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其实很简单 | 追寻红色记忆,铸就坚强灵魂——国际部学子建川博物馆之旅

建川

什么是爱国?

爱国是公民必须拥有的道德情操,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主要的部分,爱国是各族人民重要的精神支柱。

对尚未踏足社会的学生来说,爱国其实并不需要轰轰烈烈。在校尊师重道,在家孝敬长辈是爱国;爱家,爱同学,爱社会,爱自我也是爱国的一种方式;校园随处可见的展板、标语是爱国的一种诠释;学习爱国人士的先进事迹,激发爱国热情,并将这种感情带到日常的学习生活中,也是爱国教育的一部分。爱国其实很简单。

就在12月11日,国家公祭日2天前,国际部全体高三学子切身感受了一次深刻难忘的爱国教育课——参观四川大邑县建川博物馆,铭记历史,缅怀先烈。

建川

建川博物馆

建川博物馆,全称建川博物馆聚落(Jianchuan Museum Cluster),占地500亩,建筑面积近10万平方米,拥有藏品1000余万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329件。博物馆以“为了和平,收藏战争;为了未来,收藏教训;为了安宁,收藏灾难;为了传承,收藏民俗”为主题,建设抗战、民俗、红色年代、抗震救灾四大系列30余座分馆,已建成开放25座场馆,是目前国内民间资本投入最多、建设规模和展览面积最大,收藏内容最丰富的民间博物馆。

建川

怀着崇敬的心情,同学们参观了建川博物馆“中流砥柱馆”“正面战场馆”“飞虎奇兵馆”三个展馆以及地震馆,通过听取现场讲解、观摩抗战时期的珍贵文物,一起重温抗日先烈的丰功伟绩和中国历史上艰苦而光荣的抗战岁月。

建川
建川

回顾历史,同学们感触颇深,也体会到了今日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是先辈们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今后必当牢记历史。让我们跟随同学们的脚步回忆那段历史吧~

刀光剑影不在,金戈铁马黯淡,滚滚狼烟吹散。那些曾经惊天动地的战争已化为冰冷的文字,黑白的图像永远定格在展览窗口,成为历史中折戟残垣的一部分。是血和泪的不堪回首,也是奋勇杀敌,众志成城的民族精神。

在中流砥柱,飞虎奇兵,川军抗战展览馆,一张张黑白照片勾画出抗战时的艰苦环境,一段段文字描写出英雄们的不屈抗争,正是因为有了铁骨铮铮的汉子,柔韧坚强的女子,那些刻板的历史变得鲜活。即使岁月苍老了他们的容颜,他们的名字却在群雕广场,气宇轩昂的立于天地之间。

澎湃的内心在返程的大巴上得以沉淀。历史不仅要我们记住曾经的艰苦,更应从革命先辈上继承坚韧不拔的民族精神,追寻红色记忆,铸就坚强灵魂,开拓更好的明天!

—— 胡 A

建川

面对着博物馆的大门,虽没有雄浑壮阔的设计,但一股不言而肃的气氛弥漫空中。历史背负着厚重,无需多言,其存在本身,便叫人嗔目,默然而泪。一座座铭刻着中华四川大地记忆的展馆,如中流砥柱馆,川军抗战馆,从展示的图片、实物、影像当中,讲述那段艰苦奋斗的不屈历史。历史不乏英雄千古,但也需要追寻它的人。在这个和平年代生活过的人,虽然没有经历过当年的辛酸坎坷,波澜壮阔,但通过建川博物馆这样的“历史之镜”,也能跨过空间时间的无情向前,与时代英雄同呼吸、共命运,也更加珍惜现在的来之不易。罗曼.罗兰在《名人传》中说过“我们需要在困苦乏味的生活里呼吸一口新鲜的空气” 这便是谈到了随时代变迁却永久留传下来的先人的精神。吸入这样一口新鲜的空气,感受其对身体乃至灵魂的解放与升华,我们将变得更好。

—— 袁HB

建川

很扫兴地走入展览馆,我跺着脚,准备迎接那之前重复看过好几遍的展品。随着讲解员的声音与她的手势,朝着她比划的展品看去,我突然觉得这些东西竟有点新鲜的感觉。我缓缓地走近陈列品,看见前面对陈品进行注释的牌子,仔细的读了下去,好似有点引起我的兴趣。我又挪动到另一个陈品前,细读着上面的文字,一个接一个,一个接一个。顿时,我觉得一切都与之前在课堂上学过的知识串了起来。共产党抗日,国民党抗日,入华外国人士的抗日,历历在目。连除此以外的地震博物馆都能让我有一种想再看一次的冲动。想了解要多,了解以前所没有了解的,没有感受到的。

整个参观下来,这些馆虽然(和之前看到过的一样)没变,但里面的东西对我来说却是新鲜的。至于哪里新鲜我也说不清楚,只觉得它给我的感觉不一样了。看来,有的时候说得也对,不同的地方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去,感受到的东西也不同。

