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山地方志-历史文化】李腾鹏‖芦山铁索桥的前世与今生

芦山铁索桥的前世与今生

李腾鹏

芦山,南丝绸之路的通道,茶马古道的重要节点。境内翠岫绵延,河网密布,沟壑纵横,自西汉司马相如开通临邛古道始,芦山境内镇西山至飞仙关段即为南丝绸之路重要路段,而飞仙关则为茶马古道几条支道的集结点和驿站。无论南丝绸之路或茶马古道,穿越芦山这样复杂的地势都不是容易的事。高山、河流、沟壑,如无桥梁,其艰难险阻往往使人望而却步。古人僻通道路,亦是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古道中有木桥、石桥,而更多的是“立柱作墩,悬索为桥”的索桥。早为蔑索,至元代芦山境内始有铁索桥。本人几十年走过不少铁索桥,每过一桥,都有晃荡欲晕,行走不稳的感觉,但又不得不走。若不过桥,就会“看到屋,走得哭”,是铁索桥缩短了人们的行程,并在几百年茫茫古道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所以对铁索桥还是有一种抹不掉的情节。为让更多人了解芦山铁索桥的历史和现状,同时彰显古之仁人志士对芦山交通所作的不朽贡献,就所了解的芦山铁索桥的历史和现状稍作疏理,供有兴趣者参考。由于本人资质浅薄,错误之处在所难免,抛出一块破砖头,还望引来无数无瑕碧玉。

所记铁索桥以现行政区划分别记叙。

李腾

一 飞仙关镇

1.关门口铁索桥:位于飞仙关最南端,关门口处,芦山“4.20”地震灾后重建时于2016年建,连接关门和螺峰,为旅游通道。

2.虎跳子铁索桥:位于二郎庙螺峰下,青衣江入口最窄处,地名虎跳子。是飞仙关通往天全乐英——两河口——天全(或荥经)——泸定这一道路架桥比较便捷的地方,以前建有蔑索桥,清代建铁索桥,名虎跳子铁索桥。1935年夏冲毁,未修复,其后两岸交通用笮桥(俗名溜壳子,是古老的滑绳过渡工具。将一根直径10厘米左右蔑索固定在两岸架的蔑笼或大树上,再用8股头或10股头长麻绳,双折成圆壳子,人过河时系麻绳成坐式,离岸头,利用惯性滑向河心,再用手拉麻绳达对岸)、蔑索桥、小渡船,直至上世纪50年代后期。此桥是芦山县境内唯一的跨青衣江的铁索桥。

3.望哀渡铁索桥:位于现飞仙关钢索吊桥南即现318线公路桥处。原为望哀渡渡口,《芦山县志》所记芦山五大渡口之一,志载:望哀渡渡口为雅安至康定必由之渡口。民国初年建一铁索桥叫望哀渡铁索桥,1935年冲毁后修复,用至1951年飞仙关钢索吊桥建成后拆除,此桥通往多功——始阳——天全——泸定。

4.方公桥:飞仙关老君溪出口南,有一铁索桥,亦跨芦山河,此桥为清天全名宦嘉庆年间知州方同煦建。《天全州志》载:方同煦“湖南临湘进士......莅政精明,强豪敛迹.....建修多功河桥”,故名方公桥,是较早由飞仙关通往天全多功的铁索桥,亦是南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上的重要桥梁。此桥长32丈,宽6尺,高3丈许,桥头有方公石像及碑记,清末洪水冲毁后修复,1935年再次冲毁后,未再修复。

5.上关场口铁索桥:此桥长2.5丈,宽3.5尺,高1.6丈,建于清代,民国初毁,后在原址上建石桥。

6.老君溪铁索桥:相传太上老君曾宿于此而得名。建于清代,现咸丰年间老君溪桥石碑尚存,是旧时飞仙关通往芦山必经之桥。桥长2.5丈,宽3.5尺,高1.6丈。南端桥头建于一巨石上,石中央刻有老君像。巨石向沟心处有三分之一是悬空的,民国初,本地郑家为桥安全,用两根石柱将悬空处撑起。20世纪40年代,石柱被人打断,1975年南桥头随石垮塌。修复后,1994年大队将桥拆毁,铁链当废铁出卖。沟底用几根树条搭通,若遇涨水,人畜均不能过。1998年,修简易水泥桥。2013年芦山地震后,重建时恢复原茶马古道铁索桥,2016年完工。新桥长15米,宽2米。

