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蔡,有一个神奇的地方叫老沈岗

老沈一说

唐代诗人杜甫秋游故城,触景生情写下留芳千古佳句: 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台岂梦思。

可见古往今来,故城怀古一直是文人骚客乐此不疲的吟咏题材。

哥虽不是文人大家,但也喜舞文弄墨,自然也时不时神来几笔!

悠哉! 快哉!

请不要羡慕哥!

搁二千四百年前,哥也是生在天子脚下,长在皇城根畔。只可惜,哥晚生了二千多年,万年的星辰不变,眼前的皇城成墟,哥的京城一梦不过是一个传说!

哥说的这个地方,就是生我养我的故乡一一河南省新蔡县顿岗乡老沈岗,一个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春秋古国故城。

老沈岗位于新蔡县城东二十五里顿岗乡政府北一公里,现在是沈岗村民委员会所在地。

跨越洪河分洪道进入顿岗乡往北看,首先映入眼睑的是一处中间高四周低、被绿树掩映的村落,错落有致的恬静农家,巍峨神圣的庙宇殿堂,古朴中透出厚重,时尚中彰显文明,这个村落就是充满传奇和神话的老沈岗。

相传,老沈岗为春秋时期沈国都城,与同一时期的古新蔡隔河相望,平分秋色。还有一说,说老沈岗是春秋时期梦良国或孟州城。总之,不管哪个传说也只是传说,没有历史记载,故此且称之为沈国吧!

那个时期,成立个国家就和现在开个公司一样简单,拉个山头,划一方田地,朕就是一国之主。据史料不完全记载,那时普天之下(特指神州,可不是指现在全球世界噢),国家林立,大大小小有一百七十多个国家。只要井水不范河水,倒也相安无事。难怪春秋时期有"朝楚暮秦,百里一国"之说。

所谓的孔子周游列国,用现在的话说,实际上就是过州走县,相当于一个儒学精神牧师到各地布道罢了!

终于有一天,这个偏安一隅的繁华都市被窥窃己久的楚国借道蔡国从北面攻破,继而成为楚国的封分地,沈国就此走到历史的尽头。

唇亡齿寒,历史总有惊人的相似。不久古蔡国也被楚国兼并成为又一个分封地,扫清了楚国北方之阻碍,楚国就此强大起来!

我小时候,就听老人说,老沈岗是一块龙脉之地,前有大洪河绕水,中间是土岗高地,左右两翼有洼地拱卫,是一个理想的风水之城。只是北面一马平川,难抵来犯之敌。个中玩味,看似有一定道理。

老沈一说

老沈岗现今无一人姓沈,为啥叫沈岗?

据史料记载,这和一个叫沈诸梁的先祖有关。

沈诸梁,字子高,新蔡县城东二十五里老沈岗人。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公元前524年己被楚国兼并的原沈国国君之子沈诸梁受封于叶(今河南叶县),因楚国封君皆称公,故称叶公。叶公是全世界叶姓华人的始祖,也是中国历史上有文字记载以来"叶地第一任行政长官。

由于叶公沈诸梁是沈姓、叶姓在我国历史上第一位有重大影响的正面人物,因而被尊为沈姓、叶姓的共同始祖。叶姓人至今认为,自己的祖上是“叶皮沈骨”,根在老沈岗。

叶公主持叶政49年,大兴富国强兵之策,在筑城固边、开疆拓土的同时,发动民众开挖东、西二陂,蓄方城山之水以灌农田,叶民深受其利,世代感恩戴德。他是继孙叔敖之后,我国第二位见诸史册的水利专家,比西门豹治邺早了一百多年。

楚昭王二十七年(公元前489年),周游列国的孔子在新蔡听说原沈国籍叶公政绩显赫,特意由蔡及叶,与叶公交流治国方略。

孔子对叶公说:“政在来远附迩。近者悦,远者来。”

叶公却不卑不亢向孔子提出一个现实问题。他对孔子说:“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

孔子不敢苟同,说:“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从双方一番对话中可见,叶公不仅向孔子请教了治国方略,而且还同他讨论了伦理道德的标准问题。孔子主张当亲人犯罪时应“为亲者隐”,而叶公主张应“大义灭亲”。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叶公问政”。

认识叶公,我还是在顿岗中学上初中时从语文课本上知道的。有一篇古文叶公好龙》,意思是说一个人言行不一,好做表面文章,说一套做一套。当时我还很好奇,近乎嘲笑他,压根不曾想到他竟是我实实在在的老沈岗老乡。先祖,实在抱歉!

