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服者穆罕默德二世的初战:十万大军围君堡,战舰翻山克坚城

Hello,读者朋友们好,这里是记译中心,一个志在"记古今历史,译中外名篇"的号。前几天,记译君卖了个关子,跳过了奥斯曼强国之路上至关重要的君士坦丁堡之战。一百多年来,这座大城塞不知被历代奥斯曼皇帝包围、进攻过多少次,却屡屡幸运脱险。那么,"征服者"穆罕默德二世到底是使了什么手段才完成这mission impossible(不可能之事)的呢?今天就由记译君带您一探究竟吧!

君克解说
征服者穆罕默德二世的画像

坚城

君士坦丁堡之所以一直屹立不倒,很大原因是在于其易守难攻。因此在攻城战拉开序幕前,让我们先来看看君堡的整体结构。如下面的地图所示,君士坦丁堡的平面接近三角形,东边有著名的圣索菲亚大教堂。以大教堂为中心,东边面向博斯普鲁斯海峡,北边面向金角湾,南边面向马摩拉海。这三面环海的位置,无疑让它成了一处天险。

君克解说
君士坦丁堡地图。图源:Pinterest

因此,在马摩拉海一侧建起的城墙足以预防敌舰登陆,不需要再额外加强防御;金角湾一侧,只要在入口处拉起锁链,就能避免敌舰进入,所以也只需一道小规模城墙便能有效防御。

不过,问题出在西面。西侧处于开放状态,敌军一旦入侵,便可直捣黄龙。因此,拜占庭帝国第二代皇帝狄奥多西二世,便在此建造了一道前所未有的强大城墙。这道墙,也就称作狄奥多西城墙。下图便是城墙的剖面,图的左侧为城外,右侧为城内。

君克解说
狄奥多西城墙剖面图。图源:Wikimedia

当敌军从西边进攻时,首先遇见的第一道难关就是外壕。这道壕沟深10米,宽达20米。即使泳渡壕沟,入侵者还会遇上高2米的外墙。读者朋友千万别以为2米不算什么,因为入侵者在壕沟里处于浮在水面的状态,双脚无地可踏,即使能搭起梯子、爬上城墙,也无处可以架起攻城橹。由此可见这"区区2米"对敌人可构成多大的阻碍。

假使军队千辛万苦越过了这道城墙,之后又会被高14米的堡垒及连接堡垒的10米高墙拦住去路。不仅如此,堡垒与城墙上还建有上图所示的雉堞,也就是墙顶端呈齿状的矮墙。这种设计不仅可以保护守城兵,还能掩护他们攻击。

万一入侵者连这道高墙都突破了,等着他们的,还有高达20米的堡垒,以及连接堡垒的15米高、5米厚的大城墙。记译君仅仅是这样描述一遍,就可以看出君堡的所谓易守难攻,绝对不是虚有其表。

君克解说
现在的狄奥多西城墙。图源:Rome on Rome

重围

所以,为了攻陷这座超乎想象的大城,穆罕默德二世这次至少动员了10万(另一说主张多达20万)大军,来包围君堡。守在城内的拜占庭军,兵力却只有区区7000人。从这两位数的差距,不难看出默罕默德二世是志在必得。

而从守城军一方考虑,面临的最大难题则是后勤补给的确保。因此,包围在城外的奥斯曼军,必定会猛烈攻击拜占庭的后勤补给线。于是,奥斯曼派出了由146艘船组成的大舰队,密密麻麻地从马摩拉海一路排到了博斯普鲁斯海峡,以便包围城郭。不止如此,为了阻止从物资丰饶的黑海方向航来的敌军补给舰队,他们还建造了鲁米利亚堡和安纳托利亚堡,彻底封锁了博斯普鲁斯海峡

君克解说
乌尔班大炮炮筒。图源:Wikipedia

另外,奥斯曼军还配备了前所未有的新兵器:乌尔班大炮。它的炮身长8.2米、口径762毫米,炮弹重达半吨。光从外表看,这炮确实大得惊人。

然而,纵使奥斯曼拥有这般大杀器,面对如此高大的城墙,光是要在上面打一个窟窿也不简单。要打破这道墙,势必要集中火力,发射数十发、甚至数百发的炮弹才有可能成功,更别提大炮发射并不如预期顺利。

主要原因,在于它的命中率太低。即使将炮火集中于一点,它也经常失准。而且,乌尔班大炮是以青铜打造,每射出一发,就得花上三小时等待炮身冷却,才能准备射出下一发。如果不放凉便强行连续发射,会引发爆炸;若用浇冷水的方式来冷却,又会造成炮身龟裂。所以,每座乌尔班大炮,一天之内最多只能射出5发炮弹

君克解说
当年奥斯曼陆军主攻方向、现在的圣罗马努斯门遗迹。图源:Flickr

想当然尔,这种时候拜占庭军不可能坐以待毙。他们总在奥斯曼痴痴等待大炮冷却时,或是趁入夜休战之际再乒乒乓乓地修好城墙。坏了就修、再坏再修、不管坏几次都修给你看。这样下去根本没完没了,结果这场针对圣罗马努斯门的第一次总攻击,最后宣告失败。君士坦丁堡果真不愧能守得"千年之都"的美名。

