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父”、“治父”、“魁父”——春秋时代都城为何多带“父”名?

春秋时代

前些天看到一篇文章,讨论了当下的省份城市的名字,有哪些在更改之前就很古风唯美,诸如长安,姑苏,临安等等,而在我国春秋时期,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那就是地方命名时,总要带一个“

”字,这是怎样一个缘由呢?为什么春秋时期将地方命以“父”为名?

一、独具特色的命名方式

史料记载

《春秋》

定公十四年:“

城莒父及霄

。”杜注云:“

公叛晋助范氏,故惧而城二邑也

。”当时的鲁人的发音,“

”的发音就好像“

”一样,就像有的地方读“

得来

”就像“

登来

”一样,这个其实可以理解,我们现在也还是有方言的,不仅国内,国外英语韩语也是会有不同的方言,俗称口音。

那么听口音就知道你是哪个地方的人。跟现在社会一样的是方言不只一处有,除了鲁国有如此独特的命名方式,别的国家也有。郑国有地方叫“

武父

”,在今天的河南东明县南,卫国也有一处地方是卫国的边界,也叫“武父”,当然不可以将两地混为一谈。

卫国的“武父”不知道是今天的何地。在晋地,有处地方是黑壤,《春秋》宣公七年载:“公会晋侯于黑壤”,《左传》云“

晋人止公于会,盟于黄

父”所以“

壤”也被称为“

黄父

”,也是一个带有“父”的地名。

黑壤,也就是黄父,在今山西翼城县东北之乌岭。在楚地有一处地方,三湖合为一水,东通荒谷,而在荒谷东岸有一处地方叫“治父城”对,想得没错哦。

春秋时代

这地就随着治父城一起叫“

治父

”,楚地还有一个地方叫做

“鸡父”

缘由不可考,但是通过以上的介绍,我们知道,春秋时期,以“父”为名的地方还是很多的,而且,不仅仅是存在于一个国家,像鲁、郑、卫、晋、楚,都有地方如此。

前面说到方言口音问题,一个鲁国尚可解释得通,那么其他国家呢?这一现象,不得不说为一独特。如果口音不成立,那么应该是因为什么呢?还有史料记载,是不是古人将“

”与“

”混淆了,《淮南子》作魁阜,谓小山如堆阜”。可见

“块阜”“魁阜”“魁父”

“府”都是相同的。

二、春秋时期为何以“父”为名?

1.都邑建设环境

据史料记载,古时候人们聚居都会选择地势开阔高敞的地方,皆地势高敞适于筑室定居建都立邑之处也,人们称之为

“丘”

,只是齐国就有很多如谷丘、梁丘、长丘、犬丘、老丘等,而丘就是小山,古人信奉山可以聚气,生万物。

有这样的说法“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在古时那样经济落后,诸多条件都不便利的情况之下,将所有集于充满灵气的事物也是很容易解释的。而前文提到的“阜”,和山可以解释为相近也可以理解为同一事物,即“土山曰阜”

那么每个城市被命名为“阜”也是说得通的,据了解,汉人读“丘”时的发音就像“区”而“区”又同“曲”相同,所以鲁城为“曲阜”。

春秋时代

2.“阜”与“父”

“阜”是土山的意思,

“父”

又与

“甫”

相像,我们在学习古诗词的时候,经常会学到通假字,那么这里也很好解释,通假来看,这些都可以互换,而人们更多倾向于多种称呼皆用,时而以“阜”,时而又以“甫”,更多的时候,则用“父”,所以才有了前文的很多地名都会带有“父”字。

很多史料中,比如“武父”也可以写成

“武甫”

或者

“武阜”

。这也算是古人的一种随性行为吧。

3.古书传写时的乌龙

同现代不一样的是,古时候的经济不发达,寻常老百姓很难会像今天一样,接受到最基本的教育,

有的可能字都不会写

。那么如果有人打听对周围环境地方熟悉的老百姓,那么百姓随口一说。

问者与其一样都不知道是哪几个字,但是如果遇到读书人,那么恰好这个读书人胸中些许笔墨想要将自己的经历记录下来,

将地名记错也是可能的,

比如就恰巧写成了“父”。

诸如此类口口相传的例子有很多。大家都知道诗词其实在古时候都是可以唱出来的,而有很多诗词,里面的某些字是不确定的,诗人创作是一回事,那么后世流传又是一回事,更别说那些乐府词,都是市井间传唱下来的,后人再根据一定的心境,经历进行填充,