叶公能从史书走向民间,成为名满天下、妇孺皆知的人物,主要是因为《叶公好龙》这则寓言。

叶公真如《叶公好龙》寓言中所言那样吗?真相到底如何?让我们拨开历史迷雾,还原一个真实的叶公沈诸梁。

老沈一说

崇尚龙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共有特征,叶公自然也不例外。据史料考证,叶公所好之“龙”,并非仅仅是涂刻在器物上的龙的图案,而是水利灌溉之龙——引水工程。他任职叶县时,大力开发叶县东、西二陂灌溉农田,曾在自己办公室的墙壁上画满了施工水系图。晚年告老还乡后又在沈岗老家筑墅休养,并借鉴在叶县治水的经验,指导老沈岗百姓治理沈岗东、西两片洼地,使之蓄水成陂,利于农业生产。

一天,一位来访客人把墙壁上的水系图,当成了群龙起舞图,就毫不隐讳地说,人言叶公好龙,我看叶公并非真的好龙。

叶公问:“此话怎讲?”客人回答说:“风从虎,云从龙。图中之龙不画云,故从得知。”

叶公笑笑说:“我只想引龙出水,不求腾云驾雾。”

那位客人不解叶公其意,把此事添油加醋的传了出去,后来传到一个好事文人骚客的耳朵里,这就有了"叶公好龙"荒诞不经的传说。

天下本无事,文人自多情。呜呼,叶公好龙,真乃千古奇冤也!

在老沈岗,有着“先有天爷庙,后有老沈岗"的传说,可见天爷庙比老沈岗还要历史悠久。

春秋时期,随着沈国的兴起和繁荣,老沈岗寺庙一度达到令人难以置信的七十二座,故有"吕地二十三眼井,沈岗七十二座庙"之说。但究竟是像古新蔡一柏二石三眼井那样的谐音所致,还是真的有七十二座庙,那就无从考证了。反正,从“老沈岗庙宇多过衙门守丁"一说来看,肯定不止十座八座,像南神庙、天爷庙、龙王庙、地王庙等等。

经过千年更迭变幻,至“文革"前,老沈岗仅存有天爷庙和南神庙。

上世纪七十年代,在那个打倒封建迷信、牛鬼蛇神的岁月,我清楚地记得,我的小学快乐时光就是在天爷庙改建的小学里完成的。

还是那个空旷肃穆的殿堂,却不闻远去的暮鼓晨钟,有的只是书声朗朗和下课后孩子们无忧无虑的嘻戏玩耍。

忘不了那个美女班主任杨金芝,是她课余常给我们讲老沈岗故事,让我们认识了神一样的天爷庙。

相传,龙王庙的龙王不勤勉敬业,旱天不行雨,涝灾雨不停。天爷庙的老天爷一怒之下,把它镇压到天爷庙之下,龙头朝南,龙尾正北。只有在行雨的时候才放它出去。从此,老沈岗年年风调雨顺,人民安居乐业。

每次上课,想到脚下有条龙,我都会有种莫名的紧张,生怕龙王翻身来个惊天动地、天翻地覆,虽然自己知道这不过是一个神话,一个传说。

出天爷庙往西走不远,就是千年故城老沈岗。

老沈一说

据考证,老沈岗故城南北长621米,东西宽823米,占地约51.1万平方米,地势中间高四周低呈龟背型,东西南三面环水,北部地势稍缓,凿有城壕。东西南北四个出口均筑有石桥,周年小桥流水潺潺、春夏岸边草长莺飞。

叶公沈诸梁退休回老沈岗后,一边治理老沈岗水利,一边修桥筑路,大力发展城内贸易,吸引各地客商到老沈岗摆摊设点、以物易物,逐步使老沈岗成为楚国北部经济重镇和南北通衢大道要塞。那时的老沈岗街头,整日人来车往,摩肩接踵,熙熙攘壤,人声鼎沸,好一派热闹繁荣景象。

特别是每年农历三月二十八会,集市更是火爆开场,唱戏的,耍猴的,卖白嘴的,算命的,应有尽有,无所不及。

话说有一年三月二十八会,沈岗南五里谭庄洪河湾老鳖窝里的一群老鳖精耐不着寂寞,也要组团去赶会奏热闹。两名负责护卫的老鳖精钻出水面,一看四下无人,便示意其它老鳖精倾巢出动。