翻山

既然如此,那么就来试试从海上进攻吧。但,奥斯曼的海上攻势同样困难重重。毕竟,他们是以陆军立国。"由146艘船组成的大舰队",听来响亮,然而实际上这支奥斯曼海军不过是临时凑成的舰队,士兵们对海上作战非常生疏。城墙最弱的部分位于金角湾沿岸,那里无疑是最适合进攻的目标。但记译君在前文已经提过,金角湾的入口拉起了"锁链",船只无法通行。于是,海上攻势一时也难觅突破口。

君克解说
奥斯曼军的海陆包围网。图源:Materia Islamica

尽管穆罕默德二世心急如焚,不过奥斯曼的包围体制非常完整。这会他心里盘算的是:"只要大军继续包围,他们就没有管道可以补给。既然无法补给,总有一天会弹尽粮绝。无论如何,沦陷只是时间问题罢了。"

然而,之后却发生了一件令他暴跳如雷的事。

拜占庭同盟国的补给舰队,正缓缓从南方航行而来。

"什么!你说他们只用三艘护卫舰、保护一艘补给舰?而且还是从挤满了我军146艘船的马摩拉海?竟敢小看我!"

4月20日,双方舰队在金角湾入口附近爆发冲突。但是,补给舰队却敏捷地避开了前来迎战的奥斯曼舰队,轻轻松松航入了金角湾

"搞什么鬼!这样的话,不管等多久,他们都能撑下去不是吗!"

因此,穆罕默德二世立刻下了决定。"既然过不了'锁链'的话,那我们从加拉达北边的山丘,把舰队运到金角湾!"

—陛下?要把那么巨大的战舰运过山丘,开、开玩笑的吧……

"不是开玩笑,我是认真的,还不快动手!"

带着船舰去爬山,这种事连听都没听过……人们对事物的判断,往往是根据过去的经验来思考。当没有过去的经验可循时,愚者就会无条件反对这种"史无前例的做法"。但记译君想说,对优秀的人而言,"没有先例"根本不构成反对的理由。他们,是靠自己头脑的思考在判断。

君克解说
船舰越丘作战绘画。图源:Quora

于是,海战失败后翌日,奥斯曼军便开始进行"越丘作战"。这前所未有的战术,重点在于一夜之间如何让奥斯曼舰队的70艘军舰,翻过海拔60米高的山丘。首先,他们整理好山丘上的土地、铺上木材,再往上涂了满满的油脂。接着,他们将船舰推上木橇,用人力将一艘艘船拖过了山丘。

有志者事竟成。这个超乎常理的战术大获成功,一夜过后,奥斯曼舰队的70艘军舰赫然现身金角湾。拜占庭顿时大惊失色。

陷落

由于这场"越丘作战"太过戏剧化,许多人觉得他们就是靠这招才攻陷了君士坦丁堡。记译君却认为实则不然。金角湾攻防战如火如荼展开之际,另一边的狄奥多西城墙竟然遭到突破,使得城郭西侧打开了一道进攻入口。不过,这并不意味着越丘作战是白费功夫。

君克解说
奥斯曼军突破城墙。图源:Pinterest

取得突破的关键因素,在于拜占庭帝国人手不足。在西侧不断遭到乌尔班大炮猛攻的情况下,拜占庭军必须尽快修补毁坏的城墙。然而因为奥斯曼舰队闯入金角湾,导致那里的士兵分身乏术,结果无法及时修好城垣。

于是,奥斯曼军发动第三次总攻击,突破了圣罗马努斯门。拜占庭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闻讯后,只能仰天长啸。他一边大吼,一边拔出了刀,直接冲向蜂拥而至的奥斯曼军。自此,他便下落不明。时值1453年5月29日。自395年古罗马帝国分裂以来,历史长达千年的拜占庭帝国,就此灭亡。

战后,奥斯曼随即迁都至此地,并改名为"伊斯坦布尔"。从此这座欧亚非大陆交汇处的"世界中心"便隶属土耳其统治,直到今天。

君克解说
东罗马帝国最后一任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图源:Wikipedia

结语

正如肖-勒费弗在《奥斯曼帝国兴衰史》中所说,"占领君士坦丁堡是穆罕默德二世长期统治生涯中的主要功绩,也是他在历史上享有盛名的首要原因。但事实上,这只是穆罕默德二世一长串征服清单里的第一个。通过这些事迹,他从国民那里赢得了"征服者"这个显赫的头衔。"事实上,打下君堡时,穆罕默德年仅21岁。仅从这场战争中,记译君相信大家也肯定感受到了穆罕默德二世过人的军事胆识与才能,真不愧是雷霆皇帝的后代,日后那一连串御驾亲征的胜利也便不难想象了。由此开始,奥斯曼也持续大步迈向帝国的巅峰。

(本文系记译中心原创,参考资料为《1453:君士坦丁堡的陷落》《荣耀之城‧伊斯坦堡》《奥斯曼帝国兴衰史》和维基百科,转载请注明出处!如果觉得记译君的内容还行,那么能不能关注一下呢?)

大家都在看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