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陈思进:亲历“911”后,他看破了华尔街的金融游戏

[摘要] 陈思进告诉时代财经“普通老百姓去炒股纯粹是做韭菜,要投资的话,往自己身上投,向内投,多读书,锻炼身体,这些比关注金融市场要重要得多!”

文/时代财经 张银慧

陈思进今年61岁。

“看起来不太像。”11月22日在《看懂财经新闻的第一本书》的新书发布会上,第一次见到他本人的编辑这么说。陈思进身姿挺拔,常戴着一顶棒球帽,说起话来语速极快、毫不磕绊,他的微博每天平均更新10条内容,博客更新更加频繁。

在发布会上,陈思进穿着轻便的驼色POLO衫、宽松休闲裤,不是能让人马上想到华尔街、上流、精英这些字符的穿着。而他的图书编辑在做图书推广时,大部分都会提到他的履历:纽约市立大学电脑科学硕士,曾任Bankers Trust(银行家信托)和NASDAQ(纳斯达克)高级金融软件开发师、瑞士信贷(Credit Suisse)证券投资部助理副总裁、美国银行证券公司(BofA Securities)副总裁。

“我曾和死神擦肩而过,经历过这种事情的人就会知道,生命未必有明天,那肯定会选择简约的生活方式。”陈思进告诉时代财经。

与死神擦肩的那次经历,发生在2001年9月11日,美国纽约。此前,陈思进做梦也想不到,自己生生死死的命运,竟汇入了一场举世瞩目的惨剧。

死里逃生

那本该是一个和往常一般的清晨。

陈思进走进纽约世界贸易大厦的电梯,无声无息,很快就到了76层,再转一次电梯,到达他办公的80层。开门,摘下手表,把它放在桌上,这时,陈思进瞟了一下时间,8点15分。

还有15分钟上班,他从高高的窗口望出去,远处的联合国大厦、帝国大厦,连同无数密林般的高楼,尽收眼底。他第一天来此办公时,向太太小玲描述过这种景观:云彩似乎就在头顶漂浮,仿佛随手就能摘下一片。这种俯视让他陷入一种兴奋、欢欣和幸福感之中。

“通过一言难尽的苦斗,我终于跨入标志着美国上流社会的华尔街,登上这华尔街的楼中之楼,进入华人难以进入的工作核心层,被确认为学贯中西,精通电脑软件和金融的复合型高级人才,拥有着顶级的技术职称——高级开发分析师。”陈思进在自己自传文集《闯荡北美》中分析了此刻心中的欢欣鼓舞。

但历史证明这并不是一个寻常的早晨。陈思进先感觉到,后背仿佛被重重地推了一下,他以为同事在恶作剧,又或者是地震。直到电话、手机全都打不通,他才迷迷糊糊地汇入紧急疏散的大军当中。

他不知道的是,此时,全美乃至世界的目光都汇聚在他所站立的这栋楼。两架被恐怖分子劫持的民航客机,带着十几吨汽油,撞上了这栋百余层的高楼。大厦上方浓烟滚滚,温度很快攀升至千度,大厦即将因软化而坍塌。而楼内,电梯走不通,楼梯的出口遍寻不获,陈思进和他的同事们正如热锅上的蚂蚁。

最终,他花了一个半小时才到达一楼。大楼外面围了一圈又一圈的人,警察大声喊叫着:“Don’t stay here! Move! Move!”在此起彼伏的尖叫声中,陈思进不顾双腿酸软,没命地往前跑。

一直跑到北面的一个桥底,陈思进才停下来。惊魂未定之际,他掏出手机,正要拨给太太,眼前的一幕让他手一软,手机滑落:远处的世贸大厦正在倒塌,像一座融化的巨型巧克力,黑色的浓烟瞬时如漫天浩水急涌而来。陈思进耳边响起巨大的轰鸣声,人的尖叫声清晰地夹杂其中。

后来,官方数据表明,“9·11”恐怖袭击事件造成近3000名平民遇难。陈思进久久不能平静,他想,如果飞机不是撞在86层,而是他所在的80层呢?如果平时他疏于锻炼,又或者当天的鞋子不利于逃生呢?“一个小小细节上的差别,都可能令人生或令人死。”

事件过后,再次站在蓝天白云之下,一个哲学命题在他脑海中升腾而起:活着究竟为了什么?又应该怎样活着?从中国大陆走向北美的过往图景一帧帧在脑海浮现,一个更为迫切的问题也持续在他耳边震荡:来北美到底追求什么。