这些老鳖精钻出河面,摇身一变变成一群大姑娘小媳妇,混进赶会的人群中去赶沈岗会,也要感受一把人间的花花世界。

令它们想不到的是,在两名护卫老鳖精钻出水面观察敌情时,有一个叫王小三的行人正藏在河边一人多高的草丛里拉便便,这群老鳖精的一举一动他看的那叫一个清楚。王小三哪见过这场景,当时吓的目瞪口呆,魂飞魄散。当他慢慢镇静下来,确定这群特殊的人群没发现他时,他疾步紧跟在这群化成人的老鳖精身后,看看它们究竟是何而为之。

在老沈岗会上,这群老鳖精哪见过这么热闹的地儿,这么多的人,吃的那叫一个猛,玩的那叫一个欢。

晚上临尽罢会时,跟在这群人身后的王小三突然冲人群大喊:"我前面这些大姑娘小媳妇都是谭庄西河沿老鳖窝里老鳖精变的,大家看清楚,别让它们走喽!"

王小三这一喊不当紧,演戏的也不演了,看戏的也不看了,耍猴的也不耍了,都跟在这群老鳖精变的大姑娘小媳妇身后看热闹。此时,这群老鳖精那叫一个囧啊,恨不得一下子找个地缝钻进去。

看热闹的人群一路相随,一直跟到谭庄洪河老鳖窝子处。这群老鳖精见躲无可躲,退无可退,一个个立马变回原形一头扎进水里。不一会儿,河里漂浮上来一片暗红的鲜血,有人说那是老鳖精头儿把那两个老鳖精卫兵杀了!

故事精彩不?传说神奇不?

写神奇老沈岗,不能不写老沈岗油馍。因为它是老沈岗的一张名片,一段从远古流淌至今的历史,一个让人垂涎欲滴的舌尖诱惑!

相传,沈岗油馍的鼻祖是沈岗一张姓人家。始为解决过往南北通衢大道来老沈岗投宿者温饱问题。它以麦面为主料,芝麻香油、猪大油、姜、葱、蒜盐等为辅料,按春、夏、秋、冬四季的气候不同,经严格柔搓和面成形,用芝麻杆小火慢烙而成。出锅的油馍,看以一张,但轻轻用手一搓,竟神奇般变的成层层叠叠、焦黄透亮,薄如蝉翼,散如铜钱,香酥可口,入口即化,常温下,可保存半年,味不走,色不变。素有"北有道口烧鸡,南有沈岗油馍"的美誉,是古新蔡一款不可多得的美食,难怪从古至今无论老沈岗故城几经兴亡,唯有沈岗油馍流传至今,恒古不衰,令每一个到过老沈岗、品尝过老沈岗油馍的人都举手称奇,赞不绝口。

如今,一些聪明的老沈岗人利用"沈岗油馍"这一历史品牌优势,走出沈岗,走出新蔡,到全国各地开店,令这一地方传统名吃名扬天下,走向辉煌,真乃历史传承之幸事,沈岗之福音。

今天的记忆,就是明天的历史。 行走在老沈岗石板铺就的街头,偶尔看到两旁房檐上顽强生长的小草,我仿佛又看到千年老沈岗古色古香、飞檐雕花的老屋; 看一眼日光下的耀眼的牌匾,我似乎又闻到一壶老酒外加沈岗油馍的畅酣; 躬身观一眼十字街那口千年老井,我仍能看到古人双手捧水的香甜; 随手捡一片历经风雨的秦汉瓦当碎片,思绪怎不念远去岁月无情的催残……

如今,沈岗故城经历了千年是是非非、纷纷扰扰后,终于挣脱了梦魇与劫难,得到了解脱,它静悄悄地躺卧在亘古不变的大自然怀抱,落拓而坦荡,尘封了个日久天长。为了不让人们忘却,庄严的废墟用屹立的残躯铭刻着一段短暂且辉煌的故事!

( 王志远2017年11月1日写于青岛)

老沈一说

作者简介:王志远,新蔡县顿岗乡老沈岗村人,自由撰稿人。曾任新蔡县人武部新闻干事、新蔡县国税局办公室文秘。1984年从事新闻报道以来,在《人民日报》、《解放军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河南日报》等省以上新闻媒体发表新闻稿件三千余篇,擅长新闻评论及深度社会报道,曾获河南省首届青年人才骏马奖、河南日报模范新闻工作者等荣誉称号。现定居青岛。

大家都在看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