7.笆桥沟铁索桥:亦是飞仙通往芦山的必经之桥。桥建在笆桥沟沟边较窄处,桥两边各要下石阶几十级才能登桥。桥长2丈许,宽3.2尺,高2丈,清咸丰年间飞仙关人某氏捐建,上世纪50年代后期,“芦——飞”公路通后拆除。

8.罗带坝铁索桥:上世纪60年代,飞仙到芦山公路打通原飞仙乡同原凤禾乡交界的悬崖三层岩,由天全罗带坝连“芦——飞”路已比较便捷。上世纪80年代后期,天全县政府在原罗带渡口上约300米处架一铁索桥,桥长105米。从此改变了天全多功乡罗带、半沟等村以及天全永盛、新华等乡老百姓到飞仙关、到芦山靠罗带渡口木船摆渡的状况,此桥现存。

9.禾茂铁索桥:《芦山县志》载:“禾茂坝渡口为本境乡民赴城赶集必经之渡口”。20世纪70年代,渡口船倾致10个小学生溺亡。1981年,芦山县政府在渡口上方约200米处建禾茂铁索桥。桥长114米,宽2米,跨芦山河,现存。

10.三江口铁索桥:《芦山县志》载:“三江口渡口,在明代以前,一名大官渡,盖谓新旧任宰官必由之渡口也”。原芦山五大渡口之一,后开水东大道,渡口仅供思延、凤禾两乡取近道之用。《雅州府志》:“自屠侯聿清疆界,军民不混,官险成梁,另开水东坦途,三江大渡俱不出也。”1986年,芦山县政府将原铜头铁索桥铁链拆建三江口铁索桥,跨芦山、宝兴两河合流处,联通原思延、凤禾(现属飞仙关镇)两乡。此桥长115米,宽1.5米,2019年芦山“8.22”大水冲毁,因现在交通比较便捷,政府决定不再重建。

二 芦阳街道办

1.黎明铁索桥:上世纪90年代,芦山建黎明铁索桥,一名思延顺河组铁索桥,跨芦山河,联通时沫东黎明村(现属芦阳街道办)和思延周村村,此桥现存。

2.罗公铁索桥:即芦山南门铁索桥,清康熙三十六年时任芦山县令罗之熊捐建。桥长36丈,宽4尺,高3丈余。《雅州府志》记:“因河水暴急,恒舟没人溺,环以铁索,今如坦途,邑人德焉。”芦山人感罗公之恩,取名“罗公桥”,并刻石以赞:“杠梁之设,肇自先王。仿古而治,观我循良。特捐清俸,辟此周行。绸缪坚致,铁石心肠。子来趋事,效力弗遑。凭虚远驾,不患褰裳。翚飞两岸,憩息甘棠。名曰罗公,千秋表扬。”县人竹文光有《罗公铁索桥》诗:“精金百炼挂长空,雨霁江边拟是虹。信步无心登道岸,凭虚有路入蟾宫。采莲诞说洛阳景,呵断难矜汉将雄。当年御史今如面,清白低流自向东。”此桥历经多次维修,到民国24年,桥毁于火,县长赵万灵修复。民国31年,山洪爆发,桥基及堤岸冲毁,县长张宗翙修复。1960年修公路石拱桥时拆除。

3.县城西门铁索桥:清乾隆二十五年县典史缪九成建。桥长16丈,宽3.5尺,高2.4丈。嘉庆二十五年,县令杨所宪重修。民国2年,洪水冲毁,县知事陈兴庠修复。20世纪70年代拆除。

4.县城北门铁索桥:旧名天禄桥,清嘉庆元年建。桥长16丈,宽3.5尺,高2.8丈。桥曾多次维修,咸丰元年,县人张彦斌捐修一次,光绪13年,县人赵、卫二姓又募资培修。民国元年,桥被洪水冲毁,知事陈兴庠及乡绅卫从襄等募修复。县人周瑞岐有《重修天禄桥碑记》。此桥20世纪60年代拆除。