很难说准用字是否是准确的。

春秋时代

那么由此也可以转换到春秋都邑,后人为了更好的辨认,皆用了“父”来作为那个时代一个特殊的记号。所以这也算小编在查阅了一些史料之后得出的一点自己的看法,因为,历史的东西,除了有确切的记载之外,那些不确定的没有证据的古物,那就真的要靠人们的想象力了。

题外话来讲《红楼梦》,谁都无法考证后四十回所谓的

“失传”

,是尚未挖掘出来?还是本就丢失,无从考证了。这就给人无限的遐想,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去构建各种各样的结局,春秋都邑的命名,也有如此的魅力吧。

四、春秋都邑命名特点看城市和人名

1.城市名

春秋都邑的命名很有特色,不由得让小编想起当下较为流行的

“古风热”

在此借花献佛给大家推荐几处充满诗意的城市名。首先是古都西安,他曾经的名字是“长安”大热的《长安十二时辰》也是以此为背景的;然后再说一说,河南淇县这个默默无闻的小城。

《哪吒传奇》

是小编小时候最喜欢看的动画片,而里面的朝歌,就是现在的淇县;曾经先秦时期炎帝的老家叫做雍城和陈仓,但是比较惋惜的是,唐玄宗在战乱时被一只石鸡所救,于是这个地方改名为宝鸡。

春秋时代

而现在的临沂,曾经叫

“琅琊”

,琅是指长的像玉的美石,琊是指象牙,其意思可谓极其美观又富有诗意;石家庄,原来叫

“常山”

,三国演义经常听到的赞美一个武将的词语,常山赵子龙,常山就是我们现在的石家庄;河南驻马店,曾经叫

“汝南”

,这个名字听起来就非常的美好和内涵了。

2.古时奇特的名字

春秋时期不光地名,

人名也是很有特色。

孔子的六世祖,叫孔父嘉,孔子的孔姓,就是从他的六世祖传承,孔父嘉的名字不奇怪,奇怪的是孔父嘉生了一个独生子,也就是孔子的五世祖,叫做木金父,这个名字就有点意思。

春秋时期的越国,有位著名的女剑客,叫做处女,是的,你没看错,人家就是叫处女,这个人很有名,很多古典书籍都有提起她,“

南林有处女

”;郑国的郑庄公时代,有位大夫,是庄公的重臣,后来先后扶立了郑庄公四个儿子做国君,也就是郑昭公、郑厉公、郑子亹和郑子婴。

前先执掌郑国政权数十年,这位大夫名字叫做祭足,祭千万别读成ji,当祭作姓的时候,读zhài,而关注点在于为什么在名字里用“

”也是搞不明白;再比如春秋时期晋国国相赵盾的门客,有一位叫做公孙杵臼,杵臼是古代捣粮食去壳用的工具,这不会是因为他母亲生他的时候正在去粮食的壳吧?

而楚国有位公子,也就是楚灵王的儿子,名字叫做公子罢敌,一听就很霸气;在鲁国有位大贵族叫做惠伯,他有位家臣,叫做公冉务人,这个名字反而有点日本名字的味道;卫国有位大夫,叫长牂,牂读zāng,该字看着和羊有点关系,没错,这个字就是母羊的意思。

春秋时代

读了这么多奇奇怪怪的名字,对于春秋的都邑为什么带“父”也不用不解了吧。

五、总结

其实不管是

城市名字也好还是人名,这些都只是一个代号

,关键叫习惯了,人民自然而然,提起名字就会想到那个地方,提起名字就会想到那个人。打出去的是一个地方或者个人的品牌,而不是因为名字好听,这个地方或者这个人就特别有名。

当然,一个好的名字,可以让人

从名字上就可以感知该城市的文化底蕴

,可以体会到父母亲对子女的深切厚望,中国是一个传统的国家,中国人民骨子里或多或少都会有诗意情节,那些名字寓意深远的人往往更能得到别人的青睐。

都邑名字极具特色,但是古时候人的,很多都是没有名字的,经济的落后,文化的浅薄,封建思想使得人们就像浮萍一样,细想,

孤苦伶仃。

所以现在想想,我们当下的美好生活,还是很难得和令人庆幸的,所以

名字不好的人也不要灰心

,当下是一个充满创造力的时代,我们要做的是把个人发展好,

过好自己的生活就可以了

。因为从古至今,名字,都只不过是一个代号而已。

大家都在看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