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云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_ 云南省贡山县独龙江乡:趟出一条“生态扶贫”的路子

过去,在特殊的自然条件和社会发育程度的制约下,云南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独龙江乡独龙族是“轮番烤、刀耕火种、广种薄收”等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树木少得被砍倒,山火蔓延”生活也成为“贫困线”。 截至2011年,人均纯收入仅为1255元。

穷则思想变,变则思想通。 当地党委政府深刻意识到要稳定脱贫,实现全面小康,“必须靠山吃山,靠林致富”。 2018年底,独龙江乡独龙族实现了摆脱全族贫困。

保护优先:三管齐全,制定符合实际相关法规的措施

国家生态环境保护政策和生态修复工程实施后,独龙江乡开始从“以开发为主”转变为“以保护为主”。 这对独龙江来说是生产方式的一大变革,也是思想观念的一大飞跃。

面对巨大变革、巨大飞跃,当地党委政府“三管齐下”。

制定规则,推进良法善治。 2013年1月,独龙江乡人代会审议通过了《独龙江乡规则民约》。 其中明确了对滥伐、偷猎、偷挖野生药物等行为,给予具体处罚方法和举报人一定额度奖励的规定。 2016年5月,通过《独龙江保护管理条例》,推进了独龙江生态环境保护法的制定。

制定计划,明确生态修复的方向。 着手制定“独龙江生态保护规划”,科学描写了独龙江“让子孙眺望星空,看青山,闻香”的美好远景。

经常向部长抓宣传教育。 开展“保护生态,建设美丽家园”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深入渗透“绿水青山为金山银山”观念,作为每个龙族同胞的自觉行为。

生态补偿:实现大众“保护中增收中保护”

积极推进退耕还林,改善生态环境,解决群众温饱增收问题。 2001―2004年,独龙江乡实施退耕还林7000亩,总投资1932万元,粮食折扣1617万元,全乡827户3722人获得资金和粮食补助,改善环境,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

2017年,贡山县林草局于独龙江乡2014年和2015年利用退耕还林剩馀资金购草果苗253784株,分配给草果栽培最适宜的巴坡、孔当和马库3个村委,共栽培3172亩。

2018年底,仅草果年收入,3个村委家庭就达2.5万元以上,逐渐有稳定增收的支柱产业。

选用生态保护林员,构建“网格”保护机制效果显着。 2017年底,巩山县林草局积极贯彻中央“利用生态补偿和生态保护工程资金将当地劳动力贫困人口的一部分转为保护林员等生态保护员”的要求,指导独龙乡采用建卡贫困人口生态保护林员,共采用生态保护林员195名,目前全乡共有313名保护林员。

建立生态扶贫合作社,让合作人员参与生态项目建设,实现近期劳务收入。 独龙江乡建绿保林生态扶贫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18年12月27日,20名员工由保护林员组成。

据合作社负责人介绍,他们受到的森林抚养面积共计7247亩,2019年第一季度,合作人员通过参与森林抚养项目建设,获得劳务收入182340元,人均约1万元。

在电费柴,帮助独龙族大众改变砍柴的传统生活方式。 独龙族大众的生产生活离不开火塘。 据调查,原独龙族大众每户使用年均工资柴6立方米左右。

2015年,云南前林业厅筹集了200万元资金实施了独龙江全乡“电费柴”项目,全乡1136户农户免费分发电磁炉、电饭煲、多功能炖锅、暖气器、电水壶等电气烹饪器具。 2018年,全乡6个村委会的26个配置点41的村民组1232户免费分发了11件电器,实现了全乡电器的分发。

经过评价,使用电烹饪器具后,每户每年节约柴火3立方米,占每户柴火消费量46.20%的全乡每年可减少柴火3408立方米,相当于保护中的幼林852亩,换算成标准煤1946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4282吨,是独龙江的生态

立足实际:确定以草果为主的林下特色产业

独龙江林业资源丰富,可以发展林业。 但是,发展什么样的林业?

