别车型销量同比增 130%、140%。

此外,根据比亚迪的 2008 年报显示,汽车销售额近 86.5 亿元,同比增长 77%,其中实现毛利约 5.04 亿元,比 2007 年,毛利几乎翻了一倍。

等于是巴菲特直接助力比亚迪抓住了这一机遇。

再有,通过巴菲特的影响力,比亚迪在 2009 年 1 月展出的纯电车型 E6 赚足了世界投资者的眼球,比亚迪从此开始迈入纯电车型领域。

比亚迪微博
比亚迪 E6 来自比亚迪美国官网

而这一关键时期通过巴菲特的投资,让比亚迪用在新能源汽车上的新技术得以更多、更高质量的曝光,从而将自己定位为新能源汽车的领导者。

如今看来,巴菲特的投资为比亚迪成为国内汽车领先品牌夯实了基础。这一基础也为近期比亚迪与丰田的合作埋下伏笔。

比亚迪微博

技术和创新是立身之本

但打铁还需本身硬,巴菲特提供了资源和资金,比亚迪自身也需要在技术上持续成长。

技术这块,由于王传福本身是工程师出身,所以王传福管理的比亚迪一直奉承「技术为本」、「创新为王」的经营理念。

在技术为本这件事上,王传福认为,做汽车如果不专注研发,不专注技术升级,即使能够凭借一两款车型在短时间内获得一部分市场,也很难在汽车换代大潮中永立潮头。

这里与马斯克的「工程是真正的魔法」理念是一样的,只有拥有核心竞争力的技术,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插一句嘴,据乘联会数据,特斯拉 2020 年 3 月中国汽车销量为 10160 辆。

比亚迪微博

早期时候,在比亚迪之前,不少国内厂商都是用一种思路造车:购买意大利设计公司的设计图纸、到日本的模具厂开模、向阿尔文美驰购买底盘等。这样一来,生产的汽车主要是通过零件组装再销售出去,在技术和创新上很难有进步。

而比亚迪能走到今天,主要的原因之一是比亚迪主导了从汽车产品开始,一步步向上游延伸的逆向扩张。曾经王建钧就表明:「除了玻璃、轮胎和钢板不能自己制造,其他所有零部件都将是 Made In BYD。」

所以比亚迪从一开始的战略方式就与众不同,自己设计制造,以至于产品价格能做到更低,而自己做就需要有过硬的技术。从而递进,只有自身拥有过硬的技术才能走得更远

比亚迪的战略一直很清晰,就是利用比亚迪在电动车行业的深厚积累,从而成为世界第一汽车品牌。能不能成为世界第一我们暂且不说,但比亚迪在做的事情确实值得一讲。

时间拉回现在,从比亚迪的 e 平台和刀片电池技术,我们也能看出比亚迪长期以来一直坚持技术为本、创新为王的理念。

在国内的新能源汽车市场,能够做到像比亚迪这样的厂商可以说基本没有。而 e 平台和刀片电池也正是吸引丰田合资的重要原因之一。

比亚迪微博

比亚迪刀片电池

首先是比亚迪的 e 平台,前面我在《电动化平台:战争真正开始的信号》中说过,要想在纯电动领域有一番作为,必须打造原生平台,原生平台的意思是要打造一个纯电动车的专属平台。

原因是如果基于内燃机平台打造纯电动车,在空间和电池组能量密度的提升上会有天然的设计缺陷。

所以比亚迪也正是看到了这一点,决心打造出新的平台。基于此,e 平台应运而生。

这里简单科普一下什么是 e 平台。

所谓 e 平台,简单来说就是一个硬件高度集成一体化的平台,该平台核心是「33111」,那什么是「33111」?

其中,第一个「3」指的是驱动电机三合一。第二个「3」是高压控制器三合一。其余三个「1」分别指低压控制器多合一(包括仪表、空调、音响、智能钥匙等);1 块智能网联大屏(搭载 DiLink 系统);以及 1 块动力电池。

简单来说就是通过高度集成尽可能压缩空间,使得更容易促进开发标准化模块,最终得到一个标准化程度高的纯电车平台。想象一下我们的笔记本电脑,你大概就能理解。

比亚迪微博

图片来自比亚迪官网

另外是刀片电池,在我们前面的《比亚迪「刀片电池」是营销噱头还是技术创新?》文章中对刀片电池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想进一步了解的可以看下这篇文章。这里我主要简单概述一下刀片电池,它最要重要意义是在于比亚迪引领了一个新的技术潮流,第一个实现了量产的 cell to pack。

带来的宏观意义就是磷酸铁锂在续航是能于与三元锂电池相当,还能具有更高的安全性。从而在动力电池的第二轮竞争中占据领先者的位置。

实际意义上,该电池除了比亚迪自己用而外,还可以给其他厂商供应,从而迅速地实现刀片电池的商业化。

所以,纯电平台和电池上的成果,直接引领比亚迪进入新的纯电车领域,这与原来在燃油车的基础上做纯电车型完全不同。而这一关键时刻在于比亚迪及时调整方向,从燃油平台转换为纯电平台

同时,比亚迪在纯电平台和电池上的成果也直接促进了比亚迪和丰田合作。该合作成为了比亚迪在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新的关键时刻。