5.西江村铁索桥:芦山“4.20”地震灾后重建时修,跨西川河,连接西江村和地震博物馆。

6.安云铁索桥:位于芦溪村,跨西川河。桥长55米,宽1.2米,现存。

三 思延镇

1.思延沫水铁索桥:原名永渡桥,又名思延下桥。相传建于元代,年久倾塌。清乾隆年间本乡任姓捐资修复。民国31年,山洪暴发,桥基冲毁数丈。县长张宗翙集议培修,芦山老百姓感张之德,更名为张公桥。芦山明朝进士竹密有《思延铁索桥》诗:“一索何年结构西,铁牛絷揽与唐齐。往来人渡波心月,上下影揺镜里梯。翼德焉能呵可断,相如应憾柱难题。正当羌虏来王道,永作羁縻锁外坻。”。民国32年,县人赵良辅有《张公桥碑记》。此桥长36丈,宽3.6尺,高3.2丈。上世纪90年代建石拱桥时拆除。

2.铜头铁索桥:建桥年代虽不详,但应在清代咸丰以前,是当时天全铜头通往芦山的铁索桥,又名铜江桥、乐善桥。1973年苗溪茶场修石拱桥通后,1986年拆除,将铁链移建三江口铁索桥。高云登(生平籍贯不详)有《铜头场乐善桥赞》:“精金百炼,一带横空。渡人无量,四季攸同。我思古人,创此肤功。乐善忘己,卓哉古风。亦越本朝,头陀远公。戛戛独造,重复标隆。登彼罗蜜,依旧亨通。历阿僧劫,芳徽不穷。今有善者,合志同方。首事倡捐,更新异常。踵事而增,制祥恢张。善哉!高彭杨王。汇而视之,因果无疆。前垂杰构,后继其皇。为善最乐,积善余庆。克倡厥后,山高水长。”

四 龙门镇

1.升恒铁索桥:旧为龙门渡,明以竹索为桥,兴废靡常。清康熙二十七年,以人多坠溺,时县令沈士本废桥,永定为渡。后于光绪七年由县人募捐改建铁索桥。桥长90余米,宽1米多,高10多米,九底四拦。每节铁链粗2.5厘米,长25—30厘米。两岸条石桥台,锚定铁索。台上建亭,东台为重檐飞阁,西台为歇山顶,并各置石狮、石象一对。时芦山县令严用勋有《升恒铁索桥碑记》:“芦城四面皆山也,其下则众水环注,山愈高则水愈劲。......于是有炼铁索飞空为桥者,资费动数百万,或累千余万不等。余位于芦始见之,斯亦极地势之险矣。......邑绅耆等奋然起焉,谓众擎必易举,有志则竟成,一人之力奚以济!维是远近劝募,不惜劳瘁,不避嫌怨......阅五、六寒暑,而厥工始竣。落成之日,咸欲请名于余。余曰:余之莅芦,适际其盛,未与有力也。顾此举适亿万人之利,乃载祝曰:斯桥之建在东,其宜建也如是切,其议建也如是难,愿得与日月同不朽焉。则重其名曰‘升恒桥’,并记其事。”桥门建筑颇具地方特色,茅以升主编的《中国古桥技术史》称:“牌坊和亭屋相结合......构架式的中国建筑,变化灵活,四川芦山升恒桥门,便是一个非常好的例子。”此桥2009年修公路桥时拆除。

2.龙虎山铁索桥:位于龙门乡隆兴村。20世纪70年代建。桥长142米,宽1.5米,现存。

3.龙门铁索桥:一名华萼桥,又称芦阳第一桥。桥长160米,宽1.4米,两岸桥台建有八角凉亭。清光绪七年清源乡任家坝任体良、任体芳兄弟捐建。时芦山县令严用勋有《芦阳第一桥碑记》:“从来任大事必待有大力之人,又往往误于所用。以为吾之力也,吾得私之。不知自私其力,先己自负其力。而其力亦竭,而讫于无所有。譬之,塞江流以溉田,田几汨矣,犹曰吾为数世利。迨至渐盈渐溢,猝然溃崩,徒为旁观者之空谈,而其人亦就湮没,其后更无能力复振焉。善用其力者不然,公吾力为众力,其有之力实无穷,而为累世莫湮之力。岂故为果报之说,日日而用之,而其力愈固。日日而靳之,而其力隧隳。理所必然,势所必至,无待烦言解矣。芦城东十余里有升恒桥,方工落成,余序以言而记其事,是合众力而为之,故其说较详。又三十余里,有龙虎桥,原名华萼桥,系城北清源乡任公独力为之,众呼为芦阳第一桥。合词求记,且曰:彼自乐为阴功,非以为名。而故造斯桥者,实不能忘。然则,斯桥也可以无记,又不可不记。乃概论人之善用其力者为之记,庶几皆知所取则焉。任氏昆季,一名体良,号清远;一名体芳,号香远云。”1966年,被洪水冲毁。后县人民政府于原桥址上游半里处另建一桥,九底四拦,眼杆长1—2米,直径3厘米,1984年修石拱桥时拆除。

