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隐隐于市的潮州庙

去过新加坡粤海清庙的人,应该对它独特的地理位置印象深刻。这座外表低调而事实上也十分低矮的庙宇,坐落于新加坡最核心的商业区,四周完全被高楼包围。它不仅是新加坡最古老的潮州庙,在十九世纪初,甚至是新加坡潮州人最重要的据点。潘醒农先生的《马来亚潮侨通鉴》提到,“有庵埠东溪人王钦及王丰顺两人,首先航海來星,为潮侨领袖,建粤海庙,创义安郡。”

大隐隐于

轮船发明之前,潮州人过番只能选择危险系数极高的大帆船,俗称“红头夹板船”。一旦安全抵达,就认为是神灵护佑,必先到粤海清庙礼拜“天后圣母(闽南人称为妈祖)”。十九世纪初,新加坡尚未填海,粤海清庙所在地,恰好就是登陆点。
“此后凡潮侨南來至星者, 红头船舣于老爷宫前,宿于庙內,凡欲聘请店员时,即亲至庙面议。”小小的粤海清庙,既是祭拜场所,也是劳工临时宿舍,还是介绍工作的地方。这还不止,在十九世纪很长一段时间,粤海清庙是潮人社群的仲裁机构,族人之间一有矛盾,即通过庙宇的渠道沟通解决。综合来看,粤海清庙对于十九世纪的新加坡潮州人来说,更近似于宗祠的作用。
粤海清庙的特别之处,不仅在于庙宇内极为精美的潮州木雕和嵌瓷,还在于它是一座少见的“双神庙”。右边的庙是“天后宫”,供奉妈祖,左边的庙供奉“玄天上帝”,也即潮州人口中的“老爷”。也因为这样,庙所在的菲利普街(Philip Street),也被称为“大老爷宫头”,而广府人则称之为“孖庙街”。孖,乃双生之意。

大隐隐于

从名字也可以看出,粤海清庙虽然是潮州庙,但其影响早就超越了潮州人这个方言族群。十九世纪中叶,潮州人、广府人、客家人和海南人每年都要在当时的“大坡”举行大游行,从当时的报道看,和现在潮汕地区的“营老爷”的风俗非常相似。而游行的起点和终点,都是粤海清庙。

大隐隐于

(1887年的海峡时报报道妆艺大游行。从报道看,每年的妆艺大游行已经深入人心,「这里所有人都非常熟悉这种华人仪式,因此没有必要详述了」)

值得一提的是,这个游行的传统虽然一度衰微,但在新加坡建国之后又流行起来,这便是现在一年一度的妆艺大游行(Chingay Parade)。不过妆艺大游行早已不限于特定的方言族群,而成为了包括马来人印度人欧亚人在内的各种族的大联欢。
今年刚好是新加坡开埠两百周年。开埠是从莱佛士爵士登陆新加坡算起的。1819年,莱佛士从最南面的圣约翰岛登陆,几天后和本地苏丹签订协议,把新加坡设为自由港。这是新加坡近现代史的起点。而粤海清庙的历史,几乎和这段历史一样长。
不仅如此,根据现有的文献和口述记录来看,潮州人在新加坡的活动,很可能比莱佛士还要早。“据传英人莱佛士氏未抵星以前,新加坡為一渔村,马来苏丹住居于石叻门……有海阳(潮州旧称)人十余名,每受巫人残杀,乃由暹招集潮侨前來,居住于山仔顶,即今粤海清宮地……至一八一九年,莱佛士氏即租得新加坡……时潮侨旅星者已达数千众矣。”
口述史未必可靠,但可以肯定的是,早期新加坡潮人的历史,正是从粤海清庙开始的。莱佛士建立了自由港,而无数潮州人借由粤海清庙登陆了自由港,深度参与了小渔村变成大港口的历史进程。

大家都在看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