比亚迪微博

丰田 & 比亚迪

新能源汽车时代的关键时刻,比亚迪的直接表现是与丰田的合作。

这一关键时刻主要是在燃油车业务衰退前,及时找到新业务,纯电动平台和电池除了自己用而外,还能进行共享式的商业化。

也就是 to B 端的纯电平台、电池合作业务。丰田的加入就像巴菲特的投资,又给了比亚迪一张世界级的信任票

2019 年 11 月,丰田汽车公司与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签订了成立纯电动车的研发公司的合资协议。今年 3 月 25 日,比亚迪丰田电动车科技有限公司正式注册成立,落地深圳市坪山区。

比亚迪微博

丰田官宣

企查查显示,该公司注册资本为 34500 万元人民币。丰田汽车公司和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各持股比例为 50%,各认缴出资额为 17250 万元人民币。

公司经营范围为纯电动车及其衍生车辆,包括纯电动汽车以及衍生车辆用零部件的设计、开发。纯电动汽车及其衍生车辆用零部件、组件以及总成的进出口,包括提供销售、售后服务以及相关咨询。

比亚迪丰田电动车科技有限公司的成立,宏观意义在于引领国产汽车品牌进入了「新合资时代」。

为什么是新合资时代?我们知道,此前像一汽、广汽和丰田是以市场换合作的模式。但这次与比亚迪的合作,是丰田首次同中国汽车品牌开展「技术对等」的整车开发合作。

往更高的维度上看,这也就意味着,国产汽车工业逐渐开始不再靠市场换技术,而是通过技术和汽车产业巨头赢取合作。从这个角度看,比亚迪已然成为了汽车产业的「国货之光」。

比亚迪微博
图片来自 Automotive News

但问题也来了,丰田为什么不自己做,而是选择合作?

很简单,没时间了。

在内燃机时代,丰田无疑是世界老大。但在即将到来的新能源汽车时代,丰田明显有些跟不上步伐。到现在为止,丰田仍没有推出任何一款量产纯电动车型。

所以丰田需要迅速深入纯电车市场,跟上脚步,甚至超越领先者。但以丰田目前的速度来看,从头打造纯电动车平台已经晚了。

即使丰田硬着头皮研发出新平台,但经过漫漫的研发周期后,该平台是否有竞争力?到那时是否还先进?这都是丰田需要考虑的问题。所以这些问题逼着丰田与其他厂商合作。

但丰田为什么没有选择其他厂商,偏偏是比亚迪?

首先我们要知道,丰田需要什么。

也很简单,丰田绝对不会坐视其他巨头将中国新能源汽车这块大蛋糕分完。在当下的环境下,特斯拉风头正胜,特斯拉的上海工厂在 2019 年底就已经正式投产,国产特斯拉 Model 3 周产量已超过 3000 辆。

比亚迪微博

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

另外,大众和通用已经开始布局新能源汽车市场,并投入了巨大的财力。

所以丰田在自身不能迅速地打造出纯电动车的情况下,急需在中国市场寻求厂商合作。并且面对未来技术的不确定性,合作研发也成为了大车企之间规避风险的主流方式。

而作为丰田混动车型的电池供应商,比亚迪一直在丰田的视野内。再加上比亚迪有现成的 e 平台,且该平台经过多年的研发,已比较成熟。

对于丰田来说,使用 e 平台可以大大缩短自己的研发周期和产品推出周期,更何况比亚迪还有先进的刀片电池。

这样一来,具有电池优势和平台优势的比亚迪成为了丰田的首选。

这种合作是双向的,对于丰田来说可以使用比亚迪现成的技术;而对于比亚迪来说,其需要向中高端产品突破,因为比亚迪明白长期制造中低端产品只有死路一条,向上突破是必然。

而突破的核心就是打造足够强的品牌力,提升自身产品溢价,在这点上,丰田正好有。

如此,比亚迪以纯电动车领域的核心技术帮助丰田迅速切入纯电动车市场,而比亚迪也拿到的汽车巨头丰田的信任票。

就像当初巴菲特入股比亚迪相似,巴菲特为比亚迪带来了「巴菲特」效应,而丰田的加入,利用丰田在世界的影响力,比亚迪同样可能迎来「丰田效应」。

另外,最核心的一个关键正如我前面所说,比亚迪通过拿到丰田的信任票,可直接推动纯电动平台和电池的共享式商业化

比如说,福特去年就大众签订协议,将大众的主要电动车平台用于欧洲的大批量汽车,该协议价值 100-200 亿美元,期限为 6 年。

所以得出,比亚迪新的盈利模式,可能转变为 to B 端占大部分收入的盈利模式。而这种模式将通过丰田的加入进行宣传。

写在最后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企业,从比亚迪自身来看,一直坚持技术为本,创新为王的路线,是其厚积薄发的根本原因。

而不管是转型进入汽车行业,还是巴菲特入股,亦或是丰田的合资。我们可以看出,这些关键时刻离不开比亚迪对技术的坚持。

回到文章开头的那句话,「企业在核心产业衰退之前必须毫不延迟地创造新业务」。在这一点上,比亚迪做得不错。其通过不断创造新业务,实现了在行业的关键时刻总能抓住新的机遇。

而在新时代汽车产业的关键时刻,有了丰田的助力,比亚迪成功的概率会很大。

撰文:白龙同学

编辑:大吉

比亚迪微博

比亚迪微博

比亚迪微博

比亚迪微博

大家都在看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