陈思进陈思进(右)正在接受时代财经专访
小目标

“肯定追求小目标了,一个亿的小目标。”时隔18年,陈思进再向时代财经回忆起“9·11”事件时,表情放松,他用“小目标”概括了自己曾经来北美的追求。

在去北美之前很长一段时间里,陈思进都在接受着现实给他的一击又一击。1977年参加高考,陈思进的分数达到了目标院校的分数线,但却因青春期高血压的问题未被录取,此后,他在一家不喜欢的三流学校学着自己不喜欢的机械工程专业,毕业后又从事自己并不擅长的机器设计,在一片“下海”做生意的浪潮中辞职下海后却“心力交瘁、一无所获”,好不容易自学英语并做翻译小有成就,一部长篇小说翻译完却没能过审。

在31岁生日那天,陈思进萌生了出国的愿望,“我一生总在寻找突破口。”他说。第二年,陈思进就拿着颇高的托福和雅思成绩、6所院校的录取书、推荐信在领事馆一次签出。从领事馆出来后,在那场上海罕见的暴雨中,陈思进兴奋地跳起舞、大声喊叫:“新的生活就要开始了!”“新的旅程就要开始了!”

“去吧,去为做一个上等人受苦受累吧。”狄更斯在他的《大卫·科波菲尔》里写道。陈思进在美国的那几年里受过不少苦。为了挣学费和生活费,他在每天的学习结束后,还要去华人餐馆打工。接太太小玲来美的那天,他们深夜从机场回到家中,陈思进只能塞一盒饼干给小玲,自己就要前往餐馆上夜班,再次回到家时已是凌晨5点。

陈思进的目标很明确,留在美国。为此,他在美国就读的专业从不擅长的机械工程更换到非热门专业大众传播,再更换到电脑专业,成为当时的美国社会更稀缺的信息产业人才。1994年,陈思进获得电脑科学硕士学位,并进入华尔街工作,开发软件包。

然而,陈思进发现,虽然自己进入了华尔街,在这个平均工资几乎是普通美国人收入4~5倍的地方,他的年薪却只有同等岗位上美国公民年收入的一半,他正因身份问题遭受着这个资本主义国家的不平等对待。与此同时,加拿大开放了移民申请,手续简便。1995年,陈思进所在公司被兼并,他所在的部门被全员遣散后,他搬去了加拿大。

在加拿大的生活舒适、诗意,但很快就让陈思进再次感觉到瓶颈。于是,2001年,陈思进回到纽约,再进华尔街。两个月后,他的命运被“911”这场举世震惊的事故撞出了另一个走向。

陈思进陈思进(左)在《看懂财经新闻的第一本书》发布会上
做减法

2001年,美国让世人瞩目的除了“911事件”,还有载入史册的经济危机。当年第二季度,美国GDP增幅下探至0.2%,创近十年以来的新低,美国股市则从去年3月起一路狂泻,1-8月,美国企业裁员约100万人。

“9·11”恐怖袭击事件让这一经济形势更是雪上加霜,美国股市进入熊市加猪市,“华尔街最大的收入来源是交易费。”陈思进回忆。企业为了生存,每天都有兼并、裁员的事发生。而陈思进则平均每周听到两个朋友、同学,或他们周围的人被裁。很快,裁员的刀也落到了陈思进头上。2002年12月16日,陈思进所在的业务部门被砍,全员被遣散。

陈思进后来反思,意识到在经济大萧条之前,美国经济中存在着一个巨大的“高科技泡沫”,人们投机心切,泡沫越长越大,终于崩裂,华尔街经纪人成为投资者和新闻媒体口诛笔伐的罪人。

“9·11”事件之后,陈思进更深地审视了冷酷的资本市场,同时,对于生存意义的自我拷问也促使他从物质追求更多地跨越到精神需求。在那之后,陈思进拾起了自己的写作梦。“因为写作是我打小的梦想!”陈思进告诉时代财经。

陈思进在2008年离开纽约,定居多伦多,任加拿大皇家银行风险管理部资深顾问,并在业余时间从事写作工作。从那至今,陈思进相继出版了20余本书籍,覆盖报告文学、小说、杂文等文体。

其中,陈思进在好几本杂文集中都分析了华尔街金融机器掠夺全球财富的真实面目。今年8月,他的《看懂财经新闻的第一本书》(2019年修订版)出版(荐书|现在买“币”,会成为“最后一个傻子”吗?)。在书中,陈思进借助自己提炼的四个原则,分析了当下中国的经济走势以及热门财经事件。

“普通老百姓去炒股纯粹是做韭菜,要投资的话,往自己身上投,向内投,多读书,锻炼身体,这些比关注金融市场要重要得多!”

“生活要做减法,物质生活简单了后,精神生活才会丰富多彩。”

亲历过“9·11”这种生死关的人,也有活在当下,从此纸醉金迷的,但陈思进选择返璞归真,追求简约。还有不到一年,陈思进就退休了,他在接受时代财经专访时表示,将更投入地写作,并加入到自己小说改编的影视剧创作中。

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chiding@time-weekly.com

大家都在看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