当地党委以“纵访+横对照”工作方法积极探索出路,确定草果产业的发展。 草果属豆蔻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喜欢温暖湿润的气候,适宜在林下或溪流湿润场所栽培,是药食两用中药材的大宗品种之一。

通过“纵访”,可以看出1980年代,农技员用马匹进入了独龙江乡的两筐草果苗。 调查中确认了其中的7棵苗是巴坂村委员会木兰由组合木姓的人培育而成的。 小“草果树”向人们展示了独龙江产业繁荣的曙光。

2007年任过巩山县县长,当时是怒江西雅族自治州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独龙族干部高德荣“老县长”,念兹在兹,他把办公室搬到独龙江乡,在乡政府附近的名为“明星”的原始森林下摸索草果栽培,2011年实现了部分结果。

独龙江乡周边的苔开町,普拉迪西乡于2004年开始栽培草果,2007年10月结出果实收获。

“横向比较”分析表明,独龙江乡自然气候条件适宜草果栽培,不砍树,全乡6个村中5个村适宜林下草果栽培。 同时,对草果市场进行了分析,2007~2011年,贡山县1市斤新鲜草果平均价格在3.5元左右,1市斤新鲜草果在2元以上,栽培者可以稳定收益。

2011年底,明星草果基地面积达40亩,成为独龙族大众学习草果栽培技术的培训基地,到2014年底共培训了5000多人。

2017年,独龙江乡招商建设了48吨规模的草果干燥厂,全面实现了全乡草果的当地收购、当地荒加工、统一销售,建立了生产、供应、销售一体化产业链,促进了独龙江乡草果品牌的建立。

截至2018年底,全乡6个村委会有5个村大众户种植草果,人人有收入,草果面积达6.8万亩,产量达1004吨,产值约743万元,草果栽培家仅草果人均纯收入就达3000元以上。

紧结生态:发展林、农、牧、游的“复合”经营模式

独龙江乡的6个村委,只有最北的迪政当村不适宜种植草果。 迪政当村海拔高,无霜期短,草果难成活,这里有野生重镇,是云南白药的重要原料,2018年,每公斤重镇收购价格在1200元左右。

2014年,乡党委政府支持迪政,8家党员带头栽培重楼。 草果、重楼长期生长,草果栽培需4年,重楼栽培需6年。

如何解决短期经济效益产业缺失的问题? 乡党委政府积极探索推行“林+”生产模式,大大提高了林地利用率和生产率。

过去农民自愿放养村寨附近的独龙鸡、独龙牛,但由于数量有限,而且管理不足,致使致富效果不大。

目前,在政府的倡导下,这些自愿养殖已经开始尝试产业化经营。 以养殖牛为例,从北向南流动的独龙江将迪政当村分为“江东”和“江西”,江两侧连接着铁桥。

安居住房政策实施以来,江东的村民搬到江西省的安居住宅集中,江东成为正确的扶贫工程牧场。 其中除了养普通牛外,还有独龙江特有的独龙牛。 一般黄牛一头只卖两三千元,独龙牛只卖一万元。 发现独龙牛的价值,当地政府开始尝试有特色的家畜养殖。

自然放养的独龙牛(作者提供)

截至2018年底,独龙牛、独龙鸡等大型家畜共20285头(只),出栏10600头(只)。

2012年以来,独龙江乡委政府合理运用扶贫专项资金,鼓励以“奖励补充”方式建立传统蜂箱,每个空箱补助100元,共建设1万个空箱。 放一箱野蜂补充五十元,激发群众养蜂欲望。

2015年至2018年,县农业局结合高原特色贡山蜂养殖项目,免费分发标准蜂箱1825个,积极开展当地蜂种养殖技术示范。

到2018年底,独龙蜂成功饲养4625箱,蜂蜜产量为5119.90公斤,每公斤80元,产值约40.96万元。

蘑菇是珍贵的食用菌和药用菌,市场前景极广,生长周期短,每年11月至翌年5月,其馀期间还可种植其他经济作物。

独龙江林下人工栽培羊肚菌(作者提供)。

2017年底,乡委政府抓住珠海口怒江州羊瘟菌种植支持项目机会,结合产业结构调整,排除低效、低产玉米等传统作物种植,采用“奖励结合”模式,在有限耕地种植,在草果林种植蘑菇。

截至2019年上半年,蘑菇种植面积达663亩,产量达12万市斤,产值400万元以上,农户率领396户1188人。

资料来源:中国环境报

编辑:周亚楠

大家都在看

相关专题