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款也搞“拼多多”! “拼团存款”约不约?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戴曼曼

智能存款、结构性存款被央行要求规范后,新的创新又来了!三人成团、门槛低至5000元,而一旦成团利率最高可以上浮50%……近期,包括建设银行、东莞银行和上海银行等多家银行都相继推出了“拼团存款”模式。

所谓的“拼团存款”有哪些优点?用一位某国有行客户经理的话解释,即起存金额低、利率更高、选择种类多,同时通过网络操作也相对便捷。正是因为上述优点,不少银行将其视为揽储利器,除了在APP页面挂出,还通过客户经理的方式进行宣传。“团购存款”怎么玩,到底普通客户接受程度如何,这样的创新是否会违规呢?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近期展开了一系列的走访和调查。

部分银行存款拼团:拼的人多利率越高

近期,多家银行都推出了银行存款版的“拼多多”,包括国有大行建设银行等均参与其中。以建行的拼团存款为例,目前存期有3个月、6个月、12个月、24个月、36个月,存款门槛金额为5000元起(部分要求2万元起存),按照不同的存款的期限三个月到三年不等,记者留意到有2人团或者3人团的不同方式,年化利率从1.54%到3.8%不等。

上海银行的“拼团”方式则分为1人团、3人团、5人团三档方式,一般团的人数越多的利率相对越高,以5万元起存的一款产品来看,三种参团方式的年化利率分别为3.68%、3.98%、4.125%。对比央行3年期的整存整取的基准年化利率为2.75%,相当于上浮1.5倍。

到底拼团存款怎么玩?某国有银行的业务经理通过线上对记者进行了指导,即打开APP的链接,点击发起存款开团,将生成链接邀请亲朋好友参与拼团即可,整个操作如同电商中“拼团购物”的操作模式类似,达到成团人数时系统显示拼团存款成功。

利用社交网络进行拓客:也有客户喊烦

“谁存个款还去邀请好友呀?”对于“拼团存款”,羊城晚报记者联系到不少普通储户,发现反响不一,部分人甚至还觉得利用了自己的社交网络帮银行拓客,觉得“难为情”甚至“不划算”。

工作在广州天河区的吴小姐年初就被自己老家的一位客户经理邀请“拼团存款”。“说实话第一次看到觉得上浮50%有点心动”,吴小姐表示,但后来发现还要邀请别的同事或者亲友参与才能达到优惠利率,自己瞬间打了退堂鼓。

“如果我的资金量已经足够,大额存单不香么?”吴小姐表示,自己常年跟银行打交道,对于利率比较敏感,相对于以往的结构性存款等,她觉得“拼团存款”对于自己和身边朋友吸引力并不强的原因主要是存款本身是个人的事情,通过自己社交网络进行“拉人”会让心理上有顾虑,而且自己完全可以通过大额存单或者其他理财方式达到相同的利率水平。

不过,不少银行已经将其视为新的“揽储利器”,以民营银行吉林亿联银行为例,其在京东金融App等APP上曾以拼团的方式,将5年期银行存款的最高年利率推到5.88%。有报道显示,截至2019年6月末,吉林亿联银行存款余额近240亿元,报道特别提到了存款合作平台对该行存款增长、特别是品牌推广产生了良好的推动效应。

“此前我们也有拼团存款,不过目前内部已经下架”,目国有银行的客户经理告诉羊城晚报记者,拼团存款对于不同储户体验不同,有些储户比较接受这种营销方式,但现实中确实也有些客户对此存在一些抗拒。作为业务经理,此前他们通常的做法是,对于有意向的客户,帮忙联系转发链接,促成他们“拼团”成功以达到最大程度的利率优惠。据其介绍,该行的“拼团存款”已经内部暂停。

创新营销是否涉嫌违规?

专家直言:分情况讨论,市场报价利率范围之内即合理

此前包括智能存款、结构性存款都曾被监管多次要求规范甚至“暂停”,作为目前存款业务中最创新的“拼团存款”是否会因为违规而受到监管注意呢?

“不能简单说违规与否,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新网银行首席研究员董希淼在接受羊城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拼团存款”主要是借助互联网思维、如“拼团购物”的理念吸引客户的一种营销方式,如果在市场利率机制的约束内,比如规定最高上浮至50%,不超过这个范围就合规。

今年一季度金融数据发布的时候,有不少人曾表示“报复性存款”来了。那么,如果真的是大家都比以前更热衷存款了,为什么银行还需要推出这种“抱团存款”的营销策略呢?对此,董希淼认为,虽然一季度存款有所增长,但是银行之间对于存款的争夺以及对于客户的营销,永远都是存在的。

值得留意的是,也有不少分析认为,此时银行提高存款利率增加负债成本,并不是明智的做法,业内也有开始呼吁下调存款基准利率的声音。央行则再三强调存款利率是“压舱石”,需要充分认证。

“是否降低存款基准利率、何时采取降息措施,应综合评估,适时实施。”董希淼认为,目前,存款是银行负债的最主要来源下调存款基准利率,可直接降低银行特别是中小银行负债成本,进而提高银行加大信贷投放的意愿,有助于降低企业实际融资成本。

但同时,董希淼认为,降低存款基准利率是“双刃剑”,应权衡利弊,综合考量,存款基准利率显著低于消费者价格指数(CPI)的情况下,如进一步降低利率,对广大储户而言并不公平,如果存款实际利率过低,储蓄率可能继续下降。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戚耀琪

审签 | 郑宗敏

实习生 | 赵妙芬

大家都在看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