—— 刘XR

建川

建川博物馆我初二的时候跟随学校去过,但是这次又有不同的体验。我们首先参观了抗日战争纪念馆,跟随讲解员生动形象的讲解,我们走进了那一段长达八年的血泪史。抗战纪念馆的参观分为西部分:共产党抗战馆和国民党抗战馆。我们首先参观了共产党于敌后对日军侵略者的打击。进入展馆,那一个巨大红色的“中流砥柱”冲撞着我的视觉。那些抗战英雄们是我中华民族的中流砥柱。随着参观的深入,我们为逝去的革命烈士感伤,为至死不渝的革命精神而震撼,对当时敌我装备差距而叹息,对抗战军民抗争到底的精神肃然起敬。不论是正面战场的国民党还是敌后周旋的共产党都值得我们尊敬。

—— 陈KT

建川

在本次实践中,了解了近代历史,听导游讲述鲜活的红色革命征程;看馆内抗日战争的陈列文物。在博物馆内,有可歌可泣的革命历史,四川作为抗日战争中坚硬的后台,其提供的壮丁以及军粮,在抗日战争中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每到一处储存着红色记忆的地方,切身感受着革命期间的战士历程和中美之间的友好来往。我深深明白,今天美好的日子来之不易,当珍惜。

本次活动虽然只有短短的一个上午,却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使我们真切感受到了革命先烈们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气概。

—— 冉RH

建川

历史是沉重的,它不必说话,只用存在在那里,便足以震撼人心,给心里一种沉重的积淀。在中流砥柱馆,川军抗战馆,一张张图片定格了那时的艰苦环境,一段段文字讲述了不屈的战史。历史从来不缺英雄,缺的是这些记住英雄的人。我们所出生的年代和平又美好,无法与他们当年作比较,因此无法深刻体会到当时的人和事。现在看来也许是过眼烟云,看过了也就忘了,但是对于那些永远被保留在墙上的文字来说,这是他们一生的斗争和战果。因此,我们应该心怀感激,好好学习!

—— 陈YX

建川

参观了这么多,体会了这么多,收获也很多。不论哪一个民族,必然有过一段血泪相融的过往。在危难面前,那些众志成城的民族一次又一次地展现了民族的力量,向世界宣告,他们可以!这些历史不仅是要向我们展示它的艰苦,更是要我们铭记它们。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 闫RY

建川

结束上午的参观,当日下午的团建活动中,所有学生通过手绘共同完成了巨幅画作“追寻红色记忆,铸就坚强灵魂”。

建川
建川
建川
建川
建川
建川
建川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

但是有些事我们不能忘

82年了,

每年的这一天,

那道印刻在华夏土地上的惨烈伤痕,

就会隐隐发作,

让整个中华民族为之震痛。

没错,

今天是12月13日,

是我国第六个法定的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今天,我们以国家的名义,

祭奠30万遇难同胞。

老师、家长们,

今天,请给孩子讲述这段不能忘记的历史。

建川

也许有人会说,如今我们已经很幸福、很安宁了,何必要去纠结过去那段惨痛的历史?

可是,我们只有不断地回望历史,才能明白今日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才能懂得“和平”二字的珍贵。

我们这些没有经历过战争的一代,要永远铭记:现在站的这块土地上,曾发生过一场大屠杀,迄今为止,只过去了短短的82年。

请告诉孩子历史真相

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侵入南京,

对我同胞实施长达

40多天灭绝人性的大屠杀,

30万生灵惨遭杀戮!

历史学家曾估算,

如果所有南京大屠杀的罹难者

手牵手站在一起,

这一队伍可从南京绵延到杭州,

总距离长达320公里以上

82年前的这一天,是所有中国人的国殇

也是中华民族近代史上最沉重的一页!

82年过去了

那段历史不能忘!不敢忘!

建川
建川
建川
建川
建川
建川
建川
建川

请告诉孩子这些历史记录人

当你向孩子讲述这段沉痛的历史时,也请不要忘记告诉他在腥风血雨的日子里,人性的光辉从未远离,诸多国际友人冒死庇护难民伤兵。而今,依旧有国际友人作为暴行真相的揭露者而奔走。

建川


“南京好人”拉贝,南京大屠杀期间,生于德国的约翰•拉贝和国际友人奔走呼号,奋不顾身阻止暴行,保护25万中国平民免遭屠戮。

回国后,他因揭露日军罪恶而受纳粹迫害。1996年10月28日,《拉贝日记》发表。1997年,拉贝墓碑运抵南京,碑上仅书:“一个好人,一个不屈的人”。

建川

1937年,丹麦青年贝恩哈尔·辛德贝格勇敢站出来与德国同事卡尔·京特等一起设立难民营,庇护了成千上万的难民和中国伤兵。

他不顾危险,为难民营采购食品和药品。同时记录了许多日军罪行的案例,向国际社会揭露日军在南京实施大屠杀的暴行。

建川

南京大屠杀期间,美国牧师约翰•马吉冒着生命危险,拍摄了真实记录南京大屠杀的原始影像。镜头中,日军的坦克正疯狂地炮击南京城,机关枪正对着成群的市民扫射,被烧焦的尸体惨不忍睹……