李腾

五 宝盛乡

1.寿相桥:原名鱼喜桥,位于宝盛乡玉溪村,跨芦山河,因洪水冲圮,清光绪二年重建,更名寿相桥。桥长70米,宽1.5米。两端有桥亭,西岸有踏道,踏道旁有重檐五开间碑坊,上刻多幅戏文人物,规制宏丽。《中国古桥梁技术史》称:“四川芦山鱼戏河(玉溪河)寿相桥,桥建筑虽已破败,但风姿独存,想当年飞檐列楹,丹艧辉明,气象伟杰,当不下于泸定桥。”“寿相桥”三字及对联,为清末黄云鹄题。碑文为红军所刻标语覆盖。桥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2.宝盛场铁索桥:位于太平河与大川河交汇处,跨太平河。清代修,民国23年洪水冲毁,解放后重修。修公路桥时拆除。

3.老场上铁索桥:位于宝盛乡凤头村老场上,跨太平河。1975年建,桥长61米,宽1.5米。

4.天街寺铁索桥:位于宝盛凤头村天街寺,跨太平河。桥长65米,宽1.3米,1980年建。

5.凤头(瓦渣地)铁索桥:位于凤头村瓦渣地,跨太平河。清建,后冲毁。1975年重建,现桥长71米,宽1.5米。

6.鱼泉峡铁索桥:民国初老百姓集资建,跨太平河。后修芦山到太平公路时拆除。

7.三圣头铁索桥:位于宝盛乡中坝村,跨芦山河。桥长97米,宽2米。2009年建,2019年芦山“8.22”洪水冲毁重建。

8.公议场铁索桥:位于宝盛乡中坝村公议场,跨麻子岩沟。1998年建。桥长18米,宽1.5米。

9.飞水山头道铁索桥:位于宝盛乡中坝村飞水山,跨麻子岩沟。1970年建。桥长18米,宽1.5米。

10.飞水山二道铁索桥:位于宝盛乡中坝村飞水山,跨麻子岩沟。1985年建。桥长24米,宽1.5米。

11.飞水山三道铁索桥:位于宝盛乡中坝村飞水山,跨麻子岩沟。1985年建。桥长25米,宽1.5米。

李腾

六 太平镇

1.太平铁索桥:原名福寿桥,现名红军桥。位于太平镇胜利村(原花莲村),跨太平河。具体建筑年代不详,但据碑文推测应在清道光年间。桥长68.7米,宽1.5米,高6米。年久破损,咸丰七年,老百姓集资维修。桥东头有碑坊,西头有廊亭。现存石碑三,碑文被红军标语覆盖,不能全识,大概一为桥名,一为咸丰七年百姓维修集资名录,另一可能为建桥碑记。

2.民心铁索桥:位于太平镇胜利村,跨太平河。2004年建。桥长68米,宽1.5米。

3.关山上铁索桥:位于太平镇大河村,跨太平河。20世纪90年代建。桥长80米,宽1米。

4.乐家坝铁索桥:位于太平镇祥和村,跨太平河。2002年建。桥长56米,宽1米。

5.龙平铁索桥:位于太平镇祥和村,跨太平河。1987年建。桥长110米,宽1.4米。

6.三龙山铁索桥:位于太平镇祥和村,跨太平河。2004年建。桥长54米,宽1.7米。

7.中林铁索桥:位于太平镇钟灵村,跨太平河。建筑年代不详,修芦山至大川公路时拆除。

8.水堰头铁索桥 :位于太平镇钟灵村,跨太平河。桥长60米,宽1.6米。

9.康家坪铁索桥:位于太平镇钟灵村,跨太平河。2006年建。桥长45米,宽1.6米。

七 大川镇

1.白石河铁索桥:位于大川镇白石河与大邑县接壤处,跨白石河通大邑。史料有记载,但不详。据记载推测,建桥时间应为清代咸丰以前,桥毁时间应为民国后期。《天全州志》:“白石桥:铁索桥通大邑县。”《芦山县志》:“解放前有上关场口、堰坎......白石河等10多座铁索桥。”

