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扉页吐槽

爱读书的人,都应该知道腰封和扉页,它们对一本书籍来说,都起装饰作用,增加收藏的美观感。腰封上的文字是出版商的市场推广、营销手段,有些读者“把腰封毫不留情地撕掉扔进垃圾桶”。但是扉页不同。扉页,是书翻开后的第一页(即整本书的第二页),衬纸下面印有书名、出版者名、作者名的单张页,有些书刊将衬纸和扉页印在一起装订(即筒子页)称为扉衬页

在“知乎”提问“为什么外国人爱用扉页献词”而中国人一般不用,几条回复引起我的兴趣:

1、很多书,国内作者同样也感谢,不过大多是出现在后记里面。前言部分,按照传统,更多的还是对这本书内容上的介绍,至于题献,国内书籍中确实看得不多。我们的书上都会写“水平有限,不足之处敬请谅解”。都是一样的道理。

2、因为他们(国人)不需要感谢国家。——这位大牛人获得123赞。

3、外国人出书有种“等了十年,终于可报这一贱之仇”的感觉,装逼、吐槽、抱怨、自恋、挑衅,各种情绪浓缩于此,比书的内容还精彩!

外国人喜欢把自己家人的照片介绍给来者,他们觉得这是最自豪的东西。而中国人喜欢把自己和某明星、某领导的照片挂在家里醒目的地方。这也是他们最自豪的东西

4、这就是文化差异

一个翻译的笑话:文革的时候,四人帮之一王洪文在开会的时候经常冒出“妈的”这样的不雅词汇,中间休息的时候外国记者问翻译:“为什么他在说话时候的某些词汇你都不翻译呢?”中方的翻译说:“That means:The Best Honor To You Monther.”(他的意思是向你母亲致敬。)接下来开会的时候王洪文每次蹦出一句“妈的”来,外国记者都要诚恳地说一声:Thank You……——一个堂堂文明古国国家领导人如此素质。

5、“百家号大风大浪”给出了比较完整合理的解释

早在欧洲中世纪,艺术创作是一件亏本的买卖。想当艺术家很难,当上艺术家更是难上加难。从拜师入作坊到入行会,从技艺训练到遵守行会的规章制度,如此漫长又艰辛的道路通常只有穷人家的孩子才会选择。因此与现在大为不同的是,中世纪的艺术家的地位如同奴仆,所以他们不仅很难赚钱而且非常能花钱,长此以往是很难生存下去的。

于是,他们想到一个好方法——赞助人制度。中世纪后教会和宫廷贵族成为艺术赞助人的主力,不过受赞助的人需要遵从赞助人的意愿进行文学创作,而且在书籍的扉页上写下致尊敬的xxx阁下、谨以此书献给xxx等等。其实这是一件互利互惠的好事——作者无须担心物质匮乏,可以安心创作;而赞助人则可以附庸风雅,获得名誉。不过令人欣慰的是,艺术赞助人多数是真诚的艺术爱好者,是受赞助人的伯乐,所以现在大家看到的很多经典名著,也的确有一部分的功劳属于赞助人。

莎士比亚全集》扉页

周大伟

而现在的作家在扉页上写的通常都是比较个人的,一般是感谢家人、编辑、挚友、启发者等等。

美国作家卡勒德胡赛尼《追风筝的人》扉页——

周大伟

美国作家斯蒂芬金长篇小说《穹顶之下》扉页

周大伟

有人说包括台湾、香港在内的中国作家作品中很少见。的确少,但是有。

大陆作家周大伟法治的细节》扉页

周大伟

香港作家庄祖宜《厨房里的人类学家》扉页

周大伟

香港作家蔡澜《美食地图》扉页

周大伟

台湾作家龙应台《目送》扉页

周大伟

但是,相比于这种中规中矩的致献,我更佩服借扉页吐槽的作家

美国数学家罗曼《代数拓扑导论》扉页——

周大伟

献给我的太太玛嘉妮特,以及我的孩子艾拉·罗斯、丹尼尔·亚当,要是没有他们,这本书两年前就写完了

周大伟

献给所有我邂逅的曼妙女子,及所有我尚未邂逅还在与黑暗岁月做斗争的女子。

——这位是给天下美女带来福音的情圣帝。

周大伟

献给Colin Firth,你真的是个好人,但我已经结婚了,我想我们还是做朋友比较好。

——这位把“蓝颜知己”卖给读者了。

周大伟

献给xxx、xxx、xxx(以下省略数位演艺圈美女)……别着急嘛Sophie,我早就告诉过你我会这么干的

——专门气你,就是不致敬你,气死你。

周大伟

感谢所有帮我完成这本书的人,除了我8岁时在凯马特超市因为觉得我太吵而冲我大吼的那个。你真是个二逼,先生

——这童年被吼心理阴影得多大,借扉页骂回去。

周大伟

献给所有好奇我会不会写上他们名字的人,我写了

——在哪呢?

周大伟

献给Scott,现在怎么样啊,傻逼?还献给妈、爸、kaiti、laurie、Duncan、sarah、joey,还有lee,你们都是好人。

——向一个憎恨(或嘲讽者)宣泄,向好人致敬,爱憎分明。

大家都在看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