1946年,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审判日本战犯时,马吉作为证人向法庭陈述了他在南京亲历的种种日军暴行。

建川

美国传教士明妮·魏特琳在南京沦陷期间任金陵女子学院代理院长,自愿与学校教职员组成留守委员会,收容了逾万名妇女儿童和难民。

她曾多次在危急关头勇敢地挺身而出与日寇交涉,四处筹粮筹钱,保证难民温饱。电影《金陵十三钗》的故事创作灵感即源于《魏特琳日记》。

建川

张纯如。一位华裔美国人。她撰写的《南京大屠杀》一书,被哈佛大学历史系主任威廉·柯比认为是,人类史上第一本充分研究南京大屠杀的英文著作。

在这本书出版之前,西方社会对南京大屠杀这一浩劫知之甚少。他们知道奥斯维辛集中营,知道被纳粹屠杀的百万犹太人、波兰人、苏联人、吉普赛人、德国人,但是他们并不知道,二战期间,日军在南京犯下了怎样的暴行。

建川

松冈环是日本大阪的一名小学教师,1988年,她参观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之后,被历史真相震颤,下定决心要让更多的日本人了解这段历史。

自此她陆续在日本采访了250多名参与过进攻南京及南京大屠杀的日本老兵,录取了作为加害方的历史证言。同时,80多次自费来到南京,寻访了300多名南京大屠杀幸存者,记录了受害者们至今仍未愈合的创伤。

请告诉孩子为何要设立公祭日

2014年2月2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决定,将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历史不会因为时代变迁而改变,事实不会因为巧舌抵赖而消失。


我们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举行公祭仪式,是要唤起每一个善良的人们对和平的向往和坚守,而不是要延续仇恨。


中日两国人民应该世代友好下去,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共同为人类和平作出贡献。

身为中华子女,这一天固然是沉重且庄严的。


在这样特别的一天,请你告诉孩子,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是为了悼念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和所有在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期间惨遭日本侵略者杀戮的死难同胞,揭露日本侵略者的战争罪行,牢记侵略战争给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造成的深重灾难,表明中国人民反对侵略战争、捍卫人类尊严、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立场。

请告诉孩子这2个名字别念错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建于1985年,是中国第一座抗战类纪念馆。纪念馆选址于南京大屠杀江东门集体屠杀遗址及遇难者丛葬地,在对历史发掘与研究的同时,也已成为推动国际和平城市建设的地标。

建川

从纪念馆的1号门进入,墙面侧看好似一个断裂的军刀,但当我们从高空往下俯视整个馆时,它是一个和平之舟。正如建馆理念,寓意铭记历史、珍爱和平。

目前,纪念馆共含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史实展、“三个必胜”主题展、“二战中的性奴隶——日军‘慰安妇’制度及其罪行展”三个基本陈列,共展出近4000幅照片,9992件各类文物,262部影像资料。


如果你准备好了踏进这座纪念馆,请先念对这个名字: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请铭记!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可以称南京江东门纪念馆,但不能称南京大屠杀纪念馆!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不能称南京大屠杀纪念日!

请告诉孩子,今日吾辈当自强

南京大屠杀惨案发生80年后,没有经历过战争的我们,该如何看待这段中华民族的黑色记忆?

让我们和孩子通过一名95后大学生与89岁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常志强老人的直接对话,来回顾这段历史带给我们的启迪。

今日之铭记,不是宣扬延续仇恨,而是要以史为鉴,唤起每一个善良的人对和平的向往和坚守。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走出了硝烟的战场,迈入了歌舞升平的和平时代。在我们放声高歌的同时,也应该在心中长鸣警钟。

当孩子问起我们为什么要了解这段历史,请告诉他只有真正了解历史,才能尊重历史,才能不让历史重演。我们忘不了1937年的南京,是为了更好的守护我们的祖国。

请告诉孩子们,今天,我们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举行公祭仪式,不为延续仇恨,而是是要唤起每一个善良的人们对和平的向往和坚守。同时,我们必须坚决反对任何美化侵略战争、试图开历史倒车的言行,防止历史悲剧重演。

铭记,不只是民族的悲怆,还有落后必亡的训诫;纪念,从不为宣扬复仇的怨念,只为许下复兴的心愿:吾辈当自强。哀伤藏于心,实干强我邦!

除此以外,我们要永远提高警惕,谨防身边和境外那些企图颠覆和平的不法势力,同时遵纪守法、珍惜自己生命。

参考来源 | 新华社、人民日报、央视新闻

大家都在看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