2.群江铁索桥:又名飞仙阁铁索桥,位于大川镇三江村,跨大川河。1952年建,1986年修公路桥时拆除。

3.河坡上铁索桥:位于大川镇三江村,跨大川河。20世纪90年代初搬原群江铁索桥铁链建,“5.12”汶川地震后建公路桥时拆除。

4.鱼嘴安置区铁索桥:位于大川镇三江村,跨大川河。2008年建。桥长200米,宽2米。2019年芦山“8.22”洪水冲毁,重建。

5.马家坪铁索桥:位于大川镇三江村,跨大川河。1975年建。桥长107米,宽1.5米。

6.漆树坪铁索桥:位于大川镇三江村,跨大川河。2014年建。桥长200米,宽2.8米,系钢索吊桥。芦山“8.22”洪灾受损,维修。

7.麻柳湾铁索桥:位于大川镇三江村,跨大河。2012年建,桥长50米,宽1.2米。

8.皮罗寺铁索桥:位于大川镇杨开村,跨大川河。2009年建。桥长75米,宽1.5米。芦山“8.22”洪水受损,维修。

9.保卫三队铁索桥:位于大川镇杨开村,跨大川河。芦山“8.22”洪水冲毁,不再重建。

八 双石镇

民心铁索桥:位于双石镇双河村,跨西川河。桥长30米,宽1.5米。此桥原为清代木造廊桥,桥廊雕梁画栋,清幽瑰丽。1956年洪水冲毁后建铁索桥,2015年建公路桥时拆除。

自元代始,芦山铁索桥已有几百年历史。旧时芦山木船摆渡的望哀渡、罗带、禾茂、三江口、芦山南门、青龙场等几大渡口,时有船倾人溺之事发生。《雅州府志》亦记:芦山南门渡口“因河水暴急,恒舟没人溺。”蔑索桥、溜壳子等维修成本高且极不安全,《芦山县志》有龙门渡蔑索桥致多人坠桥溺死于水的记载。这些渡口建铁索桥后,溺亡的事故没再发生过。在公路桥未通时,芦山县城通往四周乡下都离不开铁索桥。向东、南过罗公铁索桥,西有西门铁索桥,北有北门铁索桥,东北方向要过升恒铁索桥。县境内几座大的铁索桥更是芦山通往外界的要津。思延下桥、铜头铁索桥拉近了县城到天全的距离,寿相桥通邛崃,白石河铁索桥到大邑,飞仙关原几座铁索桥更是在南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虽然现代建桥技术、经济实力已让很多水泥桥、石拱桥代替了铁索桥,但现在芦山境内还存在的铁索桥仍然在芦山交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应当说铁索桥在芦山几百年交通中,有不可磨灭的功绩。

新中国成立后,从上世纪60年代起,人民政府在县境内建了多座铁索桥,方便了人们的出行。特别是山区的老百姓,于中受益匪浅,老百姓非常拥戴现在的政府。而在解放前,由于社会制度及生产力低下等原因,建一座桥是了不起的大事。芦山古铁索桥,有老百姓集资建的,更有个人捐建的,还有主政一方,造福一地,为民驱驰的好官员主修或捐修的。老百姓集资捐建,需要当事人具有高尚的情操、彻底的利他精神。为民驱驰的好官员主修或捐修的,官员必备“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达则兼济天下”之当官为民做主的品格。县人募捐或集资建的太平福寿桥、升恒铁索桥、县城北门铁索桥以及任姓昆仲、飞仙关某氏捐建的华萼桥、芭桥沟铁索桥等老百姓会永远记住并为之树碑立传。罗之熊、张宗翙、方同煦等好官员的功绩也会载入史册,青史留名。

大家都在看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